基于中医体质学理论将茶疗用于心身疾病的中医药防治初探
2018-04-15郭拯妮张洁
郭拯妮,张洁
(云南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茶叶原为中国南方的嘉木,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始于唐朝,兴于宋代。茶文化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分支,它起源久远、底蕴深厚、博大精深,且长盛不衰地传遍全球,是中国古代南方人民对中华饮食文化的贡献,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饮食文化的贡献[1]。茶文化包括茶的历史渊源、采摘过程、制作方法、鉴别方式、选购技巧、优劣品评、茶技欣赏、茶境领略、茶道修养等等方面。其中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内容,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灵魂的最高享受[2]。
1 茶叶的功效
茶与中医药的关系,就像茶和水的关系,人们利用茶叶,可能最早就是从药用开始的[3]。《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这部书以传说的形式,收集了自远古以来,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药用知识,该书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4],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中有“茶药”一词[5],宋代林洪的《山家清供》中亦有“茶,即药也”的论断,说明在古代人们就已经知道茶能解各种药毒了[6]。
茶叶在《本草》、《药书》、《华佗食论》、《茶谱》等书中都记载了其具有清热解暑、消食化痰、去油降脂、清心除烦、解毒醒酒、生津止渴、降火明目、止痢除湿等二十多种功效,正如宋代诗人欧阳修《茶歌》中这样写道:“论功可以疗百疾,轻身久服胜胡麻”。唐代大医药学家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还称:“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7]。在过去医疗水平低下、医药无门的时候,茶被誉为“万病之药”,是人们居家出行、治病解毒之备必良品,这几乎把茶给神化了。人们赋予茶为“万病之药”的称号,除了其茶叶本身所具有的对人体有确切的中医药疗效外,其实还有一种疗效就是心理调适作用,这个作用就体现在茶文化之茶道精神上[8]。
2 茶道精神与健康
2.1 茶道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在于:西方文化讲究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东方文化则要凭借个人的悟性去贴近和理解它。茶道内容包括环境、礼法、茶艺、修行四大要素[9]。
2.1.1 环境 环境要求清雅幽静,使人进入到此环境中,忘却俗世,洗尽尘心,熏陶德化。
2.1.2 礼法 礼法是整个茶事过程中的一系列规范与法度,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一些规定,如位置、顺序、动作、语言、姿态、仪表、仪容等。茶道的礼法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损益,与时偕行。
2.1.3 茶艺 茶艺即饮茶艺术,有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茶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享受;茶道重在通过茶艺修心养性、参悟大道。茶艺是茶道的载体,茶道依于茶艺而存在。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
2.1.4 修行 修行是茶道的根本和宗旨。中华茶道的修行为“性命双修”,修性即修心,修命即修身,性命双修亦即心身双修。心身双修也谓养生,在于祛病健体、延年益寿。
2.2 茶道精神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指通过茶道里的行为仪式来修心养性、陶冶情操、学礼悟道、领略美德、增进友谊,从而达到形式与精神的相互统一。茶道精神有四德、五礼和五美。四德是“理、敬、清、融”,五礼是“注目礼、端坐礼、致茶礼、奉茶礼、问答礼”,五美是“人美、境美、茶美、水美、艺美”[10]。
虽然茶道会因时代不同、茶类不同而有所变化,但茶道精神却万变不离其宗,它提倡茶神合一,旨在清心,通过追求一种融洽宽松的气氛来达到“释躁平矜,怡情悦性”的精神境界,从而实现物质和精神的统一[11]。
2.3 茶道精神与健康 《素问•生气通天论》有“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上古天真论》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素问•至真要大论》有“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等都说明了人体只有保持各方面机能的平和协调才能保证健康[12]。
茶道精神的修行需要安详静谧的心境,通过煮茶、沏茶、赏茶、闻茶、品茶、饮茶等一整套的茶道行为,使烦恼于茶道中得到释然,心身于茶道之中得到放松,性情与茶道之中得到陶冶。
茶道精神处处贯彻着和谐,这与中医药文化中的“和”的观念十分吻合。茶道精神能平和人的心境,消除人的烦恼,调和人的气血,达到静心、静神的目的,使人缓解压力、增强定力,开启智慧、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从而寻求健康之道[13]。
3 心身疾病的中医治则
3.1 心身疾病 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障碍。
3.2 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14]
3.2.1 调谐阴阳 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即是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张仲景治疗“百合病”,即提出“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金匮要略》);叶天士认为“诵谈吟咏,身虽静坐,而心神常动,凡五志之动皆阳,阳冒无制”(《临证指南医案》),乃是劳心动阳,阴液受损,故从育阴抑阳论治。因此,中医对于心身疾病的治疗也以调谐阴阳作为根本大法,必须在调谐阴阳的基础上调节神志,方能奏效。
3.2.2 调节气血 气血是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及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精神活动是在生命功能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更为高级的功能活动。《灵枢·平人绝谷论》说“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指出脏腑功能正常,气血和畅,心身才能健康。因此,在心身疾病的治疗中,调节气血十分重要。
3.2.3 疏导情志 宋代著名医家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指出“五脏六腑,阴阳升降,非气不生。神静则宁,情动则乱。故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亦即“百病生于气”,每一种疾病背后都有一种不良的情绪,尤其是心身疾病,其致病机制主要是七情所伤;《理瀹骈文》一书中指出“七情之病者,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也矣”,认为治疗情志疾病心疗胜于药疗,亦即“先医其心”;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里说“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这里的“医国”指的就是社会因素,“医人”指的是人的心理因素,“医病”即人的生物因素,这种“医国、医人、医病”就是从社会、心理、生物的整体医学模式的角度来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灵枢·师传》中“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对于心身疾病,通过疏导情志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黄帝内经》中有“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精气弛坏,荣泣卫除,故神志亡而病不愈也”也说明患者的精神状态对疾病的治疗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对于心身疾病的治疗,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更显得尤为重要。
3.2.4 心身同治 中医学强调“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将人视为“心身合一”的整体,所谓心身同治是指在治疗过程中既要充分考虑心理因素以“治神”,又要顾及生理因素以“治身”,在治疗过程中使心身俱谐。
4 茶疗用于心身疾病的中医药防治之初探
茶疗[15]就是以茶为媒介通过一定的技术与方法,来达到调节身体或者治疗某些病症的目的。
茶叶作为中草药,其本身对疾病就有一定的疗效,茶道精神对引起心身疾病发生、发展的心理社会“扳机”因素能起到减弱和阻碍的作用。喝茶,喝进去的不仅是对某些疾病具有特定疗效的一种饮品,更重要的是在喝茶的过程中还经历了茶道精神的洗礼,使人体阴阳得到调整,气血趋于平和,身心在一种轻松健康心境中得到了保护与疗愈,正是这种药用加心境的结合,使茶疗对于某些心身疾病可起到心身同治的效果。
如何将茶疗应用于心身疾病的中医药防治呢?这里主要结合茶的功效、茶的分类、人的体质和疾病的辨证论治,四个方面来探索茶疗对心身疾病的中医防治方法。
中医理论中有“五色入五脏”,根据茶在浸泡之后的色泽可将茶分为五种[16],分别是绿茶(如西湖龙井、洞庭碧罗春等)、红茶(祁门红茶、功夫红茶等)、黄茶(君山银针、霍山黄芽等)、白茶(首日茶、白牡丹等)和黑茶(普洱茶、六堡茶等),五种茶分别对应于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即绿茶入肝,红茶入心,黄茶入脾,白茶入肺,黑茶入肾。
基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的体质理论,将人的体质分为九种类型,即平和质、阴虚质、阳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淤质、气郁质和特禀体质[17]。
大千世界,人各有情,茶各有性,体质不同,喝茶有异,只有充分根据体质,同时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后选茶,才能使茶疗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中医药功效。
如:绿茶性寒,酸入肝经,有疏肝理气之功,在冲泡过程中其汤色透彻,或水清茶绿,或浅黄透丝,茶艺中能欣赏感受那卷曲而干瘪的茶叶经过开水的温泡后展现出的豁达清绿的美,天热饮用可用来解暑,适用于阴虚、湿热和特禀体质中情绪易急躁,容易体热上火、焦虑烦燥的人群。
红茶性温,冲泡后汤色红艳明亮,能使人精神振奋,对气虚、痰湿、血瘀、气郁体质者改善其抑郁情绪有良好效果。
黄茶在口感醇厚,健脾消食,适用于阴虚体质兼有虚热上炎、口苦口臭、潮热、夜间汗出的人群;由于甘入脾经,所以具有补养气血、温补脾胃的作用,故对于纠治气血虚弱导致的心情不佳、沮丧、抑郁(如产后抑郁症)等亦有显著效果。
白茶性平偏凉,养肺,适合双目干涩、口干口渴、皮肤较为油腻人群,陈放的白茶经过岁月的沉淀,更有祛邪扶正的功效,可适用于阴虚、湿热体质者。
黑茶入肾,适合脸黑无光泽,喉咙肿痛,食欲减退,四肢冰冷,腰膝酸软,精力减退者。黑茶有生茶和熟茶之分,其中生茶较为寒凉,与绿茶功效更为相似,适合湿热型,特禀体质者饮用;熟茶则性温和,与红茶茶性更为相似,气虚、阳虚、痰湿、血瘀、气郁体质者均可使用。
《黄帝内经》有“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根据各人的体质选择适合自己饮用的茶类,并养成饮茶的习惯,结合茶道精神里恬淡怡静的人生态度,从小壶茶中探求宇宙玄机,从淡淡茶汤中品悟人生百味,这便可以对心身疾病进行预防[18]。
5 结语
茶叶的功效结合茶道精神应用于心身疾病,可达到一定的心身同治效果,但茶文化博大精神,如何将茶疗方法系统的应用于心身疾病的中医药防治,这条道路深远而漫长,这里只是小小的初探,日后有待更多的中医学子进行更深的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