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教育教学试论

2018-04-14冀毅

神州·下旬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教育方法幼儿教育心理健康

冀毅

摘要:为了幼儿的身心和谐健康地成长,必须纠正家庭和部分幼儿园的错误教育观念,充分了解和尊重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采用一系列符合幼儿教育规律的教学方式对幼儿进行教育。

关键词:幼儿教育;教育方法;心理健康

良好的幼儿教育可能决定一个孩子未来的发展趋势。根据当前幼儿教育改革的实际,对幼儿教育的要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我们必须顺应潮流,迎接挑战,下工夫抓好幼儿的素质教育,使幼儿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除了课堂教育以外,幼儿各发展阶段的具体个体情况也应当及时给予关注加以引导。家长应注意发现孩子的创造力萌芽,保护孩子最原始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使他们的创造性得以持续和发展。

1.关注幼儿心理健康

幼儿教育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更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那么如何着眼于孩子一生的幸福,正确引导,细心呵护,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呢?

1.1 树立正确的科学教养观念

孩子的心理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许多问题的积累都是在不经意之间进行的。因此,我们应充分尊重孩子的人格,以民主、宽容的态度走近孩子,认识孩子,用亲切的微笑驱散孩子的自卑,用信任的目光消除孩子的胆怯,用慈爱的抚摸鼓励孩子进步。

1.2 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环境

创造适合幼儿心理安全需要的环境,对其心理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情感温暖、心理安全的幼儿园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十分重要,会让孩子逐渐融入一个心理安全、情绪稳定的环境之中,确立起新的依恋对象,开始新的社会交往。

1.3 组织开展多种健康教育活动

健康心理的形成是受多方面影响、多种行为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幼儿生活中。通过语言、艺术、健康、社会等活动的组织,各种游戏的开展及生活常规管理,有意识地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渗透其中。孩子在游戏中体验合作的愉悦,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促进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以此帮助幼儿克服任性、霸道、孤僻等不良心理倾向。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及偶发事件中隐含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进行健康教育活动。

2.注意集体教学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幼儿生活技能不如教会他们学习方法,而教育幼儿如何掌握学习方法的难点在于找出适合他们学习的方法,并且将这些方法运用到日常教育实践活动中。比如音乐教学,要让幼儿学会一首歌曲不是一件易事,如果教师选择让幼儿纯粹地跟唱的话,幼儿是能学会,但是经常会遗忘歌词,唱歌时毫无感情,平淡无味。这时候如果换一种学习方法也许效果会更好。

3.给孩子说话的权利

孩子的嘴是闲不住的。当今基础教育要求教师引导孩子寻找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不是获取知识。首先要启发学生会问,然后才是启发他们找答案。正如外国一个哲学家所言:"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在一问。"新《纲要》第三部分第九条指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但现实中,部分教师却常常扮演着幼儿学习活动的反对者、禁止者。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干,在重重禁令下,孩子渐渐养成不敢开口的习惯,这对其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极其不利,有经验的老师就不是这样的。

4.利用信息技术教育活动,有利于幼儿自信心的培养,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

幼儿成功教育就是要不断为幼儿个体的发展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就是要不断激发孩子的进取心和自信心。例如:在进行"电脑拼图"游戏时,幼儿可自由选择,不会因为活动内容很难而产生恐惧感和厌恶感,反而在取得一点点成功后能产生再试一试的强烈愿望。从而在循序渐进中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又如在玩大大、中中、小小的游戏时,如果幼儿给小主人选择了比较大的鞋子,小主人的脸上会出现很不高兴的表情,继而会发出鼓励性的语言"再试试看"来激发幼儿再次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而每当幼儿为小主人选择了适中的鞋子时,小主人会高兴得哈哈大笑,让幼儿从中感受得到了成功的喜悦,领略到了一种成就感从而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也就是说,当孩子在游戏中发现自己出现错误时,首先感到的不是沮丧,而是很好玩,才会让他们产生继续玩下去的愿望。这样做,不仅呵护了幼儿的自尊心,而且大大提高了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和愿望。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由于成人因素的影响对幼儿造成人格上的伤害。在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参与,独立的操作练习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能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5.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是成长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成长的道路。所谓习惯,是指不断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固定化的行为方式。习惯的最大特点是自动化。人们一旦形成良好的习惯,其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效率便会提高。研究表明,3~12岁是年轻一代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然而,我们家长却总是以孩子小为借口,纵容孩子的一切,致使孩子在饮食方面养成偏食、挑食的坏习惯,有的甚至追在孩子后面跑着喂饭,生怕孩子饿着,或是一味满足孩子的胃口,一日三餐都是孩子喜欢吃的饭菜,这样只能造成營养失衡;合理、科学的搭配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保障。除此之外,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在习惯形成的关键期陪伴在孩子左右,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说起孩子的学习成绩,不能不关注他们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而学习能力是由感觉动作、听知觉和视知觉三大功能决定的。好习惯的养成则需要以下几个条件:①从小培养;②从小事抓起;③不能有例外;④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制定规范并合理运用强化机制;⑤注意实践和行为指导。借用英国的一句谚语: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说的就是,要形成好习惯,贵在行动!总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孩子受益终生。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既是孩子的教育者、启蒙者,又是孩子的严父慈母,更是他们熟悉世界的领路人、生活中可以敞开心扉与之交流的伙伴。如何扮演好这一系列角色,是幼教工作者职业道路上的重中之重。只有做好了这些,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

猜你喜欢

教育方法幼儿教育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浅谈小学班主任工作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金工实习教育对工科院校创客教育影响分析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内化外来资源开辟幼儿教育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