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018-04-14王辉
王辉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些人往往容易忽略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培养,造成学生思维能力的某些缺失。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这些特性进行训练与培养,既可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思维
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培养呢?
1.有意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望,训练他们思维的积极性
要想提高教师的数学教学水平,激发学生思维,只有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的思维才能得以激发。苏霍姆林斯基说:"惊讶感情是寻求知识的强大源泉"。农村小学生的思维依赖性强,较多处于被动思维状态。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趣题导入,误题引入、悬念导入等多种方式创设启迪思维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带着极大的热情和自信投入到当中,挖掘知识内部的新奇事物,引起惊讶。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先给学生讲一个小故事:"小兔子最爱吃兔妈妈做的饼。一天,兔妈妈做了四个同样大小的饼,拿出一张平均分成3块,给白兔1块;灰兔见到说:"给的太少了,我要2块。"于是兔妈妈就把第二张饼平均切成6给灰兔2块;花兔见到了更贪心地说:"我要3块。"于是兔妈妈又把第三个饼平均切成9块,给花兔3块。"给出题目后,我设问:"请同学们想一想,哪只兔子分到的饼最多?"设问后,我不急于给答案,而是给学生留下悬念:"学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同学们就会明白问题的答案。"这样以讲故事的形式设置悬念,悬而不答,充分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在开启学生的思维中起到了良好的诱导作用,并有助于学生牢固的掌握所学知识。
2.要加强学生的说话训练,来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
农村小学生由于语言表达能力较低,不能用语言完整清晰地途述思维过程,特别是数学语言更是缺乏,这不仅有碍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了解,更加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大胆说出来,长期地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强调学生对每个算理的正确表述,规范学生的语言,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表述模式。
例如,六年级有女生25人,是男生人數的2/5,全班有多少人?这是一道分数应用题,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说说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什么,必须先求什么,通过这样的句式训练,让学生逐步掌握说清思路的技巧,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及表达能力。
3.变换思考角度,训练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学生思维的展开,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能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农村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
4.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根据数学直觉思维产生的条件和数学直觉思维的特性,可以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大胆猜测。现在课本上有很多估算、猜测,它让学生有方向地猜想和判断,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和表现。在学习了分数乘法后,学习分数除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猜想:分数乘法是怎样的?它会与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学习,而且学生的数学直觉能力也在猜测中获得有效发展。教师让学生主动感悟。学生只有用心去感悟,才能自己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做到融会贯通。如在教学"商不变的规律"时,先提供一组算式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它们的商都是2,于是觉得非常奇怪,产生探索的欲望,并试图找出其中的规律,这时再让学生根据给出的式子,自己编出商是3的算式。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从人人动手编题中体验到了除法中各数间的变化,感悟出商不变的规律。教师应当提供机会、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使学生在自己探索的过程中真正"悟"透数学知识。
5.设计多样的练习,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缺乏变通能力是小学生中普遍缺乏的能力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设计多样的练习,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学会灵活变通,进而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
例如,我经常设计需要通过逆向思考问题才能解决的习题:A、B、C三堆火柴按如下方式挪动,先由A堆中取出火柴,按B、C两堆中的火柴数目放入B、C两堆;接着由B堆中取出火柴,按A、C两堆中的火柴数目放入A、C两堆;最后由C堆中取出火柴按A、B两堆中的火柴数目放入A、B两堆,经过这样挪动之后,三堆火柴都是8根,问各火柴堆中原有火柴多少根?分析:按照挪动顺序我们很难解出,因为我们不知道初始情形(这正是要求的结果),但是由于知道最后的都是8根,可以把问题倒过来推出初始情形 。根据最后的结果都是8根,并且由A、B两堆挪动,可知挪动前A、B两堆火柴数只能是现在数的一半,即4根,所以C有16根,由此可知,在第二次挪动前,A有2根,B有14根,C有8根,而最初A、B、C分别为13、7、4根。通过这道题的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多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不仅要让学生多掌握解题方法,还要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从而既提高教学质量,又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己学生思维发展的方法。我们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思考丰富自己,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