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和发展路径的分析
2018-04-14李康
李康
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可以让大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联系实际情况,提出几点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发展路径,希望对高校社會实践活动的开展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实效性 发展路径
前言
大学生社会实践主要指的是在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下,大学生有组织、有计划的参与校内外的文化、经济、教育等活动,现阶段,大学生社会实践可以分为教学实践类、服务实践类、自主创业类、社会调查类、公益实践类、科学研究类和校园文化活动类这几种类型。
一、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主要体现在育人、促进高校教育改革、促进大学生社会化、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这四个方面,现阶段,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1.对社会实践认识不到位。很多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具有一定偏差,认为社会实践专指由学校、班级组织的校外活动,没有意识到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2.相关体系不够完善。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校管理体制是重要保障,现阶段,很多高校没有健全的社会实践活动运行制度体系、相关培训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容易对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造成不利影响,会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造成阻碍。3.社会实践内容不够丰富。现阶段,很多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存在着和学生专业技能脱节,和学生未来择业、技能脱节的现象,同时,在对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指导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所在年级,且在活动内容中存在和学生年级不适应的情况。
二、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发展路径
(一)强化大学生对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
为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需要强化大学生对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需要充分认识到自身是社会实践的主体,需要积极端正自身对社会实践的认识,除了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外,还需要积极投入到校内的实践活动中,积极运用自身的时间去参与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让自身能力与素质得到提升,让社会实践日常化;对于学校来说,应该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一方面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需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如在大学中,专业教师就可以利用讲座等活动为学生灌输社会实践知识,而在思想政治课中,也可以适当融入社会实践内容。在教学计划中纳入社会实践这一内容,可以帮助学校培养人才,对此,需要学校保证社会实践师资配备、经费投入以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相关体系
1.制度体系。高校需要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制度体系进行完善,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出台多样化的规章制度。以我国大理学院为例,该校为让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更为完善,经过教师专家小组研究,先后出台了《本科生社会实践教学工作管理办法》《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管理办法》等条例,利用文本化的规定使得社会实践活动管理职责更为明确,让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到顺利开展。除此之外,高校可以针对具体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出台专项的制度规定。2.培训体系。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全过程中,教师需要在每一环节进行指导,对此,我国高校应该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并安排思政部门教师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指导,安排大学生所在学院的社会实践工作教师进行行动指导。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人数远远大于指导教师人数,为保障教师指导效果,学校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积极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平台,运用信息化手段管理学生实践信息,并让学生和教师进行在线高效沟通。3.安全保障体系。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往往具有人员数量多且分散的特点,对此,高校需要完善社会实践活动的安全保障体系,需要丰富安全教育内容,增强安全教育质量。如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之前,指导教师就需要针对社会实践内容对学生进行安全技能专项培训,传授学生相关安全知识,并签订安全协议书等文件,提高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同时,教师既需要和学生维持密切联系,做到时刻清楚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展情况,及时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三)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
1.具有年级特色的指导。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中,高校可以依照大学生所在年级开展不同的分类指导,依照学生专业特色和年级特点安排具体活动内容。如对于大一学生来说,此年级的大学生并没有很大的就业压力,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让其体验社会,端正思想,对此进行指导时,就需要偏向价值观方面的指导,如人生价值观、辨别能力等,让其深刻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对于大三、大四学生来说,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其进行指导时就需要加强其技能运用熟练度和就业能力。2.具有专业特色的内容。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空间可以让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更为丰富多彩,可以吸引更多学生加入到社会实践队伍。对此,在内容选择上,应该注重社会实践活动需紧密贴合学生校园生活,需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并针对大学生专业特点补充社会实践内容。以农学类学生为例,对此,学校就可以组织开展“植树造林”“环保”等相关社会实践活动;以医护类专业为例,对此,学校就可以组织开展“志愿做护工”等社会实践活动。将社会实践活动与学术文化教学融为一体,在实践中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三、结论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主要问题,高校可以通过强化大学生对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相关体系和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这三种方法对其进行解决,进而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促进高校教育改革、帮助高校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