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请教孩子批判性阅读吧

2018-04-14梁英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大仲马批判性语文课

梁英

十几年前,当大家都在轰轰烈烈地研究阅读教学的时候,我就在想:啥时也能像研究阅读教学一样,研究研究作文教学呢?近几年,“语用”观念深入人心,甚至很多人提出阅读课“以写定教”,写似乎有了很重要的地位,但是不是真的有效呢?语文课如果一味走极端,那么语文课的其他功能呢?

前两个星期,参加了区里90学时的培训,听了很多专家的课和讲座,我一直在心里追问自己,语文课教什么?语文课难道仅仅教孩子去揣摩作者是怎么写的,光教那些所谓的技法,然后让孩子们蜻蜓点水般地用一用那些技法来写一段话,就是语文了吗?不,这绝不是我心目中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的外延应该很广很广。与语言技法相比较,我认为思想才是最重要的。批判性的阅读思维,由此及彼的横贯能力,各种阅读方法的引领等等,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也只是其中的一个教学目标,而不能将之当成语文教学的全部。

我列了这样一张表格:

如果有了这样的想法后,再来看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发现现在的许多课堂存在很多的问题。

比如培训期间我们学员要执教的课文《真实的高度》。课文讲的是法国大作家大仲马的儿子小仲马不以父亲的盛名做自己事业的敲门砖,不露声色地、百折不回地写作,结果他的长篇小说《茶花女》震撼了一位资深编辑,从而一举成名的事。

许多教师受当前的“语用”理念影响,认为本课的语言特色是比喻手法在句子中的妙用,并让学生找出文中的句子作为练笔范例:

1.一天,大仲马得知他的儿子小仲马寄出的稿子总是碰壁。

2.不,我不想坐在您的肩头上摘苹果,那样摘来的苹果没味道。

于是在此方面下功夫让学生去仿写。雖然学生写出了很多精彩的句子,可是文本本身的价值却没有体现出来。现在,我们教师的课呈现的面貌是怎样的呢?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文章,叙事的、议论的、说明的,都得教语言特色,好像不教语言特色,它就不是语文课。即便是语言没啥特色的文章,也要拼命地人为地贴上些特色来教。

另外,我还发现,这篇选文没有作者,他的真实性有待考证。只要我们老师有问题意识,有批判精神,你就会发现,课文中所赞扬的小仲马人品的高度(当然我也是非常赞同小仲马不仅是因为作品,人品也是具有相当高的高度的),但其中的原因并不是像课文那样单线条的。

且让我们来看一看大仲马和小仲马的相关资料吧!

大仲马在奥尔良公爵秘书处任职时,与女裁缝卡特琳拉贝发生了关系,几个月之后,卡特琳娜·拉贝生下儿子小仲马。所以,从一方面来说小仲马是大仲马的私生子。大仲马成名之后,便抛弃了小仲马母子。年幼的小仲马一直跟随母亲生活,在母亲卡特琳娜·拉贝的教育下,小仲马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等到小仲马七岁时,大仲马终于承认小仲马是他的儿子。大仲马为了得到小仲马的抚养权,时常来到卡特琳娜家中,希望把小仲马带回家。每当大仲马来时,卡特琳娜便把小仲马藏起来,或者让小仲马跳窗逃走。于是,大仲马决定请法庭出面,将小仲马判给他。在法庭裁决之下,小仲马被判给大仲马抚养。小仲马跟着大仲马回家后,此时的大仲马正沉迷于贝尔·克莱尔塞梅尔的美色之中,根本无暇顾及小仲马。于是,年仅七岁的小仲马便被大仲马送进了寄宿学校读书。

由此可见,小仲马和大仲马的关系并不像一般父子一样融洽友好,也因此,小仲马不愿意借父亲的名气来成就自己,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而且,在写作上,小仲马由于幼年饱尝家庭不幸带来的种种辛酸和痛苦,所以小仲马的创作内容和风格也与大仲马截然不同。小仲马在他的作品中大力宣扬家庭及婚姻的神圣,对资产阶级社会风气、家庭生活和伦理道德做了比较细致的描绘和揭露,抨击了娼妓社会对家庭婚姻的威胁,歌颂了纯洁高尚的爱情,成为社会问题剧的创始人之一。

因此,我认为,《真实的高度》这篇课文它存在的价值不是学几个比喻写法的句子,它应该成为学生探讨性阅读和批判性阅读的一个素材。至少我们可以做以下两个设计。

其一,在归纳课文主要内容之后,我们可以抛给学生一个问题:课文中的小仲马不愿意借着父亲的名气来成名,你是否赞同这样的做法?赞同请说说赞同的理由,并举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不赞同,也请说说不赞同的理由,并举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

我们现在的孩子,已经都没有自己的思想了,只要是课文认为是对的,他们都极力附和,他们口中的答案,往往都是令我们教师深感欣慰的标准答案。课文讲小仲马不借父亲的名气来成名,课文就是对的,这种精神就是值得高度赞美的,值得学习的。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可不可以有不一样的答案呢?如果小仲马借父亲的名气来成名就一定不好了吗?也许他会更早地成名,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为人类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反过来,小仲马不借助父亲的名气,如果没有那么幸运,一辈子的才华都被埋没了也有可能啊!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是也有吗?

其实,学生持什么样的观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设计里,学生既要阐述自己的观点,又要有充分的理由和事例来做佐证,跳出课文来学课文,这其中所培养的能力是几句比喻句所无法企及的。并且个人认为(虽然我的大部分业余时间都用来写作,写童话,写诗等),对于孩子来讲,实用性的写作比文学性的写作更重要。孩子以后进入社会,无论在哪个单位,更常用到的是发表言论,阐述观点。

其二,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去查找大仲马和小仲马的资料,让学生讨论,小仲马不借助父亲大仲马成名的原因仅仅是因为课文中所描写的,“我只想要拥有真实的高度”吗?如果不是,教材所选的这篇课文就很有问题了。为什么不能让学生对教材进行质疑呢?

这让我想到了前段时间网络上流传的一位中学教师质疑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中《尊严》一文的真实性一事。以下文字摘自浙江在线4月6日,记者郑文的报道:

吴兆华是在给上四年级的儿子听写生字的时候,翻到这篇文章的,《尊严》一文大意为:流浪到美国南加州的年轻难民执意用劳动换来食物,镇长杰克逊大叔很是赞赏,把女儿许配给他,预言他将会成功,因为他有尊严。这个难民便是石油大王哈默。

“许配”这个带有浓厚中国民间传说色彩的词引起了吴兆华的注意,她在网上查阅了哈默的相关资料,结果让她很吃惊。“哈默1898年生于美国纽约,21岁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期间即接管其父的制药厂,经营有术,成为美国第一个大学生百万富翁。23岁哈默去红色苏联投资办厂,单一个铅笔厂就带来几百万美元的收入。30岁回美国,投资酿酒业和养牛业,均获得丰厚回报。58岁携第三任妻子迁往加州,投身石油生意,一跃成为石油大王。”

“这样一个实业家,什么时候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还逃难要饭?他的前两任妻子一个是俄国的,一个来自新泽西州,哪一个是南加州小镇镇长杰克逊大叔许配给他的?”吴兆华认为这很可能是一篇假课文,她把自己的想法如实告诉儿子,儿子非常吃惊地说怎么可以骗人呢!“作者与编辑的原意和出发点是好的,希望教给孩子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尊严。但这样无中生有、信口雌黄的杜撰,又将知识和教材的尊严置于何地呢?”

这个质疑更确切地说是来自一个四年级的家长,而我们的老师又有多少人曾经对教材产生过质疑呢?还有多少人能引导孩子对教材产生质疑呢?我们把虚假的东西以很崇高的敬畏的态度来传递给我们的孩子,那是对文字、对事实的不敬。

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师应该要有批判性阅读的理念,如果有这样的理念为先导,那么面对这些假教材、伪真理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就可以将这些教材作为反面例子,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了,而不会盲目地将孩子引入歧途,抒不该抒的情,发不该发的言论了。

2015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开出版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中强调:“在不断变化的全球教育格局中,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的作用对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判断的能力、摆脱盲从至关重要。”因此,语文课,教孩子批判性阅读,我们的教师责无旁贷。

有了以上的想法,接下来,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就是怎么教了。

我总结了两点经验。

(一)教材内教孩子质疑和表达

长期的灌输教育,使我们的学生习惯了被动的学习。学生不会质疑,更谈不上有效质疑。以下摘引的这段话写得很官方,但是却很在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開始。一个勤于思考的人,总是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发现问题是积极思维的结果,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读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激起学生探讨的兴趣,不断提高思维能力。读书有所疑,方能有所思,读有所思,方能有所得。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要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消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被动,逐步培养学生的质疑兴趣、质疑能力,训练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培养创造性的思维品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理解到评价,使学生养成好问的良好习惯,真正学会质疑。[张建堂.师道(教研版).2016,12.]

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我们还要经常性地引导孩子怎样阐述自己的观点。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指导。

如二年级教材中的一个口语交际内容:

有一次,小华在校门口值日,同班同学小龙迟到了。小华心想:要是把小龙的名字记下来,自己班级就不能得到纪律红旗,同学们还会责怪自己;要是不记,就没有尽到责任。小华该怎么办?

第一步:提出观点,可以用“我认为”“我觉得”开始,如:我认为小华应该记下小龙的名字。

第二步:分列理由(一开始可以和小组内的同学讨论),用上连接词进行连接。如:首先,我觉得我们应该诚实,如果不记下来的话就不诚实了;其次,纪律红旗每个星期都有,这周没有获得,只要小龙改正了,下周还能获得;再者……

久而久之,学生的表达就会变得很有条理。

第三步:搜集引用相关例子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因此,学生的串联能力,即将已知的相关联知识进行串联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材外多开展探讨和辩论

一节语文课上,我和孩子们天马行空地交流着一些读书的看法和体会。一个孩子提出来:“老师,有一首诗里说,懒惰才能发明东西,你觉得这个说法对吗?”我一听,马上来了劲,这不是一个很好的辩论话题吗?我和孩子们先一起读诗:

懒的辩护

高洪波

我最不愿洗碗,妈妈说我手懒;

我顶害怕珠算,爸爸说我心懒。

可是他们不明白,懒,是一切发明之源。

为了当上科学家,我才故意这般懒。

懒得挑水的人,发明了自来水管;

懒得点蜡烛的人,发明了电灯电线。

懒得上楼梯的人,把电梯装进高楼;

懒得扇扇子的人,叫电扇不停地转。

肯定是怕洗衣服的人,才使得洗衣机来到人间;

最懒得迈步的人,发明了汽车、火车和轮船……

然后,我问孩子们,你同意诗里孩子的观点吗?如果同意,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不同意这种观点的孩子,我们又该有什么理由来反驳他们?观点是没有对错的,只要能讲明理由,如果还有事例来证明的话,就更好了。晚上回家去,可以和爸爸妈妈讨论讨论这个话题,听听他们的意见,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明天我们再来开个辩论会。

我教的是二年级,也许有老师会认为,给二年级的孩子讲这些是不是有点儿难呢?我一点儿都不这样认为。反而,我觉得思维的启发越早越好。我一直反对学校里编个手编报,搞个活动,家长常常越俎代庖。但是,对于思维启发这方面,成人的参与很重要。

家庭里本来就应该形成一种氛围,家长不要老把孩子看得很小,不准孩子参与讨论,发表言论。要多和孩子讨论时事,以平等的方式交换看法,这样,逐渐地,孩子就会有自己的看法。在讨论中,孩子还会学到一些思考的方式,如在表达观点的时候,大人们常常会举出一些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些都是孩子真正应该学习的东西。

且来看看,二年级孩子在家长协助下写的辩论稿吧!

林展羽:我是正方的。我认为懒能发明东西。

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比尔·盖茨,他是个程序员。懒得读书,就退学了。他又懒得记那些复杂的DOS命令,于是,他就编了个图形的界面程序,于是,全世界的电脑都长着相同的脸,而他也成了世界首富。

世界上最值钱的品牌——可口可乐。他的老板更懒,尽管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巴西的咖啡香味浓郁,但也实在太懒了,弄点儿糖加点儿凉水,装瓶就卖,于是全世界有人的地方,大家都在喝那像血一样的液体。

金浩宇:我是反方的,我认为懒并不能发明东西,因为发明不是马上就能完成的,造一样东西总要花费大量心思,并付出很大努力才行。发明要经过很多次反反复复地实验才能慢慢地掌握这个东西的原理,如果懒惰的话,就无法造任何东西,就拿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故事来说吧!……

李梓瑜:我觉得懒惰既有好处又有坏处。一方面,懒惰给人类带来了进步,我们的祖先住在山洞里,每次喝水,都要走到溪水旁边才行,于是,他们发明了水桶,这样人们就不用每次口渴都去溪边喝水了。可是有些懒人连提水桶也不愿意,后来,他们就发明了自来水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懒人为不翻山越岭就开凿了隧道,为了尽快到河对岸去,人们发明了桥。

另一方面,懒惰的人做事会半途而废,如果在创造一样东西的时候,一心想着偷懒,怎么可能会发明东西呢?发明往往是科学家们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才成功的。

同样的,孩子们持什么观点,是不是漏洞百出,都不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在这个案例中,孩子们至少学习了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我们可以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以及网上搜集到的资料作为例证引用到自己的辩论中来。

引导孩子辩论是培养批判性阅读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像这样的话题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给父母做家务该不该给工资,小学生能不能带手机到校等等。

总而言之,语文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培养的是有独立思想,有社会意识,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

猜你喜欢

大仲马批判性语文课
语文课文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大仲马:才思泉涌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大仲马的与上帝决斗
大仲马低价卖剧本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