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失去敬畏之心
2018-04-14曾建坤
曾建坤
2017年11月3日,前央视名嘴郎永淳因酒驾被判拘役3个月,他用惨痛的代价,给国人敲响一记“酒驾猛于虎”的警钟。郎永淳历来以正派形象示人,作为主播,他兢业敬业,事业如日中天;作为丈夫,他尽责担当,为了患病的妻子,毅然转业下海,令无数人动容。酒驾事件,无疑把他留在国人心中的好形象毁于一旦。
酒驾酿祸,触目惊心;酒驾入刑,严惩不怠。就这常识而言,在央视历练多年的郎永淳,比谁都了然于胸。正因为目睹酒驾危害,他才會在2009年《法治在线》栏目中,对一则酒驾新闻义愤填膺地点评:“让严查醉驾的风暴吹向执法死角,刮走所有的歪风邪气,让醉驾真正成为不敢碰的高压线。”面对亿万观众,当时的郎永淳字正腔圆,掷地有声。时至今日,屏幕前的这番教诲仍振聋发聩。然而8年后,理当以身示范的他,居然以身试法,反差之大让人大跌眼镜。但是,言行不一的,又岂止是郎永淳一人?如果有心的话,不妨将近几年的酒驾新闻拼接串联,就会惊讶发现:那些个醉意醺醺、丑态毕露、说句话连舌头都能打滑的酒驾分子,不乏公众人物,更不乏身边最普通的你我他。
我们不禁反思:一起起因酒驾遭祸的当事人,付出了最昂贵的生命代价,给无数后来人示警。吊诡的是,为何还会有人绕过趋利避害的本能,重蹈覆辙呢?浅在原因,无外乎是当事人疏忽、侥幸、麻痹大意,甚至有任性、盲目自信的心态作祟。更深层原因,则是敬畏之心缺乏使然。
敬畏,就是敬重和畏惧。敬,包含了自知之明的睿智,认识到自我的卑微渺小,才会对除“我”以外的人和物充满敬重;畏,包含了有所不为的克制,有所畏惧才不会恣意妄为。因为敬畏生命和他人,才会格外珍重生死、庄重自持,不敢傲慢轻佻。而敬畏规则,才会格外奉公守法,循规蹈矩。应该说,敬畏之心,乃本能,哪个人小时候不会敬畏自然、敬畏大人、敬畏教诲?但这种本能一旦匮乏灌溉、涵养,在人成长之后变得干涸枯萎。一个缺乏敬畏的人,内心延伸出的人生价值观是可怕的。一个缺乏敬畏的社会,难免有朝一日出现秩序的集体沦陷。
遵守交规只是普通的行为规范,却能观照出敬畏意识的有无。纵观其他社会事件,道理不无相同。之所以出现毒食品屡禁不止,山寨假货屡打屡销,官员谈反腐仍贪腐,与当事人敬畏感的消弭不无关系,因为对前车之鉴不以为意,才有后来者“前仆后继”的怪诞现象。对于违法分子,法律不单单以惩戒为手段,更要以纠偏为目的,要通过教育培植其敬畏之心。毕竟法律是他律,他律再严,只能刑于身,无法戒于内,并且还有时限,时间的期限一过,明知故犯、铤而走险者不乏其人。唯有敬畏涵养在心,自律戒之于内,才会对法律拳拳服膺。
作为平常人,我们不应该只是从酒驾新闻里读出唏嘘感慨,更不应过分挖掘出无关旨要的八卦消息,要提防的是:自己那颗敬畏警惕的心是否涣散?是否已经在浮躁喧嚣的社会中丢失掉?如果缺乏这颗敬畏心,我们现在亡羊补牢,还为时未晚。
文明社会的公序良俗,亟须公民自律维护,而敬畏无疑就是自律的开端。持守敬畏之心,才会自觉恪守底线、遵守规矩,“不敢越雷池半步”。用敬畏之心,敲开文明之门,势必成为公民的集体潜意识。诚如郎永淳妻子在致歉信里所说:“远离酒驾,不能有一丝一毫的侥幸和一时一刻的松懈。”有了敬畏的心,就有了高悬着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它锋芒毕露、性命攸关,我们哪敢有一丝一毫、一时一刻的懈怠呢?
(编辑/张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