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旬阳县水保生态治理思路及成效探析

2018-04-14

地下水 2018年4期
关键词:水保生态

(陕西省旬阳县水利局,陕西 旬阳 725700)

旬阳县位于长江流域汉江水系丹江口水库水源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区,地处陕西东南部,全县国土面积3 554 km2,辖21个镇,319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45万人,汉江自西向东穿境而过,将本县切割为江南、江北两大自然区,北属秦岭南麓,南属巴山北坡,处在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兼有暖温带和中温带山地气候特征,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夏季多雨并有伏旱;秋季湿润并多连阴雨。冬季寒冷少雨;年降水分布及为不均,夏秋集中短时降雨量较大,局布瀑雨洪灾严重,区域性水土流失严重,造成区域自然生态修复功能差 ,加大水保生态治理十分必要。

1 加大水保生态治理的必要性

1.1 水土流失的特点

(1)流失季节集中,一是降水年内分配集中,降水量都出现在六到九月,二是大雨,暴雨分配集中,六到九月出现大雨,暴雨和大暴雨日分别占到总数的75%,90%和100%。三是五、七、九三个月田间农事活动频繁。

(2)区域差异明显,浅山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明显地重于中山地区,高山地区流失最轻,交通方便地区,重于闭塞地区,沟口重于沟源头,人口密集地区重于稀疏地区。

(3)耕地砂砾化面蚀严重,我县石渣土分布较广,土层薄,砾石含量大,抗冲抗蚀能力差,加之地面坡度陡,长期侵蚀之后土壤中细粒越来越少。粗粒比例越来越大造成砾石遍布(即砂砾化)可耕地面积减少耕性变差,直至废弃。

(4)重力侵蚀活跃,山势较陡,地质构造比较复杂,节理裂隙发育,岩层松散,岩石以易于风化的灰岩,浅度变质页岩为主,风化壳破碎,坡积物深厚松散含水饱合后,容易发生重力侵蚀。

1.2 水土流失成因

(1)自然因素,因地处秦巴腹地属土石山区,山高沟深坡陡,沟壑纵横,地形复杂破碎,耕地零星分散,高低悬殊,暴雨频繁,植被恢复慢,抗侵蚀力差,极易产生水土流失。

(2)人为因素,以人为因素扰动为重,大量坡耕地不合理顺坡耕种,盲目森林砍伐等植被破坏。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破坏地表结构,建设过程中废渣乱倾乱到等造成坡面滑塌产生新的水土流失为主。

1.3 水土流失危害

大面积的水土流失,给当地生态发展、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长期以来农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1)生态失调。水旱灾害加剧,耕地破坏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大量泥沙输入汉江,不仅严重污染了丹江口水库库区的水源、水质,造成了库区泥沙淤积,减少了有效库容,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造成了较大影响,给当地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危害。

(2)土层减薄变瘦、土质恶化、可耕地面积日益减少。从而造成了流域内的粮食产量长期处于低而不稳。水土流失使土地肥力下降,瀑雨洪水冲走了土壤当中的营养物,留下了贫瘠,化肥和农药带入下游江河,形成面源污染,影响着丹江口水库的水质安全。

(3)水库淤积,河床升高,影响水利设施发挥效益。七十年末、八十年代初修建的西沟河水库总库容100.5万 m3,到现在库容淤积深度达11 m,近40万 m3;胜利水库总库容44.2万 m3,库容淤积12万 m3;平定河水库库容淤积近60%;钟家坪水库淤积近70%,几尽报废;至今全县水库因库容淤积,90%以上没有发挥应有的效能,神河自1958年以来主河床抬高近2 m,高出街道1 m左右,只有加高防洪堤,否则严重威胁街道居民安全。

1.4 水土流失情况

旬阳县水土流失面积1 498 km2,占土地总面积 42.19% 其中轻度1 101 km2,中度29 km2,强度284 km2,极强68 km2,剧烈 16 km2,土壤侵蚀总量479.36万 T/a,平均侵蚀模数3 200 t/km2·a 属中度流失区。

2 水保生态治理思路

2.1 科学规划,分区治理

以地貌类型为基础,分为浅山丘陵,浅中山,中高山三个地貌类型,制定水土流失类型,将旬阳县划分为三个水保生态治理区,进行分区治理 。

(1)I区是浅山丘陵中度流失综合治理区,大部分处于海拔600 m以下范围。总土地面积1 173 km2,水土流失面积639 km2,本区主要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入手,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商品生产发展,以减轻林地破坏。大力发展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同时在未尚改造的坡耕地上进行水平沟,沟垄种植等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在本区域公路沿线其它重力侵蚀活跃区,采用排水固脚减荷等措施进行防治,统一规划整治河道,保护农田,减轻洪水灾害。

(2)Ⅱ区是浅山中度流失治坡护沟区,本区分部于I区的外围,大部分处于海拔600~900 m之间,总土地面积1 732 km2,水土流失面积700 km2,本区流失相对较轻,但潜在危害较大,浅山地区所用薪柴相对来自这里。基于本区的自然特点,今后农业生产必须注意控固,改善林地基地,保护好现有天然次生林,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林、牧、副业生产,建设多种经营和工副业原料基地;坡面5°~10°进行坡改梯,10°~15°,15°~25°进行退耕还林,栽植经济林和生态林,合理安排树种,适地适树,乔灌结合,选择速生、高效且受群众深受欢迎的,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的乡土树种;在支毛沟道上修建谷坊等工程措施,拦泥淤地,控制沟蚀的发展。封禁治理,逐步更新希、残、杂林进行疏林补植保护森林植被。

(3)Ⅲ区是中高山次轻度流失护林治理区。总土地面积649 km2,水土流失面积157 km2,本区部设在Ⅱ区的外围,主要分布在汉江以北秦岭地区的南阳山周围,大部分在海拔900 m以上,山势陡峻,沟谷深切,本区以林木为主,以保护现有林地植被为主,合理利用林业资源,建立水源涵养区,保持水土,维持生态平衡。

2.2 统筹兼顾,综合防治

以生态修复为主体,以小流域为单元,防治并重,建山、水、田、林、路综合防治体系。根据旬阳县自然条件,地形地貌类型,按照自然集水单元,结合行政区域的完整性,划分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山水田林路相结合,采取集中连片,以工程、植物、农业综合措施治理,划分“山顶、山腰、山角”三个治理区,山顶治理就是山顶封禁化采取网围栏加人工看护采取全封禁的方法,发挥气候条件优势和生态自我修复能力,结合天然林保护项目的实施,山顶封禁化,加快植被恢复进程;山腰治理是采取轮封、半轮封,加大退耕还林力度,从区域的生态特点出发宜林则林,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建立林、果、田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山角治理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山水田林路结合工程、植物、农业措施优化配置,坡地梯田化、梯地果园化,近村院路化、林园水系配套化,合理布置各项治理措施,合理安排农、林用地,高效地配置水系工程。从坡面到沟道、河下,从坡上到河下统一设防,做到拦、蓄、引、灌、排各项措施相互补充,层层拦截雨水,保持水土,发展农业生产,形成,形成改善生态,防灾减灾,服务经济,支持民生的综合防护体系,达到山绿、水清、岸畅、人富的目标。

3 水保生态治理成效

3.1 蓄水保土成效显著

截止2016年来,通过“丹治”工程和“煤油气”项目的实施,治理小流域62条,治理面积866.9 km2,坡改石梯259.5 km2,水土保持乔木林274.6 km2,经果林67.13 km2,种草2.72 km2,生态修复封禁治理162.23 km2,植物护梗100.72 km2,生产道路67.8 km,排灌沟渠387.1 km, 水窖(蓄水池)1 248口,谷坊577座,溪沟整治54.53 km。经过治理年可保土166.06万 t,蓄水1 859.16万 m3。通过监测,规划治理的流域内,减少了径流下泻量,降低了下泻速度,降低了雨季洪水对下游河道破坏,起到了防洪减灾的效果。

3.2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通过流域内营造的水保林和经果林作用,使荒山荒坡披上了绿装,涵养了水源,调节了气候,流域内山青、水秀,极大地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3.3 产业结构得到调整

近年来水土保持流域治理措施的实施,带动了当地农村产业发展,调整了产业结构,农民对已治理的坡改梯面积进行土地流转,集中经营管理,连片栽植油用牡丹,即观赏了花也食用了牡丹油,又保持了水土,村民得到了实惠,企业得到了利益。由过去的单一的的农业收入变为农业、林业多元化产业结构,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提高群众生活质量。

3.4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措施的实施,使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群众收入增加,村民根据合理规划,由山上移民到山下集中安置,将原有用地退耕,转变从事第三产业,不再过单打独斗的生活,农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加快了向新农村迈进的步伐。

4 结语

水保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具备丰富生态内容的综合性治理项目,社会发展当中,出现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环保压力增大、水资源枯竭等问题,尤其是生态环境脆弱的秦巴山区,群众的“衣、食、住、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而肆意破坏山体植被,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与污染,重复危害当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突显水保生态治理在整体环境治理当中的重要性。经过区域规划,单元治理,统筹兼顾,综合防治。达到山绿水清、地肥物美、产业结构合理、村居环境宜人的自我生态修复能力,使水保生态治理效果显著,实现了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目标。

猜你喜欢

水保生态
扎根基层不动摇 倾情奉献为水保
“生态养生”娱晚年
野蛮时代终结,动保行业要自律,水保协会年会透露出哪些重大信息?
水保工程的质量监督与管理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梯田及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在小流域水土保持中的应用分析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