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治国理政五大思维的特点
2018-04-14赵婵娟李庆鑫
王 辉,赵婵娟,李庆鑫
(吉林化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2)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建设伟大工程、实现伟大梦想的重要思想理论。理解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理论,既要深入学习其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更要着力把握其中所贯穿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历史思维、底线思维等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学习——理解——把握——运用这些思维方法,为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有效的方法论,不断提高学习工作的科学性与创新性。
一、治国理政五大思维的时代性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离不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恩格斯曾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邓小平说:“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随着实践变化而不断变革与优化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方法,是每一位卓越的战略家、政治家的第一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一定要登高远望、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我党在面对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之时,如果缺乏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与挑战的。
首先,从世情的总体态势去把握战略思维。战略思维是对关系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等重大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与前瞻研判的思维方式,是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是正确处理诸多复杂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当今世界诸多国家经济发展无以为继、政治民主僵化停滞、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核心价值断裂、大国全球治理理念缺位错位、人类共同问题难以解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应对风险危机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关键,就是一定要树立战略思维和全球视野,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战略把握能力、战略运作能力。“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战略思维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树立的思维方式。”[2]
其次,从国情的深刻变革去领会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基本内涵就是推陈出新、除旧布新、破旧立新,改变与客观事物发展进程不相符合的旧观念、旧理论、旧模式、旧方法,发现和运用新规律、新方法,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式。简言之,就是对事物做全新思考,对结构做全新调整,对策略做全新谋划。改革开放40年来,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新台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自然资源环境约束压力增大,而科技与人才价值日益显现,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铜鼓发展,必须打破过去传统发展模式,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习近平十八大以来先后提出国家综合层面上的“四个全面战略”,经济发展层面上“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外交层面上的“一带一路战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等等。这些战略和思想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对国情发展变化的深刻理解与判断。他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3],而所有的创新又根源于对创新思维。
最后,从党情的风险危机去理解底线思维。底线思维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思维能力。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4]他从党的发展质量上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重要性,从党的执政能力上突出“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问题意识,从党员的自身素质上强调“四个意识”等等重要理论,实际上都是从底线思维角度剖析治党方法必须要有全局性、主动性、预见性和系统性,换言之,只有在对最坏结果充分预知的基础上,有备无患,积极主动,从而确保在任何情况下始终掌握治党的主动权。
二、治国理政五大思维的系统性
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历史思维、底线思维五大思维自成系统,有机一体,各自发挥着独有的作用。
首先,辩证思维是核心。辩证思维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维系统中居于核心位置。辩证思维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运用矛盾对立统一、差异分化组合的多元关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从矛盾的特殊性出发,选择解决矛盾的恰当的具体方法的一种思维方式。历史思维与创新思维、战略思维与底线思维,从某种角度说,正是辩证思维的具体化、应用化,双方既相互依存,又彼此对立,也能相互转化。比如战略思维与底线思维这一对立统一思维方法,就能很好地解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总体设计。基本经济制度总体设计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二是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5]。如果说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底线诉求的话,那么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就是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战略考量,二者辩证统一。
其次,底线思维与战略思维构成习近平治国理政思维系统中的纵轴,二者辩证统一。一方面,底线思维是战略思维的基石,底线思维不仅仅是在工作和生活中不踩红线或不碰高压线那么简单,真正的底线思维,是系统的战略思维,既要考虑最坏情况的出现及其应对能力与举措,更要有立足全局、高瞻远瞩、掌握主动的思维及其战略安排。习近平指出:“我们要通过深化改革,让一切劳动、只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源泉充分涌流。同时,要处理好活力和有序的关系,社会发展需要充满活力,但这种活力又必须是有序活动的。死水一潭不行,暗流汹涌也不行。”[6]这里讲的“竞相迸发”“充分涌流”就是战略思维的目标,而“死水一潭”“暗里汹涌”就是底线思维的考量。由此观之,底线思维是战略思维之本。另一方面,战略思维是底线思维的更高层次要求。底线思维不允许消极保守、墨守成规,而是要求改革创新、科学规划,切实提出举措,提高应对能力。正如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的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指出科技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最大的隐患,而核心科技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只有自力更生,加快国产自主可控替代计划,构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推动高性能计算、移动通信、量子通信、核心芯片、操作系统等研发和应用取得重大突破,才能掌握我国互联网发展主动权,保障国家安全,争取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实现“弯道超车”。由此判断,保持与世界共同发展、合作共赢是我们的底线思维,但在互动中掌握领导权、主动权才是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任何思想、理论、制度、策略都是底线思维和战略思维的有机统一。
最后,历史思维与创新思维构成习近平治国理政思维系统中的横轴,二者辩证统一。一方面,历史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支撑与基础,主要体现在:通过历史思维,人们从客观再现历史事实到科学解释历史现象,再到深刻把握历史规律、准确洞察历史趋势,一以贯之体现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全过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一贯“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善于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正确道路。”[7]另一方面,创新思维是历史思维的突破与升华。突破与升华主要体现在没有创新思维的历史思维所提供的只是故纸堆。对历史事实、现象分析研究必须通过大胆假设方式,努力在看似无关的原型与亟待解决的问题之间发现间接相似性和潜在联合点,所以历史思维本质上就具有创新意识。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有经验有教训,只有深刻总结这些经验教训,才能把历史经验与理论创新结合起来,不断地从历史经验特别是自身发展的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形成新的理性认识,实现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发展[8]。历史思维与创新思维的辩证统一,这是中国共产党90多年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治国理政五大思维的联动性
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历史思维、底线思维五大思维不仅构成了一个复杂多元思维结构体系,而且五大思维彼此之间相互贯穿、相互支持,构成了多维叠加、协同、差序的思维路径与思想图景。
首先,五大思维的叠加效应。所谓叠加效应,就是解决问题过程中五大思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综合效果。通俗来讲就是1+1=2。五大思维既是一个个独立运行的思维路径轨迹,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客观现象各种思维分析叠加的综合反映。比如自2015年9月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以来,到2017年1月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主旨演讲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理论、制度、体系框架深入世界各国政界和民心,得到许多国家的肯定与支持。这一思想的形成及发展始终贯穿着五大思维叠加路径轨迹。
“文明相处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这是以辩证思维为核心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必要前提。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进步才能齐心协力;
“以史为鉴,才能避免重蹈覆辙”,这是以历史思维为出发点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参照框架。“不是为了纠结过去、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共同引以为戒,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
“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这是以创新思维为落脚点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核心任务。摒弃一切形式的冷战思维,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理念,扔掉我赢你输、赢者通吃的旧思维,推动各国经济社会新发展;
“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这是以战略思维的角度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价值目标。全球化、多极化、科技化、信息化、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需要认真对待的新威胁新挑战,所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齐心;
“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这是以底线思维的角度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终极追求。人类发展今天各种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兵戎相见时有发生,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和平与发展这一全人类的共同愿望至今远远没有完成,所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协力。
其次,五大思维的协同效应。所谓协同效应,就是解决问题过程中五大思维不但要发挥各自效用,而且还要相互作用发挥五大思维整体效果。通俗来讲就是1+1>2。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时代,以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策略作为引领至关重要。理论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发展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9]应该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推动我国发展全面全局一场深刻变革。
从辩证思维看,创新发展是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虽然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都有利于发展动力,但核心在创新。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这凸显了辩证思维“两点论”与“重点论”客观规律;
从底线思维分析,推动绿色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基本诉求,是当今社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从历史思维分析,任何发展都离不开整体协调性,必须要有步骤,要相互配合,才能产生好的发展结果。既要在发展思路上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又要考虑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两方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实现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从战略思维分析,共享发展是社会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全体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国家发展也才能具有最深厚的伟力[10]。从创新思维分析,开放发展是一个国家富强、一个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历史无数次证明,国家崛起、民族振兴取决于能不能顺应时代潮流,能不能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要素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服务,能不能有效避免各种风险、矛盾、博弈带来的陷阱,在对外开放过程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以及实践创新。
最后,五大思维的差序效应。所谓差序效应,就是治国理政五大思维彼此之间在具体问题解决过程中不是同时发力的,总有先后顺序之分。通俗来讲就是,该采用什么思维方式,就采用什么思维方式;该以什么思维方式为主,就以什么思维方式为主[11]。
一般认为思维路径轨迹以辩证思维为逻辑起点,经过对客观问题的实事求是考察、分析、研究,对各种预备方案比较、归纳、概括,以历史思维与底线思维两个存量作为逻辑展开,以创新思维和战略思维两个增量作为逻辑归宿,形成真实有效的思维演进路径,进而提出更为有效、有用的解决问题的综合方法[12]。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矛盾交错叠加,各种问题错综复杂,改革面对的暗礁、潜流、漩涡越来越多,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破解改革发展进程中的诸多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风险,必须把握好每一具体思维运用的实效性。
从全面深化改革的性质上看,改革不是零敲碎打,不是碎片化修补,而是各领域联动和集成的全面系统的改革。这是以辩证思维为核心、参照创新思维设计-历史思维诉求做出的改革性质的判断。从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上看,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以辩证思维为核心、参照底线思维——战略思维做出的改革方向的把握。前者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底线要求,后者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安排。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的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底线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内在联系、相互贯通,以辩证思维为核心、其他思维为轮轴形成四维支撑、四沿联动的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架构体系,学会、弄懂、践行这些科学思维方法,对于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