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课在数学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2018-04-14周佳敏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8年4期
关键词:作图正弦微课

周佳敏

顾名思义,微课的特点是“微”,长度可以只有几分钟,因此运用微课,有所谓“5分钟完成一次学习,300秒经历一次思考”的说法。微课时长短的好处在于可以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使得“没有时间学习”不再成为问题。微课轻松有趣,其内容浅显易懂,简单易记,学生接受起来不会感到繁难;同时,配之以画面和音乐,更显得直观形象、活泼灵动,极易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

微课的使用非常便捷,学生利用计算机、手机等移动设备即可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而且可以反复观看,直至理解,既避免了教师重复讲解也方便了学生自由选择。基于微课的特性,笔者就微课在数学学科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课前

1.预习新知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预习和复习之说。对于复习,多数的学生都知道该如何操作,可对于预习,更多的学生只会通篇阅读书本内容,或者对概念、定理、公式进行简单的记忆。这样预习的效果往往微乎其微。若此时能有一个微课,用任务或者问题的方式引领学生对书本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探索,那预习的效果将是显著的。

2.复习旧知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常常会用到以前学过的知识内容,这些内容可能已经时隔久远。例如,在讲述《绝对值》不等式的时候,会用到初中关于绝对值的相关内容。而部分学生对于这一部分知识或许已经遗忘了,但课程安排又不可能预留那么多时间让教师来帮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复习。此时,就可以制作一个关于绝对值的基本概念、几何意义等相关知识内容的微课(如图1所示),在课前让学生自己点击观看,从而达到复习旧知的目的。在微课的最后,还可以预留关于绝对值不等式的相关内容,引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兴趣,为课堂教学埋下伏笔。

图1 微课《绝对值小贴士》

二、课中

1.新课导入

兴趣是学习的关键。新课导入阶段,如果播放一段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音画皆美的视频,不但能使学生迅速安静下来,而且还能把学生迅速地拉到课堂中来,为之后的学习做好准备。例如,在《概率的应用》这节课中,抛出了“十赌九输”这词是否真实可信这个问题,从课程一开始就能牢牢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一步步地运用已有的知识探讨问题(如图2所示)。这样的一节课,课前让学生有期待,课中让学生有满足,课后让学生有留恋,这正是一节好课所需求的。

图2 微课《“十赌九输”可信吗?》

2.开拓思维

一题多解,在数学教学中极为常见,能极好地培养学生多元思维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利用已学的知识综合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讲授《正弦定理》时,书中关于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仅提到了一种,但事实上其证明方法并不是唯一的。若学生自己思考无果的时候,教师能及时运用制作好的微课动态地展示图形,再配以任务引领式的旁白,将在很大程度上引导并帮助学生自主寻找解决方法。这样的教学方式,直观明了,学生将更易接受,对于定理的理解,也更加的深刻,而不是只会死记硬背地记公式。

3.分层教学

正如五根手指的长短不同,每个班中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能力上也势必存在差异。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利用微课上课也可作为分层教学的一种手段。例如,在《排列组合的应用》这节课中,可事先给每位学生下发学习包,其中包含着学生学习的任务单和几个微课。上课后,教师先就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适当的点拨,之后,学生可根据学习任务单进行自主学习。任务单的任务如同闯关,从易到难,每一关都配备精讲的微课。学生们每完成一项任务,可自行观看微课,校对正误,查看解题思路。能力强的学生,可以一路闯关,将学习的内容向深度扩张;能力弱的学生可以止步于基础关,掌握重点内容,夯实基础。各取所需的课堂,照顾到了每个学生的需求,微课的存在让每位学生的学习都有教师陪伴。

4.归纳总结

在现如今的中职学生中,存在着相当一部分数学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面对着每堂课教师教授的全新的知识点、众多的例题和练习,有时学生们会陷入迷茫。因此,每堂课最后5分钟的归纳总结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过去常用的总结方式是由教师或者学生口述重点内容。但对于某些比较难的知识点,如函数的性质、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些将式与形结合起来的内容,通过口头叙述来总结就显得鸡肋了。这时,播放一段微课成为了解决的良策。短短的视频中,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给学生一一点击,动态显示,让学生一目了然,事半功倍。

三、课后

1.示范作用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板书示范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书写的规范性,也会关系到自身的教学效果。因为数学学科的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公式、定理需要严格的证明,遇到的习题需要严谨的书写过程,特别是在作图时,要求规范。而往往这些,却容易让学生忽略。有的学生理解能力强,做题也很快,可是每次答题都会丢三落四,漏写步骤。有的学生作图时马虎了事,有的学生根本不懂该如何规范作图。如果教师能把书写和作图过程配上旁白解释做成微课,关键步骤、关键点使用微课的放大功能,那学生就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薄弱环节反复观看,从而在教师的示范中悟出道理,学会分析,提高能力。

2.手段拓展

因为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有些教学手段没有办法展开,而微课却可以很方便地解决此类问题。例如,在讲述《正弦型函数的性质》时,传统的课堂教学是通过“五点法”板书图像,然后看图识性来完成的。当然,“五点法”作图是课中的关键内容。可是,在讲述性质时,由于“五点法”板书作图的速度比较慢,学生只能从一个图像当中去猜测函数系数对函数的影响,用特殊来代替一般,并不符合数学学科的特性。因此,笔者制作了一个关于《正弦型函数图像与性质》的微课(如图3所示),其中教授了学生如何用几何画板软件绘制正弦型函数的图像。只需要输入几个参数值,就能完成函数图像的绘制,方便快捷。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制作小课件,进一步对函数性质进行探究,加深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同时,对于这样一个数学软件,在其他函数的性质探讨上,也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微课程对于学习的介入拓展了学生学习的宽度和深度。

图3 微课《探究正弦型函数中四个参数的作用》

3.教材解读

中学教材各学科都是按单元内容编排的。每个单元都有一个核心知识点。这一个个的知识点就可以做成一个个的微课,让学生反复揣摩、领会。学生悟透了,解起题来自然也就得心应手了。例如,中职数学函数这一专题,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上的难点,可以借助微课做成几个子专题,包括函数概念、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函数图像变换。每个专题针对学生易错易混淆点,配备例题精析精讲。学生根据自身需要,反复观看相关的微课,必能帮助他们掌握解决函数问题的主要方法,让他们从此不再惧怕这类问题。

四、结语

以上便是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历,在微课使用中的一些感悟和想法。对于如何使微课程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课程,服务于我们的学生,笔者将一直思考探究实践下去。

[1]刘赣洪,何秋兰. 微课在中小学教学中的适用性研究:以首届中国微课大赛获奖作品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4(8):11-14.

[2]刘清昆.高中数学教材同步性微课的样式与课堂整合[J].教学与管理,2016(6):42-45.

猜你喜欢

作图正弦微课
例说正弦定理的七大应用
正弦、余弦定理的应用
巧用三条线 作图不再难
反射作图有技巧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美”在二倍角正弦公式中的应用
三招搞定光的反射作图题
作图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