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古诗词教材处理

2018-04-13邢艳

师道 2018年3期
关键词:曹植古诗古诗词

邢艳

教材处理是教师的必备素质,因为教师必须知道教什么、用什么教、怎么教最好;教材处理又是教师教学艺术的彰显,因为只有科学、合理、灵活、机动的教材处理才能产生灵动、高效的课堂。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致力于对教材处理的研究和探索,使自己对教材的处理由技术上升到艺术层面。

小学语文课本中古诗词的教学一直是薄弱环节,这跟教师不知如何处理这类教材有很大关系。如果教师能采取多种手段处理古诗词,那教学效果肯定不可同日而语。

一、根据学情,巧妙点拨

教学要以学定教,只有从学生实际出发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任意提高或降低教学要求都是漠视学情的表现。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老师们不是采用“读、解、背”这种简单、机械的教学方式,就是拔苗助长、在那儿大谈古诗的“意象、意境、意蕴”。为什么会这样呢?根本原因就是老师们在处理教材时没有从学情出发。我们在教学古诗词时,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认知水平、社会阅历,科学有效地处理教材,加以巧妙点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首诗表面看是一首写景诗,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抒写自己春日去寻访美景而表达对春天的赞美,对大自然的热爱。再细细研读一下,你又会发现,原来这并非是一首写景诗,而是一首哲理诗。朱熹并没有去过孔子居住过的泗水边,他只是用“寻芳”喻指自己对孔子的追慕,用“万紫千红总是春”喻指孔子的仁爱思想一定会发扬光大。

面对这样一首独具哲理的古诗教材,老师们该如何处理呢?当然是以学情为据。这首古诗出现在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中,中年级的孩子们社会阅历还比较浅显,他们的知识水平决定了老师们在教学这课时必须把教材处理为“借景抒情诗”。只要让学生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到春光的明媚,感受到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就可以了。而如果把教材处理为哲理诗,引入一大堆宋诗与唐诗的区别,引入朱熹的思想宗旨,那无异于舍本逐末,搞得学生云里雾里,不知身处何方。

二、补充材料,加深领悟

老师们在处理高年级的古诗词教材时,可以适当补充一些材料,这不但能吸引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更能加深他们的领悟,让他们感受到古诗词文字背后的东西。

1. 补充写作背景

曹植的《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诗出现在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中,六年级的学生很容易弄懂这首诗表面的意思,如果老师在教材处理时只要求学生弄懂诗意,那语文课堂的深度和效率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在处理这首诗时,教师在学生弄懂诗意的基础上要再补充曹植写这首《七步诗》的背景:曹植的哥哥曹丕妒忌弟弟曹植的才能,便有意加害于曹植,所以命曹植于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不能完成,则有杀身之祸。在這样的背景之下,曹植怀着悲愤之情写下了这首《七步诗》。当教师将这段写作背景告知于学生后,他们自然而然就领悟到了曹植在诗中用比喻的手法含蓄地表达对兄弟相残的愤懑之情。

2. 补充作者生平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这首词出现在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这首词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纳兰性德的思乡之情,教师在教材处理时应向学生补充作者的生平介绍:纳兰是康熙的一等侍卫,他文武双全,德才兼备,但他在内心深处厌恶官场世俗和侍从生活,无心功名利禄。当学生随着文字走进纳兰之时,也就走进了他的诗词,走进了他的精神世界。

3. 补充他人评论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教学这首词时,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苏词雄浑豪放、气象恢弘的特点,可以在教材处理时引入他人评论,以帮助学生理解。如“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古今词多脂软纤媚取胜,独东坡此词感慨悲壮,雄伟高卓,词中之史也。铜将军铁拍板唱公此词,虽优人谑语,亦是状其雄卓奇伟处。”当我们把这些评论引入课堂,并略加解释后,学生对苏词的特点就有了深刻的了解。

三、横向拓展,同中求异

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诗将千万条柳枝喻指成女子裙裾上的丝带,将柳叶喻指成一块块的碧玉,将柳树喻指成一位亭亭玉立的女子,饱含作者对柳树的喜爱之情。在处理这篇教材时,教师们可采用横向拓展、同中求异的方法,即引入相同体裁的作品,感受写作手法和主题情感的不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也写过一首《咏柳》,是这样的:“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这首诗和贺诗虽然描写的都是柳树,可其中表达的情感却截然不同,一个是对柳树的厌恶、痛恨,一个是对柳树的喜爱、赞美;而两诗的表现手法也不同,一个是托物言志,一个是借景抒情。当把这样两首截然不同的古诗摆在一起进行教学时,学生不仅学会了比较鉴别,更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

另外白朴的《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可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进行对比教学。

四、纵向延伸,升华主题

一个诗人或一个词人的情感世界是异常丰富的,要想通过一首诗或一首词就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是非常困难的,同时也是不全面的。因此在处理古诗词教材时,教师还应纵向延伸,即找几首诗人或词人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进行纵向勾联,从而达到更深刻地领悟作者情感的目的,同时诗词主题也将得到升华。

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在教学这首词时,如果教师仅仅把教学内容定位为本首词,那学生感受到的就只是词人的闲适心境和对田园的热爱之情。但辛弃疾毕竟不是陶渊明,也不是王维,他一生的抱负就是驰骋疆场,希望建功报国,国泰民安。所以处理《清平乐·村居》这样的教材时,教师应补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还可补充《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通过这样一个纵向延伸,学生对辛弃疾思想的了解就深刻得多,正因为热爱田园生活,所以希望驰骋疆场,保家卫国;正因为有这种爱国思想,更凸显其对家园的热爱。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长廊中最璀璨的明珠,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有责任让每一个孩子都亲近古诗词、热爱古诗词。而这份亲近,这份热爱,首先源自我们的课堂,源自我们在课堂上对古诗词教材更丰富的处理。让我们为之不断努力吧。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塘厦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晁芳芳

猜你喜欢

曹植古诗古诗词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古诗教我珍惜时间
本期主题:莲
劳劳亭
七步诗
猜诗词
曹植辩鹿死谁手(下)
唐.欧阳询《九成宫》集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