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文物环境对文物保护的影响
2018-04-13
(昌黎县文物研究保护管理所,河北 秦皇岛 066000)
环境问题一直为社会所关注,从某种意义上说,环境好坏已成为衡量生活质量高低、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准。同样,对文物而言,其保存环境的优劣也直接影响自体质量,尽管如此,其并没受到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样的重视。
文物保存环境是指文物所在的空间内直接或间接影响其保存的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在我国,因经济条件的制约,自然环境的恶化,再加上人文素质的影响,文物保存环境堪忧。因环境造成对文物毁坏的例子不胜枚举,如石质文物被风化,金属的文物遭受酸雨的腐蚀,纸张酸度不断增加,彩画逐年褪色等[1]。因为人文素质偏低,导致2011年,承德避暑山庄的碑文《绿毯八韵》与《平旦》都被墨水污损,还有达·芬奇《圣母、圣婴和圣安妮》在博物馆委员会经济条件受限的情况下,出现了“瑕疵”。
1 文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文物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同时受人文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中的文物,如秦始皇兵马俑,在被发现以前一直深埋于地下,这才保证兵马俑在经历千年之后,仍然可以大部分完整保存。距胡夫金字塔不远的狮身人面像,在1798 年拿破仑入侵埃及时,被炮轰掉了鼻子,这是人文环境对文物的损毁证据。因此,文物与环境之间不是互相独立的,是相互依存,互相影响的。
2 文物环境对文物保护的影响
2.1 自然环境因素
大气环境中存在的污染物,如酸雨、粉尘、二氧化硫等是影响文物保护的关键原因。以酸雨为例,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结合后产生化学反应,随着雨、雪、霜等降落到地面,形成酸雨。酸雨是造成文物破损的罪魁祸首之一,大部分古建筑、石刻都含有大理石,大理石不耐酸,酸雨会对其造成极大伤害。如四川乐山大佛基岩,在酸雨腐蚀下,平均风化侵蚀速率约为 0.2 g/h.m2,也就是说目前其被侵蚀的厚度已达2 cm。酸雨不仅对地面文物会造成极大损害,其渗入地下以后,也会对未出土文物造成伤害,其中的硫酸和氮化物会使土壤出现酸化,改变土壤原有的酸碱度,腐蚀地下文物,尤其是青铜器、铁器等。
粉尘是另一种影响文物保存的不利因素,其微小颗粒很容易侵入壁画、雕像的间隙中,造成雕刻、壁画局部病变,而且粉尘的大量沉积会导致壁画出现掉落、褪色等现象。
例如石质文物处于露天环境之下,白天受到阳光的暴晒,使得文物表面温度迅速升高,但内部作用较小,因此不会受到太大的变化,晚上温度较低,石质温度也变低,表面收缩,导致内部受到热量影响,开始膨胀。图1为石质文物经自然环境损坏的景象。
图1 石质文物经自然环境损坏的景象
2.2 人文环境因素
人文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振动与噪音两类。噪音带来的振动对文物保存影响很大,很多大型古墓群、石窟等遗址都在人们生产生活的区域周边,特别是部分地区因基础建设,不时有大功率的工程机械设备运行,甚至还会开山放炮,产生高分贝的噪声和高频次机械振动,使文物保存环境结构的稳定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在厂矿相对集中的地段分布着较多的石窟文物遗址,厂矿煤矿资源在开采期间产生的机械噪声难以规避,其引发的振动已经极大地超过了普通声波震动。此外,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窟等[2]就在临近公路的位置,车流量较大,车辆行驶期间也会出现一定振动,尽管短期内其不会对文物环境产生明显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石窟岩体表面也会出现一些细微的裂痕,使石窟建筑体强度和韧度均有不同程度下滑,进而引发大面积脱落。
此外,人为因素也会影响文物保存质量。2012年1月6日,某游客攀上上海古猗园内的万安塔拍照,因用力过猛不慎摔下,致使塔顶两节球形刹座断裂,掉落时还砸碎两面石质护栏。古猗园官方微博称,损坏的万安塔曾位于元代泰定年间的南翔镇槎溪万安寺中,此次断裂的刹座为古代文物(图2)。
图2 上海古猗园万安塔人为损坏前后景象
3 文物环境的保护措施
3.1 建立文物博物馆和考古遗址公园
改善文物保存的生态环境可借助建立文物博物馆和考古遗址公园等方式,将遗址保护区域划分出来,提升文物整体保存质量的同时,也有助于周边自然环境的保护。在地理环境相对恶劣的情况下,当地政府应发挥引导示范作用,鼓励当地居民植树造林,以实现优化生态环境的目标。此外,在编制文物保护方案的过程中,应以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为核心,不断强化各种保护措施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因地制宜。例如大同云冈石窟,就应利用各种手段积极整改周边空气pH值,如限制游客量等措施。
3.2 引进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和设备
当前,文物保护应以防止文物受到损害为主,为降低文物受损程度,相关管理机构应积极引进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和设备。如敦煌研究院引进的环境监测系统,对参观莫高窟游览的游客数量进行科学合理化监控管理,游客一旦超标,就提示限制游客数量;上海博物馆引进了化学发光氮氧化物自动测定仪器,能够对博物馆内陈列的书画、古陶器品等进行长期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人为调节博物馆内的空气环境,这些方法大大提高了对文物的保护程度。
3.3 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相关文保单位应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重视保护文物工作,关注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主动配合城建等相关部门进行项目审核,另外,文物保护部门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责任心,提前统计文物的分布、分类情况[3],并提交城市规划部门,以便他们能在项目进行审批时周全规划,既推动经济发展,又保护文化遗址。
3.4 加强文物普法宣传,提升文物保护水平
4月18日,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国际古迹遗址日”。我国历史悠久,文物资源丰富,各省市不可移动文物上千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陆续建设,各级部门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不断建设健全文物保护机制,通过各种方式广泛开展文物宣传工作,以不断强化文物保护基础工作,提升博物馆建设与免费开放水平,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宣传教育阵地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文化软实力,使文物保护工作获得新进展与新突破。
4 结束语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文化遗产丰厚,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不仅要保护文化遗产本身,也要对文物所处的环境进行治理维护。环境治理历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保护文物环境同样任重而道远,这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才能使我国的文化遗产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1]王景慧.从文物保护单位到历史建筑:文物古迹保护方法的深化[J].城市规划,2011(9):45- 48.
[2]王丽勤,杨璐.文物保护原则之探讨[J].华夏考古,2011(3):143-149.
[3]于群力.空气污染对文物的危害[J].陕西环境,2003(6):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