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中考体制下初中体育教学应试化倾向的对策分析
——以厦门市为例

2018-04-13吴智鹉

少年体育训练 2018年3期
关键词:整理分析

吴智鹉

(集美区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厦门 361021)

厦门市自2008年开始在初中再次推行体育中考制度并将分值纳入中招考试的总分里,这一举措无形中提高了体育学科和体育教师的地位。然而随着体育中考分值比重的逐年增加,来自社会、家长与学校领导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一线体育教师的教学压力日渐增加。最终导致初中体育教学应试化现象严重,与《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渐行渐远。表面上看,通过体育中考这种措施,测试的几个项目成绩越来越高。但这是否是学生健康水平的真实体现呢?体育教育的目标仅仅只是几个中考体育测试的项目就能达到的吗?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厦门市初中实施体育中考后的课堂教学现状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厦门市3所直属中学和思明区、湖里区、集美区、海沧区、同安区、翔安区各1所中学初二年教师和学生为研究样本。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文献资料搜集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渠道展开:网络查询、厦门市图书馆、集美大学数据库等。以体育中考、体育教学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等为关键词进行检索。通过对文献的收集、整理、分析、评述和运用,不断调整研究策略,改进研究效率。

1.2.2 问卷调查法 通过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具有代表性的学校初中学生及体育教师对目前体育课堂和体育加试的一些感性认知。了解目前初中体育课堂的现状及学生的兴趣等。初步寻找应试化教学的现象有哪些。本次调查问卷的对象是厦门市直属和各区属具有代表性的10所学校,每所学校随机发放5份体育教师问卷,20份初三年学生问卷,共计发放50份教师问卷和200份学生问卷,回收48份教师问卷,200份学生问卷。有效教师问卷48份,有效学生问卷197份。

1.2.3 深度访谈法 在研究的整个过程,通过不定时的与具有代表性学校的一线初中体育教师及部分领导的及时访谈,了解他们对体育中考的看法以及体育中考的测试对初中体育课堂的影响,从实际的访谈中探明通过改进课堂教学的策略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1.2.5 行动研究法 研究者认真学习体育中考的项目特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要求等内容,加强理论储备;然后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初步了解学校哪些初中体育教学应试化倾向;紧接着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寻找问题的根源,加以改进,最后进行总结与反馈。

2 结果与分析

2.1 厦门市体育中考体制下初中体育教学应试化倾向的现状

2.1.1 教师教学的功利思想 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然而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校只片面追求学生的体育中考成绩,而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运动兴趣的培养,使得许多学生们只有体育考试的几项运动成绩比较突出,却未学会其他的体育项目和技能,更别说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养成了。

2.1.2 教学内容重复不变 体育教学的应试化倾向还表现在教师教的内容上。其具体表现为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单调,一味重复地教授体育中考那些项目,反复练习、测试和记分,而其他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被束之高阁,影响了学生学习体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1.3 教学方法单一枯燥 有些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体育中考成绩,将体育课上成集训课,以训练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学成为重健身、轻健心,重身体练习、轻能力培养的形式,忽略了学生运动技能的全面发展。

2.1.4 评价方法的简单片面 通过访谈了解到大部分学校对初中体育教学的成功与否建立在体育中考的成绩上。这个成绩不仅是与自身比,是否比以往进步了,更多还是跟其他同类学校比,如果考在全区或是全市的尾巴,那么不仅体育教师几年的心血白费,更多的是被批评和指责。基于这种情况,体育教师对于体育课学生成绩的评价着眼于体育中考项目的成绩。

2.1.5 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兴趣逐步降低 学生问卷中不太喜欢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两项合计为65%。而与学生问卷的喜欢体育运动的程度数据对比充分说明了学生对现行体育课堂的兴趣度越来越低。

2.2 厦门市体育中考体制下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应试化倾向的对策

2.2.1 逐年调整中考测试的内容和标准,使之与课程标准的理念结合的更加紧密 中考项目的设置除素质类项目外还要增加技能类项目,同时在必考项目的基础上要多引入选考项目。作为一项考试的考核标准往往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这项考试的价值取向,是检验操作是否具有合理性、科学性的一把标尺。从目前现有的厦门市体育中考的考核标准来看,在个别项目的难易度上还有待进一步科学化完善。课题组通过研究发现,在第四类项目中球类项目受到学生和教师们的普遍欢迎。而在现有测试项目中,学生普遍认为游泳和足球的测试标准相对较低,难度较小,而男生的单杠以及引体向上项目的测试标准则难度较大,导致绝大部分的学生不选或不敢选择这两项内容,该项目的设定形同虚设。如今新课改的步伐正在不断向前迈进,新课程给体育与健身课程勾画了完善的课程框架与课程理念,在这么多的体育项目里完全可以选择其他具备终身体育条件的项目来替代。

2.2.2 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机制,除监控结果外更多的应该是过程性的监控要积极引入过程性评价,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在每个学期除教学视导、素质教育评估等常规教学检查外,还要引入随机质量监控揣测机制。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厦门市体育中考并没有将平常的成绩纳入中考成绩体系中,所以,在家长、学校和学生心中只有体育中考测试才是真正意义的考试,而体育学习的平时成绩在各基层学校实践操作时无足轻重。因此,加强过程性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落实课程标准的理念,是目前应试化倾向教学的另一对策。

2.2.3 丰富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课课练”解决技能学习和素质训练间的矛盾 有机结合课程标准中六大类初中教学项目的特点,设计适合相关项目的游戏练习,做好体能“课课练”,既教好技能,又练好体能。“课课练”是在每节课中安排一部分时间,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身体素质练习的一种学习形式。毛振明提出,“课课练”是在每堂的体育课中合理地安排有针对性的、可以对学生身体产生改善作用的身体练习,并科学合理地实施这些练习。初中教师在一些技能教学的课堂里发现练习的密度和强度不够,学生因要学习技能而耽误了体能。而“课课练”则较好地解决了此类问题。它可以结合体育教学单元中的各项内容,根据学生生理、身体等特点,科学、合理安排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练习内容和方式,其作用是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这样一来,不但有助于掌握技术,而且能切实有效地的增强学习体质,同时为初三年的体育中考测试打下坚实基础。

2.2.4 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和家庭体育活动 (1)初中阶段是学生身体各项指标发展发育的高峰期,如果每周只是靠3节体育课的时间,学生的身体素质很难大幅度地提高,因此更多的要靠课外体育活动来补充和加强。目前厦门市各中学基本上都没有出早操,而大课间又会受到场地器材的影响,所以课外活动的安排更多是放在下午的体育锻炼课时间,这样既能使体育课很好地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又使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一定的保障。(2)家庭体育作业作为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的继续和补充,能够缓和学校因场地小、器材少、活动人多、有效时间少而产生的矛盾,从客观上进一步保证了学生的体育活动。家庭体育作业除平时放学后的时间外,还有利于学生合理利用假期时间,丰富假期生活,使学生在假期里身体的形态、机能素质及运动能力继续得到提高,有助于改变那种经过寒暑假后体重增加、体质下降等不良现象。教师可结合体育微课,根据每周的单元教学计划布置相应的课外家庭体育作业,对于增强学生体质、增进体育能力、提高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合格率等有着一定的效果。

3 结论与建议

与新课程标准接轨,进一步科学、合理地完善考核标准并增加体育中考可选测试项目的选择性,是推进中考体育制度改革的趋势;加强过程性教学质量监测,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准绳,完善过程性教学教学质量监测的内容和方法,对改进初中体育教学应试化倾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改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六大类初中教学项目的特点,设计适合相关项目的游戏练习,做好体能“课课练”,既教好技能,又练好体能,是初中体育教学应试化倾向的良方;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除体育课堂教学外,学校还应重视课外体育锻炼和课外家庭体育活动作业的布置和落实是促进体育中考成绩的关键因素;加强宣传,提高学生和家长对体育的正确认识,把锻炼身体的意识溶入日常生活中去,培养良好的体育习惯。

参考文献:

[1]毛振明.初中体育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0.

[2]张震伟.体育中考下的体育教学误区与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08.

[3]吴健.归去来兮身体素质“课课练”[J].中国学校体育,2010(8).

猜你喜欢

整理分析
PET/CT配置的可行性分析
民航甚高频通信同频复用干扰分析
整理小达人
分析:是谁要过节
回头潮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整理房间等
整理“房间”
Units 13—14解题分析
整理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