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2018-04-13朱守银
文 朱守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整体稳定,和谐有序,绿色协调,健康持续,必须依赖具有强大引力的市场机制,具有内生动力的竞争主体,具有孕育活力的乡村系统,具有有效推进的组织指导和政策支持。乡村振兴当中的乡村建设、生态改善、文明打造、组织构建以及治理体系建设等等都不能来回折腾,反复调整。这些事业都不可逆转,不能倒退,所以推行乡村振兴战略既不能过度集中公共资源,打造个别典型,树立样板,以点带面,也不能不顾发展条件,急于求成,呈现短暂繁荣虚假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首先要准确把握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中国特色的基本内涵。根据我个人的理解,这个中国特色主要有四个方面,一个是领导体制特色,一直以来我们党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乡村振兴战略也是如此。把它看成事关国家现代化全局的大事来抓的,这种特色有利于集中精力办大事、集中资源办大事。第二个是集体所有的特色。就是在三权分治的集体所有土地上推进乡村振兴,有利于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保护农民的各种权益,防止农户破产而沦为城市贫民阶层。三是大国小农特色。这个是由我们国家人多地少基本的国情决定的,具有小国大农的基本特征,保留了比较完整的农村文明和精耕细作传统。四是城乡不平衡特色,我们国家的乡村振兴是在城乡严重不平衡条件下来推进和实施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在这种情况下推动公共要素资源向农业农村流动和农村农业优先发展,在这个方面形成共识,落到实处。第四,在乡村振兴道路上既要注重利用和发挥中国特色的优势,也要注重克服和规避这些特色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领导体制特色的最大优势是集中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如何推动多做哪些大事?恐怕是需要认真研究。在“三农”工作当中将来一定会集中更大的优势资源,尤其是公共财政资源,继续投入到乡村建设当中。到底应该把公共财政资源投向哪里?办哪些大事?我认为应该是围绕公共目标,利用公共政策,实施公共项目,加强公共服务,做好政府应该做的事情,但是恰恰是由于这一优势在以往的实践中也带来了种种不利的影响。比如过多的公共财政资源投入到非公共领域,过多的财政补贴补贴到个别产品、个别产业、个别主体身上。还有一个就是由于我们国家人多地少,小规模农地经营是个基本格局,在这种条件下,在实践过程当中又出现了不少行政性的推动土地流转、推动大规模的土地经营,甚至强迫农民进城上楼等诸多不良行为。事实上推动大规模流转实现规模经营是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必由之路,规模经营有一些好处,但是不好之处是把农产品经营成本大幅度提高,土地成本进一步显性化。另外一个方面,推动农业人口进城上楼这也是一个过程,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我们要认清城镇化的实质到底是什么,城镇化需要增加城镇人口,减少农业人口这是不错的。但是增加城镇人口的实质是要增加在城镇就业居住生活的人口,而不是要增加户籍人口。第三,注重利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维来发挥中国特色的优势来推进乡村振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一些长期性、战略性的安排,采用一些中宏观、中长期的战略措施,更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第四,要在充分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中国特色的优势,推动乡村振兴战略。
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要注重深化行政和政策推动当中的一系列的制度改革,防止出现上级忽悠下级,领导忽悠群众,领导忽悠企业家的行为发生,防止陷入各方面的误区。一个是以政府为主导,开展的以扩大农业农村投资为导向的招商制度。第二是以扶大、扶优、扶强为导向的财政补贴制度。第三,以发展数量、规模而不是发展质量和效益为考核指标的自上而下的政绩考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