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永远在路上”不是官话套话
2018-04-13江苏盐城
(江苏盐城)
说起五年多来的变化,不少人的第一感受就是反腐力度很大,很多贪官应声落马,政治生态得到了极大改善,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但什么是压倒性态势呢?简单来说,就是遏制腐败的力量已压过了腐败本身,不敢腐的目标已经实现,不能腐的制度日益完善。
从反腐斗争的胶着状态到压倒性态势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二:一方面,中央的政治决心很大,坚持反腐零容忍、无禁区。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伊始就指出,新形势下,我们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随后,中央出台了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逐步找到了反腐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高层的政治决心既是对打铁必须自身硬的践行,也是一种道德上的表率。它之所以对反腐重要,与我们的体制及文化有关。从我们的政治体制来看,许多事情是自上而下发起的,在具体实施中,体现了特定权力的施用和服从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上级的支持及对制度的执行力对事情的成功起着很大的作用,必须一级带着一级干,层层压紧、上下互动。上级一旦在制度执行上打折扣或者暗中阻挠,下级就容易敷衍塞责,畏首畏尾。而从我们的传统儒家文化来看,尤为注重政治领导的道德精神,因为这种道德精神是可以充分体现在个人人格中,个人道德水准是天下大治的关键。在现实中,这种道德精神往往能够起到榜样的作用,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也是我们一直强调以上率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十八大后,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入,无论在反腐制度的顶层设计上,还是党内法规建设上,我们都取得了很大成效。比如巡视巡察制度的严格落实、监察委改革,都为反腐提供了保障,反腐的合力越来越大。从中央巡视全覆盖、明确政治巡视定位,到开展巡视回头看、明确市县巡察制度,可以说,巡视把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和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执政党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新路。监察委的成立则进一步完善了国家的监督体系,继续增强了不敢腐、不能腐的氛围。
然而,即使如此,我们也不敢轻言反腐已经胜利。因为,权力只要没有关进制度的笼子,以权谋私就可能随时发生;人性之恶也会在某些黑暗的角落里张牙舞爪。腐败就像病毒一样,只要稍不留神,就会侵入党和国家的肌体。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反腐的成效要与推动改革、提升人民获得感相联系,逐步形成全社会不想腐的氛围。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曾提出“腐败民俗化”的概念,一方面指掌握权力的人习惯于以权谋私,导致腐败横行;另一方面指人民群众对腐败的态度不是反对,而是默许、宽容、参与,因为自己可以在腐败中得利。因此,反腐败斗争既要重视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改进政风,也要不断引导民风向正、向善。如果人们对腐败的痛恨不是因为人行正义的本能,而仅仅因为自己没有在腐败中分得一杯羹,那么,但凡有一点机会,人人都可能成为腐败之火的拾柴者。
所以说,反腐永远在路上,不是一句官话套话,而是对腐败复杂性、反复性、不确定性的深刻认识,是对腐败的高度警觉。鉴于此,我们虽然在反腐上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尚不能鸣金收兵。说到底,反腐是与人性之恶的较量,即使反腐的制度已日臻完善,依然不能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