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真实的追问
2018-04-12陈子胄
陈子胄
杨参军先生是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油画学会艺术委员会委员。也是中国当代具象表现绘画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一位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与美术教育家。在当代多元的绘画格局中,在图像泛滥、人的感受力日渐贫乏的境域中,他的作品因体现其对“观看方式”的探索、对“视觉真实”的不懈追问和对日常情境的守望而形成鲜明的绘画品格。
近日,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的杨参军绘画作品巡回展分别在北京、上海举办,展览得到艺术界的关注和推崇。杨参军先生的绘画新作,完整地呈现了他眼中的世界,全面说明了他在人物、静物和风景写生方面的学养与深度。作者直面对象写生,“回到事物本身”和“无先验”的观看是他在已有的价值判断中寻找新视觉的基本姿态。当然,眼睛要做到全然的“无先验”的观看几乎不可能,因为以往的经验总是在视觉中闪现,而在对象中,我们所能看到的,也是绘画表现之中的已有因素,甚至是照片也全然可以捕捉到的因素。而通过“回到事物本身”和“无先验”的观看,呈现出绘画终极的价值在于你看到了什么?
在塞尚眼中,色彩的感性直觉揭示了世界理性存在。而在贾克梅蒂眼中,卻只有人物鼻尖到耳根的空间距离。在杨参军先生的视觉之中,又是什么呢?他曾不加选择的描绘他见到的任何事物,也深切感受到直接对物写生的确不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特征。多年来,他反复读中国的画论,看庄子、老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进行了重新解读。试图从中国文化的源头里边找到一些能够和他感受相契合的东西,比如说通过庄子的“心宅”,可以认为所有的绘画或者是今天中国传统的绘画里面最高的境界就是什么都不做就是一种游戏,把感受轻轻地揭示出来,把心腾空,然后才能够在那个游戏状态中达到一种精神的升华。观物和体验是一种常态,“以物观物,物不能瘦其真”,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品质是将“心”安顿于自然之中,让心随着风起云落之动而动,在庄子般清空了的心斋中体味自然,在纯然的游戏状态中表现自然。然而这“纯然”的背后我们也能感受到了强大的精神取向——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之境。这也是重新回到绘画本身,重新回到眼手心的这样一个最原初的作画方式上的一种深刻的启迪。
由此,杨参军先生的视线被有选择的引向了生活中最熟悉的人与物之中,他画家乡的发小,在他们已过中年的脸上,感受到岁月和生命的流变痕迹及内心的冲动;他画家乡的风景,在那些近乎原始的低山浅水中,寻找着儿时的记忆,在那枯枝麦绿的对比中抒发他对家乡自然真挚的热爱。杨参军先生通过他生活中最熟悉的人与物,感受与中国传统文人之间的心灵相通。
范迪安先生曾为杨参军先生做了三方面的学术归纳:一、他非常注重研究视觉表达的现代转化,也特别注重研究一种以心带眼,以眼看世界,这么一个回到内心的一种视觉的思考与表达。二、他注重在油画的语言表现力上下功夫,这是他性情所致,也是他绘画上结构上的一种努力。他的人物大部分是近观的、是室内的,是迫近事物,要画出这个事物是存在的。而他的风景是更宏大的,甚至是多视角的,所以就在这一近一远之间,在他的艺术语言表达中,有一个张力的空间。因此他画起来不仅是得心应手,而且能够比较淋漓尽致的表达自己的所思。三、他在油画表现力上,是追求意境的,特别是把书写的中国传统融合到油画的塑造上,所以他的作品特别生动,油画里面的线条、块面、色彩、色调乃至整个结构都有充分的联系,好像这些油画就是他生活的那个场域里面存在的生物。
眼在看,其实是心在看。观看杨参军先生的作品,可以感受到他的视觉中有了更多的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感悟,也有了更多自己的独特的“心意”。在他的直观体验中,其作品无不呈现出元气淋漓、光韵生动、浑厚华滋的气象,蕴含着他对西方油画技巧的深度把握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体验,由此形成了他自身独特的绘画面貌,体现出中国油画发展的学术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