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教学中奖励机制的运用
2018-04-12纪建平
纪建平
【摘要】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奖励机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科学的奖励不仅有利于课堂和班级的有效组织和管理,还能够促成孩子良好行为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也可以使孩子获得自信和愉悦感,从而达到可以不用奖励就能保持和继续其良好的行为。现结合小学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小案例和做法经验,谈一谈奖励机制在其中的运用。
【关键词】奖励机制 小学教育 学生
一、现状分析
奖励作为一种力图获得积极效果的普遍应用的方法,心理学领域已做了广泛和细致的研究,小学教育中奖励作为一种激励手段得到广泛运用,而在实际的运用中,不同的学校具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教师拥有不同的方法。通过对我校的调查,结合各位教师的意见,对奖励的运用现状进行如下总结:
1.学校奖励制度不够完善,无奖励的系统性意识。
2.教师有完善的奖励意识,但不具备相应的理论指导。
3.部分教师奖励做得较好,但是没有形成完整机制。
4.教师奖励目的存在偏差,即使知晓奖励的重要意义。
5.教师奖励未顾及全体学生,只考虑了差生。
6.教师更多的在意奖励形式,而未关注实际效果。
7.学生奖励的内容单一,未兼顾德智体美多方面。
二、有关奖励的理论基础
针对我校在运用奖励机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关于奖励机制的理论基础可做简单阐述:
什么是奖励?《新华字典》把奖励定义为:动词性质的奖励是赞许、鼓励的意思,做名词词性时表示为了表扬、鼓励而给予的荣誉或财物
小学生奖励机制就是教育者对学生的某种行为给予肯定与表扬,使其保持这种行为而采用的一系列方式方法而构成的有机整体。
小学生奖励机制的理论基础。对于奖励理论研究,大多数都是基于心理学的角度,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等人提出的一种理论--强化理论。强化理论是以学习的强化原则为基础,关于理解和修正人的行为的一种学说。所谓强化,以最基本的形式来讲,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罚),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而对小学生的某种行为进行科学的奖励,即予以强化,此行为就会被固定下来,而形成习惯。例如,对于主动帮助老师整理讲桌的孩子,老师对此行为予以肯定和表扬,那么孩子从思想上就意识这是光荣的,以后孩子会更积极的自觉帮助老师整理课桌,这种行为被固定并形成习惯。
三、如何开展小学生奖励工作
建立以小学教学主任为核心,以班主任为主体,团结各任课教师的奖励机制学习研究小组。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充分发挥教学主任、班主任及各任课教师的教学智慧,不断学习、研究先进的小学奖励理论,完善班级乃至学校的奖励机制。
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大致有三个明显不同的阶段,即我们常说的小学低年级段(一、二年级),中年级段(三、四年级),高年级段(五、六年级)。现根据小学低、中、高三个学段的学生不同特点,分别阐述小学生奖励的运用。
低年级孩子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同时又好奇好动,喜欢模仿,对老师非常信任,因此情感和精神层次的奖励对低年级学生更为适用:
1.肢体奖励,如和学生拥抱,和学生握手,抚摸学生的头。
2.给学生写一封表扬信、给学生一个签名的贺卡。
3.老师讲故事时候坐在老师旁边。
4.给家长写一封感谢信。
5.把他的照片贴在宣传栏里。
6.使用彩色粉笔。
7.教师给学生的家长打表扬电话。
中年级孩子开始表现出趋利弊害的心理特点,在心理上处于“过度”的动荡时期,独立意识增强,对老师的态度由完全崇拜开始转变到有自己的独立评价,特别关注老师是否“公平”。因此,单纯肯定或口头表扬不足以满足孩子的内心的情感需求,适当的物质和特权奖励更能吸引人:
(1)读书给低年级的学生听。
(2)在游戏中做主持人。
(3)按自己的意愿换座位。和自己喜欢的老师合影留念。
(4)教会全班同学自己最喜爱的游戏。
(5)做老师一天的小助手。
(6)选择值日周的值日内容。
高年级孩子的个体差异愈来愈显著,思想较敏锐,是非观念也较清楚,独立意识进一步发展,已经摆脱了对外部评价的依赖,这时更多的自由开放性奖励最为有效:
(1)获得更多学分、获准作业时听音乐。
(2)观看有趣录像、下课前5分钟自由讨论。
(3)减少作业量、音乐和录像碟片优惠券。
(4)为班或年级设计一块公告板。
(5)奖励“特派时间”。
科学的奖励要注意以下几点:(1)奖励要及时;(2)奖励要循序渐进;(3)奖励要公平、公正、公开。
参考文献:
[1]冯坤.奖励与惩罚对兒童社会化的功能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2]戴淑慧.奖励孩子有学问——从“敲桶”的故事说起[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02).
[3]兰维,高德胜.略述国外关于强化、奖励和内在动机关系的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