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眉山:让东坡文化走向世界

2018-04-12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眉山眉山市东坡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精神之根,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则是活力和灵魂。打造先进的城市文化品牌,对于提高城市知名度、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四川眉山,人杰地灵,孕奇蓄秀,是大文豪苏东坡的故乡。5年来,眉山以文化立市,文化产业累计投入210亿元,保持了15%的年均增速。而苏东坡自然成为家乡的“代言人”。眉山苏轼,世界东坡。如今的眉山,正吸引着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关注,蓬勃发展的眉山、创新创业的眉山、文明开放的眉山、底蕴深厚的眉山,正以崭新的姿态拥抱全世界。

眉山古称眉州, 2000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眉山市,是四川省最年轻地级市之一。眉山是大文豪苏东坡的故乡,苏洵、苏轼、苏辙“一门三父子”在唐宋古文八大家中,独占三元,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光辉存在。陆游曾赞眉山“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

旷世的文学奇才,卓越的文化大师,世人敬仰的精神偶像,影响世界的“千年英雄”,苏东坡的一生,跌宕起伏,精彩传奇,生命历程遍及海内,留下了丰厚的遗产——东坡文化。

近年来,眉山挖掘提炼东坡文化,以“东坡文化为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现代生态田园城市”的理念发展城市,打造“有历史、有文脉、有乡愁”的城市文化核心区域,将东坡文化元素根植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更让东坡文化走向世界。

自信的东坡故乡

宋仁宗景祐三年腊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苏东坡生于四川眉山纱毅行(今三苏祠内),1101年逝世。逝世近1000年以后,经过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他的形象愈加伟岸。全世界的人们在文化传承、精神力量的感召下,一步一步地把苏东坡推向了中国乃至世界杰出人物“千年英雄”的圣殿。

作为“千年英雄”苏东坡的家乡,眉山处处都留下了苏东坡的足迹,空气里时时弥漫着苏东坡的气息,可以说眉山因苏东坡而闻名天下,苏东坡给了眉山这个名字以丰富的内涵,和追求卓越、奋进不息的精神特质。这个曾经的全国文化高地,不仅拥有“中国词乡”“诗书古城”“长寿之邦”等美誉,还孕育了西晋文学家李密,长安画派创始人、“东方梵高”石鲁等历史文化名人。

2011年11月,眉山市委、市政府确立“文化立市”战略,提出“文化立城、文化立业、文化立人”,并下大力气深度挖掘东坡文化内涵,提出打造以“一城、一湖、一岛、一楼、一观、一路、一带和四园”为重点的东坡文化核心圈等创造性的构想,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

东坡“符号”在城市彰显

寻访东坡足迹,首先应来到苏东坡的出生地:眉山市三苏祠,它位于眉山中心城区纱縠行南街,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明代洪武元年改宅为祠,祭祀三苏,现成为占地104亩的古典园林。三苏祠庭院一直是文人墨客和广大民众拜祭圣贤的聚集场所,也是拜谒苏东坡的首选之地。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来此景仰,吟出优美的诗文;不知有多少高人雅士来此驻足,留下隽永的对联;不知有多少中外游客来此游览观光,追寻三苏的道德文章。

三苏祠庭院内绿水萦绕,荷池相通,小桥频架,曲径通幽,堂馆亭榭掩映在翠竹浓荫之中,错落有致,有“三分水,二分竹”的“岛居”之称。徜徉于三苏祠庭院,是一种极为惬意的享受,独特的环境氛围不由得不使人遐想连篇。朦胧中,好像看见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在曲径通幽的亭台楼榭中缓缓而行;又好似在水岸边父子三人吟词作赋……在三苏祠内,不仅能得到身心的享受,而且一代大文豪的众多作品更是令人大开眼界。祠内拥有“丰乐亭记”、“醉翁亭记”、“表忠观碑”和“罗池庙碑”四大名碑的金石碑文或碑拓本;陈列有数以千计的匾联书画等文物。这些宝贵的收藏可堪称为举世无双的无价之宝。

三苏祠是眉山市三苏文化的重要载体,除此之外,眉山市近年来新开发的文化旅游项目也凸显东坡文化特色。

“音乐喷泉很多城市都有,但眉山的还蕴含了‘东坡文化,非常独特。”虽然喷泉每逢节假日和周末都开放,持续了一年多,但每次还是围满了市民和游客,他们这样评价眉山的音乐喷泉。

眉山东坡城市湿地公园位于东坡岛上,公园有近千亩,加上水域面积有2000多亩,是眉山“城市之肺”。在2014年建设之初,就请了苏学专家王晋川作为文化顾问, 将东坡文化融入公园建设中。

音乐喷泉有“东坡元素”只是其中之一。东坡岛与城区连接的三座桥分别叫老泉桥、醉月桥、颖滨桥,都与三苏父子有关。苏洵号老泉,苏辙自号颍滨遗老。醉月桥是根据苏轼《赤壁赋》和《明月几时有》意境而命名的。

而岛上的10座桥命名及文化内容创意,是从苏东坡典领八州,纵横北宋疆域,所到之处留下的史实和诗词文赋中选取精粹内容而命名。在公园里,将嘉祐桥、喜雨桥、徐州桥、明月桥、绿杨桥、西子桥、百坡桥、惠州桥、白鹤桥、载酒桥这十座桥走一遍,就可以粗略体验苏东坡一生的履痕。每座桥上,都刻有苏东坡的诗词赏析。

此外,目前正在建设的苏母公园以程夫人教子为文化内涵,打造以“亲子参与”为主题的城市综合性开放公园,通过打造“义”“礼”“智”“信”“棋”和“书”小广场展示和弘扬东坡文化。围绕三苏祠,眉山还打造了占地1200亩的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旅游集散地“东坡宋城”,以丰富的形态、文态、业态被誉为眉山版“清明上河图”。东坡宋城、丹棱白塔大雅堂文化旅游风景区等10个项目入选全国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同时,眉山实施“綠海明珠、千湖之城、百园之市”三大工程,建成东坡城市湿地公园等118个公园,实现“出门见绿、500米见园、千米见水”的良好生态文化环境。年轻的眉山,已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正在创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东坡”精神从思想扎根

“我要唱支歌,唱给苏东坡,从小立大志,瑞莲吐新荷,最爱松竹梅,胸襟比海阔……”在眉山东坡小学,这首《我爱苏东坡》是校歌,师生都会传唱。

王晋川是歌曲创作者,他坦言,就是想通过歌曲把东坡精神“润物细无声”地扎根于眉山的下一代人思想里。目前这首歌曲已经成为全国100多所东坡中小学的共同校歌,也成了东坡文化进校园全国东坡学校联谊会会歌。

日前,一部由中纪委点题拍摄的专题片《苏门三父子情操昭千秋》在眉山市掀起热潮,各级各部门纷纷组织观看。“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的“三苏”家风精髓,以生动的电视专题片展现出来。

从2015年开始,眉山市开始组织苏学专家编写一套15本的《苏轼全传》。“读者看完这15本书,苏轼的一生就像放电影一样显现出来。”王晋川说。除了书籍传播,最近,眉山还委托苏学专家编写关于拍摄苏东坡50集电视连续剧的剧本。“目前概况已经出来了。”王晋川介绍。眉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杨宇表示,除了每年要到眉山各个中小学开展“东坡文化”进校园讲座,他还和同事一起收集本地的苏东坡传说。 其实,“苏东坡传说”(杭州)、“苏东坡传说”(黄冈)已经先后入选国家非遗名录。“眉山是苏东坡出生、成长之地,传说故事更多。”

在眉山,东坡文化已经完全融入了城市建设、人们思想和经济发展。

世界的东坡交流

2000年,法国《世界报》在全球范围内,评选公元1001年至2000年世界级杰出人物,涉及政治、军事、文化、宗教诸领域,共评出了12名杰出人物,称之为“世界千年英雄”,苏东坡是唯一一名入选的中国人。

2017年11月23日,第八届(眉山)东坡文化节暨首届四川音乐周在东坡故里四川眉山开幕。本届东坡文化节以“世界的苏东坡”和“音乐连接世界”为主题,为期5天,凸显东坡文化的世界性和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

开幕式上,精彩的东坡诗词唱诵表演,利用世界性的艺术语言,融合东坡文化国际化成果,向世界生动展示了东坡文化,既具有创新性和国际性,又充分体现了眉山作为东坡老家的地方特色。《东坡味道》展现了接地气的眉山苏轼;《我爱苏东坡》呈现了各具特色的东坡遗迹和美丽传说;《月夜的徘徊》让苏东坡和雪莱、歌德、普希金等世界最顶级的诗人,在时空穿越中对话;《定风波》完美诠释了苏东坡旷达的处世心态……

東坡文化国际学术高峰论坛是本届东坡文化节的重要内容,论坛的主题是东坡文化的当代价值,应邀参加的国内外苏学专家90余人,提交学术论文70余篇。

开幕式上,法国《世界报》记者让·皮埃尔·朗日里耶作了题为《千年英雄苏东坡》的主旨演讲,揭秘2000年苏东坡被法国《世界报》评为“世界千年英雄”背后的故事。故宫博物院影视研究所所长、纪录片《苏东坡》总撰稿人祝勇,作了题为《文人画与印象派》的主题演讲,展现了苏东坡在艺术风格上“萧散简远”“简古淡泊”的一生追求。国家一级编剧、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长篇历史小说《苏东坡》作者徐棻,作了题为《我是苏迷》的主旨演讲,从苏东坡飞黄腾达、倒霉透顶的两个极端,将苏东坡人格、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本次文化节上,苏氏宗亲、苏学专家、国际友人、海内外音乐团体、东坡遗址遗迹地18城市代表等共计千余名嘉宾共襄盛举,共同拜东坡、品东坡、读东坡、写东坡、画东坡。此外,文化节还举办了东坡遗迹遗址地城市交流与文旅发展座谈会、东坡文化传承展示、东坡文化书画展、东坡文化美食之旅等20项活动,为热爱东坡故里、崇尚东坡文化的各界人士奉上美轮美奂的文化盛宴。

文豪苏东坡,一生留下了200多万字的著述,其中包括诗2700多首,词300多首,以及一大批风格独特的散文、书画作品等,这些作品都达到了北宋文学艺术的高峰。这一切,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书法家和艺术家,被誉为“千古第一文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如今,东坡文化已经传播到海外,“眉山苏轼”已经成为“世界东坡”。

猜你喜欢

眉山眉山市东坡
眉山麦克在线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眉山印象
眉山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第一中学
眉山市大学生在线知识付费行为分析
苏轼眉山足迹
眉山市财政支出与公共服务供给实证研究
继往开来新一中 昂首奋进新时代
——四川眉山市彭山区第一中学
东坡诗元代接受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