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康复专业职业教育特征:应用性与实践性
2018-04-12甄希成
甄希成,陈 新
(沈阳体育学院 运动人体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1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教育应适应现代化经济体系,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健康中国理念的提出,特别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发布,深刻改变了医学岗位需求和职业结构。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定位于满足行业需求,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立足于应用研究和开发,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宗旨,应该是重要的本科教育类型。体育学科下的运动康复专业,是新兴的体育、健康和医学交叉结合的前沿学科,属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一个类型,是国家为解决康复治疗人才紧缺局面而设立的新兴学科。
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逐步多样化,运动康复专业面向临床医疗、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培养目标相对多元,既可做康复治疗师,也可做营养指导师、体育保健师等,还侧重于运动损伤的康复治疗与训练和健康促进,为康复行业的发展服务,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征。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职业特征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随科技发展和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类型,是以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而协调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的高等教育[注]史秋衡,王爱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第21期。。潘懋元先生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基础上,确定了我国高等教育学科性或单科性专业性应用型大学或学院(相当于5A2)[注]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高教探索》,2010年第1期。。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应用为目的的专业性通才教育。
职业教育是指在一定的普通教育基础上,为适应某种职业需要而进行的专门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以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职业所需要的应用人才[注]纪芝信:《职业技术教育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9页。。教育过程面向实际、具体职业,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某类行业所需的应用性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职业教育需要解决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就必须以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即职业性、技术性和终身性为逻辑起点。职业教育注重适应社会、经济的需要,学习者作为被开发的对象,可以增加社会财富的资源,进而完成推动个性之发展目的。
以“应用”教育理念为引导的教育模式,突出了“就业”目的,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让学生掌握某一专门技术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以应用为目的,能够解决生产、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实用、够用”为标准,不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突出知识、技能的实用价值;实践研究以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为主攻方向,让研究成果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社会普适性;同时,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使终身学习能力得以形成,将通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科学统一,并有机结合,在价值取向、培养目标、教学设定等方面具有共同特征。
(一)专业的价值取向
我国教育的主导一直是社会本位属性,主张教育应该以社会价值为中心,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强调教育应满足社会发展客观需要,把推动社会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这些价值观念始终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价值取向也应是从事教育活动的高等院校,依据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人民物质文化水平需求的增加,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其专业的定位及其特征决定首先要实现社会价值,满足社会发展客观需要,必须“合用”,将满足社会需求作为其持续发展的直接推动力。将个人价值的完善,人的个性全面发展,建立在社会价值实现的基础上,把“社会满意”作为评价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准则,这些都与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相一致[注]胡晓清:《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价值取向、质量标准与评价要素研究》,《教育理论探索》,2013年第 34期。。
(二)专业的培养目标
不同专业目标定位所要求的核心知识是不同的,核心能力是不同的,这是根据学生毕业后岗位工作的相关性、时效性关联程度调查而来的[注]麦可思公司:《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多样化趋势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专业特征的清晰认识和准确定位,应以学生拟从事的专业工作为依据,使其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接受专门的技能训练,并具备自我更新和提升的能力,毕业后能够胜任相关的工作或科学研究任务,可能是其成为社会人最为基本的选择。在这个意义下,重新思考大学理念和目标,将有助于应用型本科教育高效、有序地进行专业建设,制订合理的培养方案,推动教学改革,最终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专业的教学设定
对一个专业来讲,课程设置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新型应用型本科专业是一种适应现代生产与生活需求,由高等教育中分化出来的一种教育类型,是现代社会对教育需求的体现。(1)教育是以社会需要为核心形成的,以能力为主线、实践体系为主、理论为其服务的新模式,社会需要、职业需要这个核心明确;(2)教育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真正以能力为本的教育方法;(3)有效运用合作教育机制与社会对接,教育与区域经济、行业需求联动,人才培养实现了“按需定做”,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践的场所,学校又为企业提供相关的培训服务,使高校与企业之间资源互用、相互支持、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形成了资源共建、全程参与、互利共赢的新型培养模式,最终实现了学生综合能力的不断提升。
(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
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应用型人才的突出特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1)就技术知识层次而言,“应用型人才”的技术知识结构应以技术理论为主,同时也应了解相关的技术原理、技术规则等,但其技术理论水平不必达到“工程型人才”所具有的理论高度。“应用型人才”的技术理论主要满足从业人员在工作现场解决实际问题时所需要的理论指导,是一种“行动的理论”,主要发挥指导从业人员操作实践并帮助其克服技术操作困难的作用,而不以检验、应用和发展理论为目的。“应用型人才”掌握一定的技术理论和原理,既有助于他们获取“知道怎样做”(Know-how)的知识,也有助于他们懂得程序背后的一般原理(Know-why知识),这可大大提高技术应用的自主性、科学性和创新性;(2)从技术活动来看,在技术研究、开发到应用的整个过程中,“应用型人才”主要承担“开发到应用”环节中的技术规划、技术保障等任务,负责将工程师的设计、规划转换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是现代技术的应用者和实施者;(3)从技术创新来看,“应用型人才”主要以“现象发现”模式为主,“应用型人才”在技术转化实践中会遇到各种技术现象、事实发现或技术缺陷等,他们可以有意识地将某一缺陷转移到技术理论、技术原理的构思中实现技术创新发展;(4)从技能形成过程来看,“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过程以概念化活动为起点,此时行为主体集中感知技术理论、技术原理的实际应用,不断将内在的以观念为载体的概念化活动转化为外显的以动作行为为载体的身体化活动,智力技能在其实践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
(五)培养质量评价
中国传统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主要来源于学校自身的考量,已形成自己的一套质量保障机制。通过社会需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以及毕业生进入社会之后对学校的信息反馈,社会监督机制等。专业的办学情况,包括招生就业情况、就业质量,还有科研、社会服务、成果转化情况,表明其对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体现专业存在的价值,从而获得社会、学生及家长的认可,这些都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的具体体现。
由上述特征我们可以看出,应用型本科教育强化了职业技能培养,专业及课程设置构建具有了“职业元素”,学校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学科,合理地定位自己的发展空间和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在“产、学、研”融合过程中高度重视与行业组织的深层联合,形成了以能力主导的多元化考核制度与评价方式,其人才培养定位明确,具有明显的职业特征。
二、运动康复专业的职业教育特征
(一)专业价值取向的职业特征
运动康复是新兴的体育、健康和医学交叉结合的前沿学科,主要研究运动与健康的关系[注]甄希成:《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教学体系研究》,《湖南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专业具有临床医学、康复医学及运动人体科学多学科交叉优势,运用广义的“运动方式”解决临床的康复问题,还侧重于运动损伤的康复治疗与训练和健康促进。
运动康复专业是在康复的需求不断增加,康复治疗人才紧缺局面日益明显的局面下形成的新兴专业。国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康复医疗服务需求,康复医疗体系建设是根本保障[注]《卫生部关于印发〈“十二五”时期康复医疗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医政发〔2012〕13号。。卫生部重点推进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在14个省市正式启动,因此,康复人才的培养满足了人民群众基本康复医疗服务需求,也减轻家庭和社会疾病负担,成为了达成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2005年教育部批准在全国部分医学、体育及师范类高等院校开设运动康复和健康专业(2012年10月更名为运动康复专业),以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从事康复治疗与健康指导的应用型人才,推动康复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康复行业发展输送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完成服务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其职业特征的具体体现。
(二)专业培养目标的职业特征
以“应用”为主导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实用主义价值观在现代教育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其培养体系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学科和学术领域,表现为多学科、多理论体系的融合和发展,其本位思想是为个体的未来职业生涯做准备。培养目的明确,以满足社会需求、对接现实岗位,每个理论必对应相应的实践活动,强调职业岗位的技能,能够解决实际中的具体问题,具备更高的社会岗位适应能力。
运动康复专业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康复医学和运动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系统掌握现代康复诊疗技能,并具备一定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能在各级医院、康复机构、疗养院、社区,从事肌肉骨骼损伤(尤其是运动损伤)、慢性代谢性疾病、神经病损的康复治疗;能在体育科研机构、运动训练基地,从事运动伤害防护、健康指导等工作。专业是以从事康复治疗与健康指导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根本,从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上以“康复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为主导的人才教育理念与培养目标,充分体现了专业能力的核心性特征。其核心知识包括了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康复治疗技能,满足了该专业的目标定位。其教育的基本特征体现为:定“性”在体育医疗行业,定“向”在康复诊疗和运动疗法技能的应用,定“格”在康复、健康及大众健身相关工作任务,定“点”在实践技能,重在应用,充分体现了培养目标的行业性特征。
(三)专业课程及教学设定的职业特征
2013年9月28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及2014年9月在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工作会议上,特别提到的“体育健身、健康管理与运动康复等多样化的健康服务的发展”。因此,课程设置与当前社会的健康需求相关,课程体系要紧紧围绕“健康促进”这个专业能力为核心进行建构、取舍、整合。即:以“职业元素”为中介构建专业及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为 “职业化健康康复师”的大学生。
要实现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健康相关专业基础课程、康复治疗专业课程的融合,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融合,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运动医学、康复医学、物理学、力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应用融为一体,必须运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概念,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实用、够用”为标准,不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突出知识、技能的实用价值,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才能解决问题,提高教学培养质量,提高该专业学生其未来工作岗位适应性,达成培养目标,使基础性、专业性、拓展性的知识能力结构完美结合。
(1)合作教育
运动康复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指出,专业应有至少1所三级医院或相当水平的康复机构作为专业实习基地,明确了合作教育是作为运动康复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必要元素进行设定的。应根据高校、医疗机构及其他社会各方利益需求,寻求价值取向的结合点,采用多种途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不断提高实训水平,形成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构建了结构合理、目标明确、管理规范,以能力为本的实践教学体系。使高校与医疗机构、高水平运动队、社区等资源、互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构建了高校与医疗机构的合作与共享平台,形成了与国家对合作教育倡导的,教育部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相类似的教育模式[注]陈小虎:《校企融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理论思考与南京工程学院的实践》,《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这种教学模式更加使职业教育模式的特征完全凸显出来。
(2)实践能力培养
运动康复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其特定的核心能力和技能,包括基础医学、康复医学、康复治疗技术、临床康复技能;还要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自我管理和自学能力等。国家标准规定了基础实验教学条件,专业应该至少具备康复实验室、运动疗法实验室以及物理治疗实验室,综合面积不低于500平方米或每届生均面积不低于10平方米,并具备基本的实验和实践设备,从基础建设方面强化了实践环节的教学。
因此,专业在教育环节中强化实践教学,突出能力的培养,注重实践教学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性作用。整个课程群的设定过程中,增加了理论与实践教学时数比例,强化康复治疗技术的掌握及在临床、大众健身及运动队的应用技巧,同时实践教学累计学分(学时),形成以应用能力提升为目标,实践教学过程为手段,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理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在实践教学中,运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与医学病案分析教学,增加实践设计过程培养及实训实习等综合性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技能大赛等,注重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创新实践的思维方式,这些教学模式与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相契合。
(四)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职业特征
运动康复专业人才评价体系在校内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社会评价补充机制。校内评价也大多在传统考评的基础上,探索更加多样的形式,评价由教师、专家、职业鉴定所、医疗机构共同参与,对学生的评价围绕学生专业知识、学生职业技能、学生职业意识这三个指标展开。针对应用性知识和技能多样性、实践性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要注重口试、实际操作与实践过程的评价等过程评价。尽可能将难于量化过程评价落到实处,在评价中制定具体的量化评价表,确保评价的真实性。
另外,部分院校将职业技能鉴定作为学生评价的一个方面向社会公布专业的办学情况,包括招生就业情况、就业质量,关注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反馈,这些都与职业教育评估方式相一致。
综上所述,运动康复医学教育作为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健康发展的基础之一,是高等医学教育体系中规模较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职责有两个:一是在综合的康复治疗中,使用身体运动和各种物理因子作为治疗手段,进行神经肌肉和骨关节运动功能的评估与治疗训练以及减轻疼痛;又用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工艺治疗、认知训练等作业治疗手段对患者进行细致功能、认知功能、家居及社会生活能力等的评估和治疗训练,促进其康复;二是在体育科研机构、运动训练基地、社区,从事运动伤害防护、健康指导等工作。因此,运动康复师的培养需要较高水平的医疗工作技巧,定位为康复、健康专业教育较为合理。
从运动康复专业本科教育的国家教育标准,我们可以看出:(1)专业的地域特色(各学校均可根据本校教学资源实际情况,突出传统或地域优势,彰显各自办学特色);(2)职业教育特色(强化专业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增强适应能力,注重个性发展,提高综合素质)。从运动康复专业本科教育的内涵及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素分析,运动康复专业教育满足了大多数希望直接就业人群的教育需求(有较高的就业率),把学生的特长、潜能和创造力与个人谋生结合起来,使学生“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专业教学强化了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就业为导向的能力,兼具职业性和教育性的特点,解决了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健康中国,实现了与社会的融合。运动康复专业将“应用”人才培养目标的教育理念与终身学习的需求有机结合,使毕业生具有知识更新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满足“人”个性发展的需求。我们从专业的价值取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人才评价等方面都可以发现,运动康复专业具有鲜明的行业特征和职业教育特征,对其职业教育特征的研究,有助于挖掘该专业教育的基本规律,促进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