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扁桃斑鸠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2018-04-12叶雅沁林晓莹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19期
关键词:酯类化合物苦素倍半萜

叶雅沁,林晓莹

(1.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1;2.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扁桃斑鸠菊原产于非洲热带地区,可食用、可入药[1]。近年来,有研究发现扁桃斑鸠菊具有防癌、抗癌、抗菌、抗基因突变等多种效用。本文对扁桃斑鸠菊的功效、有效成分及药理活性进行以下综述。

1 扁桃斑鸠菊的功效

扁桃斑鸠菊具有防癌、抗癌和抗菌的作用。此药常被用于治疗发热、腹泻、肝炎、痢疾、疥疮和胃痛[1]。杨素雄[2]研究指出,扁桃斑鸠菊具有保肝、抗氧化、调节血脂、抗疟原虫和抗癌等作用。在尼日利亚,此药常被用于给伤口消毒或治疗肠道寄生虫病。在东南亚民间,有民众使用以此药为主的偏方治疗结肠癌、肺癌等多种癌症[1]。扁桃斑鸠菊在我国的药用历史较短。李盛青等[3]认为,扁桃斑鸠菊味苦、性寒,可归入肝、胆、肺、大肠经。章健[4]研究发现,扁桃斑鸠菊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乳腺癌等癌症。

2 扁桃斑鸠菊的有效成分

扁桃斑鸠菊的有效成分包括皂苷、萜类化合物、类固醇、黄酮类化合物、木酚素、蒽醌类化合物、氧杂蒽酮类化合物和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等。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从扁桃斑鸠菊中提取出的化合物及其衍生物有200种左右。刘清华等[5]研究指出,母核类型为E、G、H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是扁桃斑鸠菊的主要有效成分。江燕[6]的临床研究表明,扁桃斑鸠菊中共包含5大类32种主要有效成分[6]。Igile等[7]在临床研究中对扁桃斑鸠菊的有效成分进行分离提取。研究结果表明,扁桃斑鸠菊的有效成分包括毛地黄黄酮及毛地黄黄酮7.O.β.葡萄糖酸苷等黄酮类化合物。

3 扁桃斑鸠菊的药理活性

3.1 扁桃斑鸠菊的抗肿瘤作用

临床研究发现,扁桃斑鸠菊可用于治疗肝癌、乳腺癌、肺癌、胃癌和非白血性白血病。有研究表明,扁桃斑鸠菊中的多糖类化合物、香豆素类化合物、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和斑鸠菊苷均具有较强的抗癌活性[1]。早在1969年,就有学者对扁桃斑鸠菊的氯仿提取物进行药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扁桃斑鸠菊的氯仿提取物可显著抑制人鼻咽癌细胞的增殖。相关的研究表明,扁桃斑鸠菊氯仿提取物中的有效成分斑鸠菊大苦素和斑鸠菊米苦素均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活性。Jisaka等[8]的临床实践证实,扁桃斑鸠菊的提取物对MCF-7细胞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2009年,Oyugi等[9]在研究中发现,扁桃斑鸠菊提取物的乙酸乙酯、氯仿、正己烷丁醇等部位可有效地抑制人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在2010年,Luo等[10]在研究中从扁桃斑鸠菊中提取了3种可显著抑制人乳腺癌细胞生长的甾体皂苷类化合物。在2011年,Luo等[11]的进一步研究表明,扁桃斑鸠菊中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可显著抑制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增殖。在2012年,Cameron等[12]在临床研究中选择对紫杉醇高分子前药具有耐药性的人前列腺癌细胞PC-3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扁桃斑鸠菊的提取物对其进行刺激后发现,其对紫杉醇高分子前药的敏感性有所增加。相关的研究表明,扁桃斑鸠菊的提取物可调节促分裂素原活化蛋白激酶的通道及蛋白激酶B信号的通路,调控c-MYC基因的表达,逆转P糖蛋白介导的癌细胞耐药性。有日本学者通过临床实验证实,扁桃斑鸠菊的提取物可显著抑制P糖蛋白与ATP的结合。

3.2 扁桃斑鸠菊的抗氧化作用

有研究资料表明,扁桃斑鸠菊中含有的抗坏血酸、木犀草素等多种多酚类化合物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均较强。Igilet等[7]在临床研究中提取了扁桃斑鸠菊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并观察其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与相同浓度的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相比,毛地黄黄酮的抗氧化活性较强。Erasto等[13]对扁桃斑鸠菊的水提取物、扁桃斑鸠菊的甲醇提取物和扁桃斑鸠菊的丙酮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扁桃斑鸠菊的水提取物相比,扁桃斑鸠菊丙酮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较强;与扁桃斑鸠菊的丙酮提取物相比,扁桃斑鸠菊甲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较强;扁桃斑鸠菊的甲醇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强于丁基羟基甲苯。黄晓颖等[14]在临床研究中对扁桃斑鸠菊的抗氧化活性成分进行了提取和筛选,并对其乙醇提取物多种有机相提取部位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扁桃斑鸠菊乙醇提取物的水相部位相比,扁桃斑鸠菊乙醇提取物石油醚部位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较强;与扁桃斑鸠菊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部位相比,扁桃斑鸠菊乙醇提取物氯仿部位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较强;与扁桃斑鸠菊乙醇提取物的氯仿部位相比,扁桃斑鸠菊乙醇提取物正丁醇部位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较强。

3.3 扁桃斑鸠菊的抑菌作用

临床研究发现,扁桃斑鸠菊的甲醇提取物对枯草芽胞杆菌、肺炎克雷伯菌、普通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痢疾志贺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活性均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MagboulA等[15]对扁桃斑鸠菊中分离出的斑鸠菊大苦素和斑鸠菊米苦素的抑菌效果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斑鸠菊大苦素和斑鸠菊米苦素对枯草芽胞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黑曲霉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活性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0.0001%的斑鸠菊米苦素与0.002%~0.004%的两性霉素B对白色念珠菌和黑曲霉菌活性的抑制作用相当。

3.4 扁桃斑鸠菊的抗寄生虫作用

在尼日利亚,扁桃斑鸠菊的提取物常被用于治疗疟疾、皮肤感染、血吸虫病等疾病。有研究表明,从扁桃斑鸠菊中分离出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菌及抗寄生虫活性。敖明章[16]研究指出,扁桃斑鸠菊中的斑鸠菊内酯能够抑制阿米巴病原虫的活性。

3.5 扁桃斑鸠菊的其它药理活性

Oluwole等[17]在研究中指出,扁桃斑鸠菊的提取物具有保护肠道黏膜、舒张子宫动脉的平滑肌、抗血栓、促进肠蠕动等作用。

4 小结

扁桃斑鸠菊具有良好的防癌、抗癌、抑菌、抗寄生虫等药理活性。笔者认为,随着对有关扁桃斑鸠菊药用价值研究的不断深入,此药在临床上的应用前景将越来越广阔。

猜你喜欢

酯类化合物苦素倍半萜
黑曲霉发酵粗酶液去除柚汁中柠檬苦素研究
柠檬苦素对DDP耐药胃癌细胞化疗敏感性的影响
泽泻原三萜、降三萜和倍半萜的分离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Rapid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bridged (bis-, tri- and tetra-) aryl carboxylic acid derivatives at room temperature by ultrasonic irradiation
13 种茄属植物倍半萜类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酸浆苦素B的研究进展
柑橘籽中柠檬苦素及类似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野马追倍半萜内酯精制工艺的优化
新型(Z)-2-[(2-碘苯氧基)(芳基)]次甲基-2-丁烯酸酯类化合物的合成
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
——青蒿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