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资源消耗、污染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分析及情景规划
2018-04-12崔木花
崔木花
(淮北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淮北 235000)
一、引言
脱钩概念最早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该组织认为脱钩是指在一定时期资源消耗或环境压力的增长率小于它的经济驱动增长率,并将脱钩分为绝对脱钩和相对脱钩两类。绝对脱钩指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资源消耗或环境压力保持稳定甚至下降;相对脱钩则指资源消耗或环境压力以正的速度增长但其速度小于经济增长速度[1-2]。国内外学者运用该理论对资源消耗、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展开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国外学者较早对资源消耗与经济发展脱钩的问题进行了研究[3]。国内学者基于脱钩理论对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增长)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业废物排放与经济发展(增长)的脱钩关系研究[4-8]以及资源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9-14]等方面。研究中判断脱钩状态或脱钩程度所用的方法主要有OECD组织提出的脱钩指数法、弹性分析法和IPAT模型评判法等。
综合来看,目前对资源消耗或污染物排放与经济发展(增长)脱钩关系的研究虽关注了省域尺度,但其中涉及安徽省的较少。安徽省是中部地区近年来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较快的省份之一,但是由经济快速发展所引发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安徽省应该顺应这一新的发展形势,走好自己的转型发展之路,为此处理好经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尤为重要。本文基于脱钩指数模型及情景分析法模型,以安徽省为研究对象,利用2005—2016年的相关数据,对其能耗、水耗及污染物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程度及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了问题所在,提出了相应改进措施,并根据当前的能源消费、废水排放及经济增长模式对未来10年两者可能出现的发展情形及与经济脱钩的关系进行了情景规划,从而为安徽省加快绿色转型升级及污染防控、促进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与指标说明
有鉴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的资源消耗指标采用能源消费量、用水总量加以表征,污染排放指标主要用废水(包括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量和废气(由二氧化硫排放量和烟尘排放量构成)排放量表征,经济增长指标以2005年不变价的GDP表征。
本文所用原始数据来自2006—2017年的安徽统计年鉴、2006—2017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及2006—2017年的中国环境年鉴等相关年度数据。
(二)脱钩指数法
脱钩指数为
式中,DSi表示在第i时期能源消耗或污染排放与GDP的脱钩指数;E0和Et分别表示第i时期初始年和末年的能耗、水耗、废水和废气排放量;ΔE表示能源消耗或污染排放的变化率,在本文表示能耗、水耗、废水及废气排放的变化率;ΔG表示地区GDP的增长率;G0和Gt分别表示第i时期初始年和末年的地区GDP。对各省市历年GDP按2005年不变价进行换算。借鉴现有文献的研究成果将脱钩程度划分为如表1所示的4类。
表1 资源消耗、污染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程度及其判定标准
(三)情景分析法
运用情景分析法首先要对经济、产业或技术的演变提出假设,然后通过详细的、严密的推理和描述构想未来的各种可能方案。情景分析法的最大优势是可以使管理者发现未来变化的某些趋势和避免两个最常见的决策错误,即过高或过低估计未来的变化及其影响[15]。
1.用情景分析法确定环境规划目标的理论依据
用情景分析法确定环境规划目标的理论依据,是通过对IPAT方程及其派生方程进行情景分析,进而制定相应的规划目标[16]。
在IPAT方程中,若以E表示生态效率,则该方程可表示为
若GDP和生态效率同时呈指数增长趋势,设基准年的GDP和生态效率分别为G0和E0,GDP和生态效率的年增长率分别为g和e,则在GDP增长过程中环境负荷的变化可能出现三种情况[17]162-163:一是当g>e时,环境负荷In随GDP增长逐年上升,此时环境负荷与经济增长呈现“未脱钩”或“复钩”状态;二是当g=e时,环境负荷In维持原水平不变,此时环境负荷与经济增长呈现脱钩状态;三是当g<e时,环境负荷In随GDP增长逐年下降,此时环境负荷与经济增长处于强脱钩状态。
2.情景分析法的模型构建
用情景分析法预测目标年份的环境负荷(包括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生态效率时,通常做如下假定:基准年的生态效率为E0,环境负荷为I0,GDP为G0;预测年的生态效率为En,环境负荷为In,GDP为Gn。环境负荷预测实质上就是基于E0确定En[16]。
由公式E=G/I,有En=Gn/In,其中Gn=G0(1+g)n,En=E0(1+e)n
若确定了Gn,则通过分析In、En各种可能的情景可选择一组比较适宜的In、En。
三、安徽省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现状分析
(一)安徽省经济发展状况
安徽省是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之一。在2005—2016年,按2005年可比价计算,安徽省GDP总量的年均增长率高于长江经济带GDP总量的年均增长率11.29%,达到了11.53%(如图1所示),更高于同期全国GDP的年均增长率9.20%。虽然安徽省GDP年均增长较快,但其GDP总量占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GDP总量的比重仍较低,近年的占比均不到7%,在11省市中占比位列第七。
图1 2005—2016年长江经济带与安徽省不变价GDP总量及其增速
从安徽省的三次产业结构来看,2005—2016年基本保持“二三一”的格局。2016年,安徽省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0.64∶48.06∶41.30(如图2所示),而同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绝大多数(除了安徽、江西和湖北)三产的比重呈“三二一”分布。从第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来看,安徽省第二产业在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中占比最大,第三产业占比则最小。但一个较好的势头是:2015年以来,第三产业占比与第二产业占比的差距逐渐缩小。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安徽省正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时期,未来一段时间内将在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方面有很大的空间。
图2 2005—2016年安徽省三次产业占比
(二)安徽省资源消耗与污染排放状况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安徽省近年来的经济发展主要是靠第二产业拉动的,而这种发展模式是以大量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为代价的。为能在一个坐标系里描述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情况,本文以2005年为基期对表征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四个指标进行了无量纲化处理,从而得到了2005—2016年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指标的变化趋势图(如图3所示)。
图3 安徽省2005—2016年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指标变化趋势
从图3可以看出,2005—2016年安徽省的能源消耗量和用水总量基本上呈上升趋势;废水排放量2015年以前呈急剧上升趋势,到2016年则有所下降;SO2和烟尘排放量在此期间波动较大,2005—2010年呈现下降趋势,2010—2014年呈现上升趋势,2014—2016年则呈现下降态势。但总的来看,目前安徽省的经济发展主要建立在资源环境的耗损之上。显然,这种发展方式在全球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的大背景下难以为继,若不及时转变,未来一段时间内安徽省将很难跟上我国经济发展换挡、增长动力转换的节奏。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安徽省能源消耗、污染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程度及时序演变
根据公式(1)对数据进行处理和计算后得到安徽省能源消耗、水耗、废水及废气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指数。为便于表述研究结果,本文将2005—2016年的12年划分为从T1开始的11个周期,如表2所示。参考表1的评价标准,对所得结果的分析如下。
表2 T1-T11时期安徽省能源消耗、废水排放、废气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指数
1.安徽省能耗、水耗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程度及时序演变
图4 T1—T11时期安徽省能耗与水耗的脱钩指数变化趋势
总体来看,2005—2016年安徽省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指数虽呈现下降趋势,但两者始终未实现绝对脱钩,脱钩状态只是从T1期的相对脱钩Ⅲ转向了T11期的相对脱钩Ⅱ水平,这说明在此期间安徽省GDP的增速快于能耗的增速,即其经济发展对能源资源的依赖性仍然较强。水耗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指数波动起伏较大,指数值在-0.878 3~1.424 6之间波动。在T2、T7和T9时期两者的脱钩指数曾为负值,水耗与经济增长脱钩程度较好,达到了绝对脱钩水平;T7—T8期,脱钩指数从-0.170 2上升到0.248 1,两者从绝对脱钩转向了相对脱钩Ⅰ水平;到T10期时,脱钩指数从-0.878 3一下跃升到0.697 6,脱钩状态也从绝对脱钩转向了相对脱钩Ⅲ水平;而到了T11期时,脱钩指数又降为0.079 5,两者的脱钩状态又转向了相对脱钩Ⅰ阶段(如图4所示)。这些变化充分表明,安徽省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没有摆脱对水资源的依赖。
2.安徽省市废水、废气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程度及时序演变
2005—2016年,安徽省的废水、废气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指数波动起伏都比较大(如图5所示),但两者与GDP的脱钩指数到第T11期都降为负值,即在此时期两者皆实现了与经济增长绝对脱钩。而综合全周期来看,废气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程度相对较好,11个时期中有7个时期两者实现了绝对脱钩,废气排放量之所以减少,是因为近年来安徽省加强了对大气污染的防治力度。而废水排放与GDP的脱钩指数在此期间降幅较小,除了T3和T11期为负值外,其他时期指数值处于0.109 5~2.340 5之间,相应的脱钩状态则在相对脱钩Ⅰ、相对脱钩Ⅱ、相对脱钩Ⅲ和低度耦合间波动。可见,安徽省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的废水排放压力相应也较大。
图5 T1—T11时期安徽省废水及废气排放的脱钩指数变化趋势
(二)安徽省能源消耗、废水排放及其与经济增长脱钩的情景规划
表3 安徽省2005—2016年能源消耗、废水排放及其生态效率
安徽省能源消耗、废水排放及其生态效率见表3。通过计算可知,安徽省GDP及能源消耗和废水排放的生态效率皆呈指数上升趋势。因此,可据前述情景分析法原理,运用公式(2)构建安徽省的能源消耗和废水排放及其生态效率的当前发展模式、理想发展模式和适宜发展模式3种情景,并据此对未来10年安徽省的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废水排放目标进行合理规划,以促进安徽省尽早实现经济增长与能耗及废水排放脱钩发展的目标。
1.当前发展模式
若安徽省GDP继续维持当前的增长态势,即保持2005—2016年的GDP增速不变,则到2026年安徽省的GDP总量将达54 123.57亿元(以2005年不变价计),GDP年均增速将继续维持在11.53%左右。而2017—2026年,安徽省能源消费及废水排放的生态效率增速远落后于GDP增速(如表4所示)。若照此发展下去,安徽省的经济增长很难摆脱高能耗、高排放的路径依赖性,显然这种发展模式与现阶段我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相悖。毋庸置疑,这种“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模式不可取。
2.理想发展模式
在规划期内,安徽省继续维持经济快速增长,并始终保持之前的增速,此时能源消耗、废水排放生态效率的增速高于或等于GDP的增速。若确能如此,安徽省的资源环境状况将有显著改观,目标年能耗和废水排放与经济发展将实现脱钩(如表4所示)。但实际操作中,这种发展模式要求能耗与废水排放的生态效率增速需达11%以上,而照当前的模式发展下去,将很难达到这一水平。且目前安徽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短期内还难以摆脱对资源环境的传统路径依赖。与此同时,其相应的节能减排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及资源管理水平等仍显不足。因此,如果安徽省想在规划期内实施该模式,那么必然有一定难度。
表4 2017—2026年安徽省能源消耗、废水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当前发展模式和理想发展模式
3.适宜发展模式
通过对当前模式和理想发展发展模式的综合考量发现,这两种模式目前对安徽省皆不适用。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安徽省需立足本省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实际,以及能源消耗、废水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现状,进行合理适宜的规划。在维持GDP一定增速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能源消耗量和废水排放量,即遵循一种既能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又不至于使资源环境质量降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只有这种模式才能顺应我国现阶段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若按此发展模式,则2017—2026年安徽省的GDP增速应在原增速的基础上降4~4.5个百分点,同时促使能源消耗和废水排放的生态效率能够提高1~2个百分点,以逐步实现能源消耗、废水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按此发展模式(假设GDP增速降4.5个百分点,生态效率提高2个百分点)测算得到的2026年安徽省能源消耗及废水排放的生态效率以及总量规划目标如表5所示。
表5 2017—2026年安徽省能源消耗、废水排放与经济增长的适宜发展模式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基于情景分析法,本文构建了安徽省能源消耗和废水排放及其生态效率的当前发展模式和理想发展模式两种情景,通过对两种情景的能源消耗、污染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状态进行综合分析发现,这两种模式并不符合安徽省发展实际,因此转而提出安徽省应采取适宜发展模式,以尽早实现资源消耗、污染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
研究表明:在2005—2016年,安徽省GDP年均增速高于长江经济带,也高于同期全国GDP年均增速。在此期间,其三次产业结构基本保持“二三一”的格局。与此同时,其能耗、水耗及废水排放量也较大,废气排放量近年有所放缓。但总的来看,安徽省能耗、水耗、废水和废气排放增速低于GDP增速,尤其废气排放增速下降明显。同期,安徽省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指数虽处于下降趋势,但两者始终未实现绝对脱钩,经济发展对能源等资源的依赖性仍然较强;水耗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指数波动较大,部分时期水耗与经济增长脱钩程度较好,达到了绝对脱钩水平;废水、废气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指数虽也波动较大,但在第T11期两者皆实现了与经济增长的绝对脱钩,如综合全周期来看,废气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程度更好一些。
(二)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结论,针对安徽省当前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现状,为使安徽省尽快适应经济增速换挡、增长动力转换、尽早实现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特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在未来一段时期,安徽省要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脱钩,首先要着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一方面要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加快发展智能制造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大第三产业的发展力度,尽快缩小第三产业占比与长江经济带其他省市的差距。
第二,安徽省要加快推动传统煤炭、化工、有色、纺织、冶炼、印染、工程机械、电力等传统产业绿色升级改造进程,加强对这些企业产前、产中及产后的能耗、污染排放防控和监管力度,从源头上控制能耗及污染物排放,逐步摆脱经济增长对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路径依赖。此外,在承接长江经济带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时,安徽省要坚决杜绝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入驻,以免对本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造成不利影响。
第三,安徽省要加大与长江下游发达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要加快推进与这些发达地区服务业的人才、资金、技术及信息等创新要素的交流力度,逐步补齐服务业发展中的短板;另一方面要加强与长江经济带各区域污染治理及节能减排技术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加快跨区域节能减排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使先进技术得以快速推广和应用,不断提高企业能效和防污治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