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碧螺春的传统与青春

2018-04-12江玥摄席时超

现代苏州 2018年7期
关键词:碧螺春技艺茶叶

文|江玥 摄席|时超

碧螺春的传统与青春

文|江玥摄席|时超

东、西洞庭山的碧螺春,形状卷曲似螺,条索纤细;茶色银绿隐翠,身披白毫;汤色青黄明亮,清澈通透。随着近些年来茶二代们回到故乡,慢慢接管茶产业,新生代的思维带给了碧螺春新的发展机遇。这些年轻人不仅仅守护着碧螺春原始的味道,更通过营销方式的变革,使这悠悠茗香走进千家万户。

传承:不变的技艺,流传的味道

成就一杯香气袭人的碧螺春,需要严格的种植方式,适宜的采摘时间,以及传统的炒制技艺,这三个关键因素,即使历经近千年的岁月变迁,还是依然完完整整的保留了下来。东山镇是洞庭山碧螺春的两大原产地之一,2017年东山镇被评为“全国最美茶园”,有茶叶栽培面积1.2万亩,茶农8000余户,2017年茶叶总产值近亿元。由于地形、温度、土壤等因素影响,虽然在小小的东山镇,每个地方的茶树生长期都是不同的,一般来讲,当一芽一叶开展度达30%的时候,才是茶叶的最佳采摘起点,之后的一周则是黄金采摘期,直到四月中旬。

3月28日,“2018年洞庭山碧螺春茶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虎丘塔下的西溪环翠顺利举办。吴中人带着一缕茶香,向世人展示了他们对生活的体验与乐活的智慧,昭示了一种“茶生活”方式的独特魅力。东山镇制茶大师严介龙和施跃文向嘉宾介绍了碧螺春的炒制过程和炒制标准动作。他们表示:“碧螺春是有灵魂的茶,这个灵魂,我们一定要做好。”对此,东山镇碧螺村党支部书记陆俊表示,碧螺春要借鉴其他产区的理念,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同时,还应注重对碧螺春群体小叶品种、果茶间种的模式,和纯手工的制作技艺这三大特征的继承。

在发展中继承,在传承中创新,这对碧螺春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创新:变化的时代,崭新的思维

2017年12月31日,最后一批90后(生于1999年12月31日)度过了他们18岁的生日。从法律上讲,90后一代已全部成年,集体告别了少年时代。这意味着,未来的世界将慢慢地由90后们来主宰,90后也逐步成为消费主力军。这就为碧螺春茶叶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

1989年出生的“茶二代”孙政,是一名准“90后”,没有赶上90后班车的他却拥有90后的头脑。土生土长在东山的孙政一直跟随父亲从事碧螺春茶的相关工作。对于碧螺春,孙政有着年轻人的理解:他不把碧螺春看成农业品,而是视为一个富有底蕴的文化产品。所以,他建议碧螺春的发展可以尝试“茶叶+”的经营理念。将碧螺春与旅游业相结合,与香道文化、禅文化、紫砂壶文化等融合在一起,利用碧螺春的文化附加值,打造文化产品包。

作为东山镇碧螺春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施跃文的女儿,施影从小就在碧螺春的悠悠茶香中长大。如今的她,也在用电商销售的方式,为碧螺春的推广做出努力。她在一个专注东方匠人的APP上注册了一家网上门面,以东方美学和小众轻奢为切入点,来推广碧螺春茶。但是价格和质量不可兼得的事实使她面临着来自其他电商的冲击,对此,施影坚持做好碧螺春这最原始,最正宗的味道。她建议人们来亲身体验碧螺春采,挑,炒的制作全过程,明白这“心血茶”的由来。

喝茶,是一个静心养性的过程。碧螺春产业的发展壮大,需要坚守传统技艺,以匠心打造悠悠茗香,以创新的市场推广卖出好价钱。而这其中,不光需要老一辈茶人的言传身教,更需要众多的年轻人才一起来加入和开拓。

猜你喜欢

碧螺春技艺茶叶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茶叶通讯》简介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排在中国十大名茶前列的碧螺春还是有点东西的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苏州碧螺春3月20日上市 产量同比增长超20%
苏州碧螺春上市 产量同比增长超20%
香喷喷的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