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十年成才观之变

2018-04-12陈佳慧

现代苏州 2018年7期
关键词:八股文状元成才

记者|陈佳慧

四十年成才观之变

记者|陈佳慧

在这座城市,教育已不仅仅是应试,更多的是培养一个普通而幸福的人

关于教育,这是全社会的事情。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看似方法不同,却在最底层有着一个共性,那就是成才观。

最近有则新闻在网上引起讨论,有一群这样的父母,参团或自驾带着孩子去参观豪华度假别墅,以此来激发孩子的成功欲望。这一行为传递给孩子的信息就是要其努力学习,靠上名校,成为精英,长大后才能成功,才有能力购买豪华别墅与名车。然而这个报道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个焦点触动了大众敏感的神经,即什么是真正的成功?应该如何激励孩子追求成功的人生?教育的目的性,被摆上了讨论的圆桌。

状元之乡的时代思辨

在讨论成才观之前,先讨论下苏州这座历来出人才的城市。

地处江南地区的中心位置的姑苏,有着优厚的传统中原文化,更在明清时期形成了融会贯通,融合一体的文化,不但有着文化积淀深厚的底蕴,还有着新鲜文化的冲击。

这样一个地方,自然是学风浓郁,好学成风。苏州的状元列表,可以列出自中国隋代开始科举考试以来至清末废除科举制度,苏州地区(包括隋代以来至今的苏州城区和下属的县级行政区)有记载的获得文、武进士科第一名(俗称“状元”)的人物,共计文状元55位、武状元5位,合60位,数量之多遥居全国各城市首位,苏州也因此被称为“状元之乡”,状元甚至被称为苏州的特产。清人钱泳在《履园丛话》中对此事也略加提到过,他说:“清代鼎甲之盛,莫盛于苏州一府,而状元尤多于榜、探。”

然而到了改革开放四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在自豪和骄傲的同时,也开始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状元了,解读科举的意义了。

苏州文化历史研究者李嘉球曾在《苏州状元》一书中归纳了五个原因,之后他又有一个新发现,那就是苏州人善做八股文。近年来他专门购买了《八股文概说》、《八股文鉴赏》等书籍,并反复研读,发现王鏊的八股文不仅形式上完成了体裁的定型,而且在理、气、神、法诸方面达到了完美的境地,因此王鏊被誉为八股文祖师,连唐寅也称他“海内文章第一”。后来全国各地许多读书人家都购置了王鏊的八股文集《守溪文稿》,苏州书香之家更是如此。受王鏊笔法的影响,苏州出现了一批“八股文”名家高手,熟练掌握科举技巧。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所说的“苏州地主家庭训练子弟适应科举制度之才能、其技术性在全国最高”,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苏州容易出状元,是“应试教育”做得好。

强健的身体也是成才的目标之一

与此同时,旧时读书人都希望通过科举这条道路跻身进入国家的权力中心,也就是朝堂。这是刺激读书人的一个主要原因,苏州作为商业发达地区,自然有着许多的名门望族,他们为了家族利益,鼓励子孙发愤苦读,成为科举的头魁,所以,苏州科举拔萃,状元众多,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古代,这是家族的成功,因为科举是唯一成为精英的途径。但是在今天,人们对成才开始有了更深刻的解读。我们有深厚的基础,我们也开始有了思辨。

成才,最终是为了幸福

“年轻的时候,为了考大学真是吃够了苦。并不是不好,只是我觉得,应该让孩子有更多的路可以走。”80后妈妈刘欣如是说。

从遥远回到现代。即便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中,每一代苏州人都经历了接受教育的年华,也经历过了教育观的变迁。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考大学还是一件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事情。大学生更是光芒万丈的化身。高考已然恢复,年轻的少男少女们渴望成为高校象牙塔里的一份子,但更多的家庭也有着现实的考虑,进入一个好单位,成为一名好工人,得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也未尝不是好事。成才,是很朴实的概念:能独立,能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进入九十年代,教育真正成为了苏城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经历了时代动荡的50后、60后成为了家长,他们深知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也更多地把进入大学的梦想放在了孩子的身上。而彼时,除了高考,人们也没有看到更多的通道。成才,就是成为尖子生,成为名校大学生。

二十一世纪呢?一方面,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在发生着碰撞,另一方面,出国深造、培养技能、自行创业……各种渠道也出现在人们面前。所谓成才,并非要经过高考成绩的证明,但与此同时,家长与社会安置在孩子身上的期待,却越来越高了。特长、分数、社交……今天的成才,似乎就是成为全才。

然而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学者、作家周国平在《我欣赏的七种教育观》中的举例或许可以作为解答: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大学应是大师云集之地,让青年在大师的熏陶下生长;教师应该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

“我觉得,人的一生的成功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事业成功;爱的成功,如爱情及家人之爱,朋友之爱;身体健康;生活得舒适。如果我的孩子能做到这几点,我就觉得他成才了,别看这不是宏图大略的目标,在平凡的世界上,能做到这几点已经是很不容易了。”苏州城内的一位家长如是说。

幸福,就是探索成才观而得到的最终答案。

传统文化开始越来越广泛地走进苏州校园

现代苏城的育才之道

如果说家庭的成才观在变,那么学校的成才观也在随之而变。

近日,代表基础教育领域最高奖项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类)揭晓,全省71个单位(其中省直9家,13个地级市62家),在地级市中,苏州以12家入围国家级评审的成绩,位居全省地级市榜首。

苏州的基础教育类成果在全省地级市独占鳌头的成绩并不是偶然的。2017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评比结果揭晓时,苏州参评成果就在上一届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上再创辉煌。苏州推荐参评的基础教育类成果共65项,获省二等奖及以上的成果达51项,获奖率为78.4%(远超64%的平均获奖率)。其中苏州获特等奖9项(全省共40项),一等奖17项(全省共120项),二等奖25项(全省共225项),在全省13个大市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教育,在当代苏州依旧成绩斐然。这些年来,苏城的教育不再是应试,而是走得更远。

在苏州市第三中学校校长戴永眼中,苏州教育更加凸显出信息化、国际化和个性化的特征。而在他眼中,基础教育的任务,一是培养兴趣,二是打好基础。只为了进大学而学习,其根本目的就是错的。“负责任的教育不是着眼于三年,而是学生的一辈子。有这个观念的老师才是负责人的老师,他们也为此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培养出普通而幸福的人。”他说,“好的教育,应该是让学生品尝各个学科的滋味,量身定做不同的方案。”那什么是人才?人才应该文理兼收,不应该偏科。学生应该有强烈的求知欲,不功利,并且拥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不唯利是图。

拥有国际视野,培养艺术气质,这些都成为了当代教育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这座城市的校园里,正呈现着千姿百态的特色教育。各个学校的国际班上,学生与全球知名教育机构接触,开拓着视野;假期里,游学成为了每年假期最为热门的活动;国学、国艺、国术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引入课堂,成为了苏城孩子成长中的一部分。

那么将来呢?为推动苏州教育发展率先迈上新台阶,《苏州市教育事业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指出:“到2020年,在全省率先达到省定教育现代化各项指标,较高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全省全国领先的教育改革创新先导区、促进教育公平示范区、优质教育资源集聚区和教育开放合作引领区,推动名校名城融合发展,初步培育形成‘全纳、公平、优质、适切’的教育现代化苏州形态,为每一个孩子奠定人生出彩的坚实基础。将苏州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强市和学习型城市。”提供优质公平教育服务,推进学前教育公益普惠优质发展,推动教育社会互动融合,以科教进步助推城市发展,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构建覆盖城乡的市民终身学习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系统培养综合育人水平,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成才的道路,在这座城市里越走越宽。

猜你喜欢

八股文状元成才
如果你在明朝考状元
状元饼
为更多农民工读书成才创造条件
高考报道,不追“状元”追什么
今年我们为什么不追状元?
做合格母亲 教子女成才
猴年贺岁
猴年贺岁
八股文,学还是不学
八股文进高中教材引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