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孝悌为仁之本”

2018-04-11邓澄逸

赢未来 2018年28期
关键词:孝悌孔子

摘要:为人孝悌者,具备了成为君子最基本的条件。“仁”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人们一直追求的一种道德境界。而要实现这一道德目标,孝悌是初始的行动。行孝悌本身就是在实行仁道,是为人的基本。在提倡仁道与孝道的同时,仁与孝的关系也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究的。

关键词:孔子;孝悌 ;仁

《论语·学而第一》第二章为: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是孔子的学生,名若。弟,作“悌”。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悌。上,指在上位者。犯,干犯。好,心中喜欢。鲜,少。乱,逆理反常之事。务,专力。本,根也。为仁,即行仁。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为人是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的,这样的人是很少的;如果这个人不喜欢触犯上级,喜欢作乱造反的,这样的人是不会有的。君子致力在事情最基本的地方,基本的建立起来了,道就由此而产生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了吧!”

孝悌是要靠后天教育来完成的,是对一个人基本的教育标准、道德要求和情感要求。为人者能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说明此人心气和顺,不会冲动,更不会喜欢对上冒犯,因为这样的人对待在上位者总能保持敬重的态度,不会和在上者起冲突,也不会随意僭越触犯。而不喜欢犯上者,必定不会喜欢作乱,因为作乱就意味着要违背在上位者,这就和“不好犯上”冲突了。孝悌者有了能够发展成为仁者的潜质,他能够和统治者达成一种良好的关系,甚至成为统治者;在这样的配合下,一个国家才能往國泰民安的方向前进。孔子所学最重所在道,即人道。不论是为学、为政、为人,最终都是追求到达一种崇高的道德伦理的境界。而人道其本则在人心,人道必本于人心,如有孝悌之心,方可有孝悌之道;有仁心,方可有仁道。君子但凡行事,都专心在根本之事上发力,这样才能最有效有力地达成一件事。只有将根本之事树立好,道才有产生的机会。如孝悌,只有以孝悌之心为本,此本树立,方可产生并且发展“道”。孝悌乃仁之本,这里的“本”,指的是根本,基本。人能有孝悌之心,自然能仁心仁道。就好比,一棵树木,作为幼苗时,以孝悌为根须,扎根之后,不断衍生,长成参天大树,便“成道成仁”。孝和仁,都是既指心,亦指道。践行仁孝之道而有得于心,在实践中使自身的心性有所成熟和提升,便达成了德。为仁,就是行仁,就是要在实际生活中践行仁义的事情,从每一件事上按照仁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例如行孝道,恭敬兄长,做符合道德伦常的事情。既然“孝弟为仁之本”,人就要先专心致力于做好孝悌这件事,再发展后来的仁道。

仁,由其偏旁所见,亦有“人”之意。一个人如果连孝悌都做不到,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孝悌既是外在观念的东西,也是一个人内在道德的操守。孝悌作为人之为人的根本,作为人的首务,是一个人成之为人的开始。孝悌是一个人的道德底线,一个人如果连身边最具血缘关系的人都不相亲相爱的话,如何心怀天下、爱他人、爱天下人?孝悌应该是人们在生活中首先致力的东西,,是第一伦理原则。孝悌的要求就是要“善事父母”“善事兄弟”,要对亲人负起应负的责任,从内心出发关怀他们,进而拓展到对其他人的父母、兄弟有疼爱之心,将心比心,以仁者的关怀去爱护其他没有直接亲缘关系的人。

孟子曰:“仁,人心也。”讲求由心修养成德,而最先从心出发,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温情和善意,尤其是与生俱来的亲情,这是最好培养的。所以,心之所发可见于孝悌,培养仁心要从培养孝悌开始,以孝悌为基础,从而将孝悌之道推而广之,使之成为通行于人羣之大道。

行孝悌者,就是顺应德性。儒家提倡“仁者爱人”,人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学会爱他人的,是要通过后天的教导和经历的,要先从小范围出发,从身边的人出发,先在家行孝悌之道,再由此推及开来,施行仁爱于他人他物。作为人君,更是要先做到“亲亲”,即亲近家人,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行孝悌之道,然后仁爱百姓。儒家的“亲亲”思想是很有其内在价值的。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说文》曰:“亲者,至也。”《广雅》曰:“亲,近也。”《礼记·奔丧》云:“亲,父母也。”“亲”本指父母,现在也可以“泛指一切有血缘关系的家人。《礼记·大传》云:“亲者属也。”家庭是社会伦理最简单和最基本的缩影,从家庭可以反映出社会,人类与社会建立关系就是从亲属关系开始的,如果处理不好与亲人之间的情感与沟通的话,更是处理不好社会上各类的人际关系了,又何谈君臣关系呢。重视“亲亲”,是因为“亲亲”是培养人格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从“亲亲”开始,入手培养仁德,是最直接的方法和渠道。

孝悌是仁道的基本,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做到孝悌之道就必然能达到仁的境界。《中庸》中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爱莫大于爱亲,所以孝悌是践行仁道的根本或者开始,但是距离实现真正的“仁”还差得很远。孝悌只是仁的一部分,只是仁的开始。真正要达成仁,是要培养良好的本性,各方面都要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包括智、义、礼、御、射、书、数等等。北宋程颐、程颢认为,仁作为人固有的善性,孝悌则是“仁”性发而为用的具体表现。儒家中所提倡的“仁”,已经不仅仅是指一种德性,也是可以沟通天人的桥梁,要求人们顺从上天的旨意,遵循天道的规律,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规律,根据天道指引人道,引导人的行为顺应天道。我认为在孔子当时那个社会,顺应天道的很大程度上就是要遵从周礼的约束,以周礼的要求为范本,给自身行为有所标准。要实现仁道,二程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这里的“涵养”不仅仅指内在的心性涵养,还指外在的人伦道德的实践,将心之所发与行动结合起来。从本质上说,孝悌本身就是对父母、兄长的敬爱,而要有孝悌的体会,就是要在日常的伦理道德的践行中获得的。由爱亲出发再到爱人,所以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参考文献:

[1]钱穆《论语新解》,东大版校补。

[2]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10月版。

[4]刘玉敏《二程对“孝悌其为仁之本”的解读及其伦理意义》,《兰州学刊》2007年第4期第15-16页。

[5]伍晓明《重读“孝悌为仁之本”》,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第16卷。

【作者简介:邓澄逸,女(1997.10—)汉,福建福州,本科在读,哲学】

猜你喜欢

孝悌孔子
孝悌思想探源及对当代启示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病榻侍母
唐代制举孝悌类科目考论
小学德育教育从孝悌入手
孔子孝悌思想中人的主体意识探析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