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余华

2018-04-11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德顺余华橘子

【余华的“悲剧”】

作为当代作家,余华的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意义,他用悲剧的形式表达了对人性和命运的思索,在先锋作品时期,他的文学充满了血腥和暴力,并通过对现实的极度夸张和人物价值上的毁灭,营造悲剧来探索人性。

1.余华笔下的悲剧人物

其一,小我环境中,非理性的思维状态下的悲剧人物。余华通过这类人物形象主要表达对人性恶的批判,或者是反映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变化。如《现实一种》,人物的悲剧表现为非理性思维状态下的自私和无知,每个人都是施暴者同时又是受害者。

其二,非理性的社会中的悲剧人物。这一类人物形象在余华作品中最为常见。非理性的社会是余华始终描写的题材,这一类作品中的悲剧人物在激烈的社会背景下,在强大意识形态下,作为被迫害者,体现了余华对时代和社会的诸多思考:政治的、人性的、生存意识的,等等。

其三,淡化时代背景,以直接的叙述、平实的故事关怀底层人物的生存状态。如《许三观卖血记》,余华通过这类作品中的悲剧人物积极地寻求超越人类的生存困境和生命苦难之路。许三观的悲剧在于个体生命的卑微、渺小、被动。他在重重生存苦难面前,承受着,挣扎着,但是贫穷、困顿、孤寂一直伴随着他。许三观无力把握现实,更谈不上与现实对抗,孤苦无助,万般无奈,生命的主体意识趋于瓦解。

2.悲剧中容易被忽视的绝望

绝望来自于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暴力、苦难、艰难、死亡……但悲剧中绝望却常常被忽视。余华深刻地体察和感受了这个世界,认为绝望是一种存在状态。但文学中的绝望与生活中的绝望不完全一样,是一種焦虑的情绪和忧虑的思想,这种绝望能够令人的心灵久久战栗。余华的小说中自始至终弥漫着一种绝望的情绪,而且历久弥深。他向人们展示出一个怪诞诡谲的世界——《现实一种》中山峰、山岗兄弟两家的互相残杀;《劫数难逃》中露珠、东山夫妻之间的仇恨与报复;《世事如烟》中以符号为名字的人物走向死亡的麻木与坚决……在这里,一切都是如此残酷、恐怖甚至令人恶心。然而余华的绝望并不是来自情绪一朝一夕的反应,而是作家自己心底由来已久的责任感持续地不可遏止地迸发,进而展示在作品中的是一种给读者以启示和思索的情绪表象特征。

3.悲剧下为活着而活着

余华笔下的福贵年轻时,是个浪荡公子,把家产败光了,一下子从少爷沦为什么也不是的穷人。他挺过来了。接着他的父亲死了,母亲也在他被抓去打仗后死了,女儿因为意外变成聋哑人。这些都只是悲剧的前奏。命运就像个恶魔把他玩弄于股掌之中,他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都一个个相继离开他,最后连相依为命的孙子也走了。他失去了一切,但他依然活着,不为别的只为活着而活着。

梁晓声说过一句话:“只要打击不是一个接着一个,生活便可以继续。”看了《活着》,看到福贵,也许可改为:即使打击是一个接着一个,生活也可以继续。

【生平简介】

余华,出生于1960年4月3日,中国作家,浙江杭州人。曾从事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是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其代表作品有《兄弟》《许三观卖血记》《活着》等。

【浅谈轶事】

1.为“闲散”弃医从文

高中毕业后,余华成为了一名牙医,在5年时间里为病人拔了至少有1万颗牙。每天7点就上班,工作8个小时的他,觉得自己就像笼子里的鸟。一天余华站在窗户前,发现隔壁文化馆里的人成天在街上闲逛,就问他们不用上班吗?他们说,这就是工作。余华心中便萌生了进文化馆的念头。做音乐、画画没有天赋,写小说相当简单,便开始写小说。

非常幸运的是,他的一篇短篇小说被《北京文学》看中,负责人请他到北京进行修改,这在当时算是件大事。回来后县委宣传部的人便把他请进了文化馆。余华的人生从此改变。

2.除作家外的另一身份

余华虽因“文化大革命”没有接受正规高等教育,但广泛的阅读让他有着深厚的文学底蕴。余华一直坚持读一些文学名著,在他看来,真正的文学作品,能给人极大的改变,改变你的想法,改变你感受的能力,甚至改变你的思维。

余华自称写作最初受川端康成的影响,而卡夫卡又让他得到了进一步解放。川端康成让他学会了细节的描写,而福克纳又教会了他如何描写心理。

他总结说,一个优秀的作家首先是一个优秀的读者,他能够体验文学作品中的力量究竟在什么地方。

3.活着是生命的要求

成都女孩宋静不幸患了白血病,经过多次化疗,仍不见好转。经济上的窘境让她渐渐失去活下去的希望。她最大的心愿,是在死前见一见崇拜的作家余华,因为她最喜爱的小说就是余华的《活着》。

远在海外的余华获悉后,立即回国,托人从北京捎了纸条,上面写着:宋静小友,美好的生活就在前面等着你。同时,余华把宋静接到北京治疗,捐助10万元治疗费,积极帮她寻找骨髓移植的供体……

当宋静提出“对于患重病的人,人生意义是什么”时,余华说:“活着是生命对你的要求,而不是你对自己的要求。生命要求你活下去,要求你承担这样那样的责任。”

在街头的一家专卖食品和水果的小店里,有一张疲惫苍老的脸,长年累月和饼干、方便面、糖果、香烟、饮料们在一起,像是贴在墙上的陈旧的年历画。这张脸的下面有身体和四肢,还有一个叫林德顺的姓名。

现在,林德顺坐在轮椅里,透过前面打开的小小窗口,看着外面的街道,一对年轻的夫妇站在街对面的人行道上,他们都是侧身而立,他们中间有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戴着红色的帽子,脖子上扎着同样色的围巾,可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男孩却是一身寒冬的打扮。

他们三个人站在街道的对面,也就是一家医院的大门口,他们安静地站在嘈杂进出的人群中间,作为父亲的那个男人双手插在口袋里,侧着脸始终望着大门里面的医院,他的妻子右手拉着孩子的手,和他一样专注地望着医院。只有那个男孩望着大街,他的手被母亲拉着,所以他的身体斜在那里,男孩的眼睛热爱着街道,他的头颅不停地摇摆着,他的手臂时常举起来指点着什么,显然他还在向他的父母讲述,可是他的父母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过了一会,男孩的父母迎向了医院的大门,林德顺看到一个发胖的护士和他们走到了一起,站住脚以后,他们开始说话了。男孩的身体仍然斜着,他仍然在欢欣地注视着街道。

那个护士说完话以后,转身回到了医院里面,男孩的父母这时候转过身来了,他们拉着儿子的手小心翼翼地走过街道,来到了林德顺小店的近旁。父亲松开儿子的手,走到林德顺的窗口,向里面张望。林德顺看到一张满是胡子茬的脸,一双缺少睡眠的眼睛已经浮肿了,白衬衣的领子变黑了。林德顺问他:“买什么?”

他看着眼皮底下的橘子说:“给我一个橘子。”

“一个橘子?”林德顺以为自己听错了。

他伸手拿了一个橘子:“多少钱?”林德顺想了想后说:“给两毛钱吧。”

他的一只手递进来了两毛钱,林德顺看到他袖管里掉出了几个毛衣的线头来。

当这位父亲买了一个橘子转回身去时,看到那边母子两人正手拉着手,在人行道上玩着游戏,儿子要去踩母亲的脚,母亲则一次次地躲开儿子的脚,母亲说:“你踩不着,你踩不着……”

儿子说:“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这位父亲就拿着橘子站在一旁,看到他们蹦蹦跳跳地玩着游戏,直到儿子终于踩到了母亲的脚,儿子发出胜利的喊叫:“我踩着啦!”

父亲才说:“快吃橘子。”

林德顺看清了男孩的脸,当男孩仰起脸来从父亲手中接过橘子的时候,林德顺看到了一双乌黑发亮的眼睛,可是男孩的脸却是苍白得有些吓人,连嘴唇都几乎是苍白的。

然后,他们又像刚才去街道对面一样安静了,男孩剥去了橘子皮,吃着橘子在父母中间走去了。

林德顺知道他们是送孩子来住院的,今天医院没有空出来的床位,所以他们就回家了。

第二天上午,林德順又看到了他们,还像昨天一样站在医院的大门口,不同的是这次只有父亲一个人在向医院里面张望,母亲和儿子手拉着手,正高高兴兴地玩着那个蹦蹦跳跳的游戏。隔着街道,林德顺听到母子两人喊叫:“你踩不着,你踩不着……”

“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母亲和儿子的声音里充满了欢乐,仿佛不是在医院的门口,而是在公园的草坪上。男孩的声音清脆欲滴,在医院门口人群的杂声里,在街道上车辆的喧嚣里脱颖而出:“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接着,昨天那个发胖的护士走了出来,于是这蹦蹦跳跳的游戏结束了,父母和孩子跟随着那个护士走进了医院。

大约过了一个星期,也是上午,林德顺看到这一对年轻的夫妇从医院里走了出来,两个人走得很慢,丈夫搂着妻子的肩膀,妻子将头靠在丈夫的肩上,他们很慢很安静地走过了街道,来到林德顺的小店前,然后站住脚,丈夫松开搂住妻子的手,走到小店的窗口,将满是胡子茬的脸框在窗口,向里面看着。林德顺问他:“买一个橘子?”

他说:“给我一个面包。”

林德顺给了他一个面包,接过他手中的钱以后,问了他一句:“孩子好吗?”

这时候他已经转过身去了,听到林德顺的话后,他一下子转回脸来,看着林德顺:“孩子?”

他把林德顺看了一会后,轻声说:“孩子死了。”

然后,他走到妻子面前,将面包给她:“你吃一口。”他的妻子低着头,像是看着自己的脚,披散下来的头发遮住了她的脸,她摇摇头说:“我不想吃。”

“你还是吃一口吧。”她的丈夫继续这样说。

“我不吃。”她还是摇头,她说:“你吃吧。”

他犹豫了一会后,笨拙地咬了一口面包,然后他向妻子伸过去了手,他的妻子顺从地将头靠到了他的肩上,他搂住了她的肩膀,两个人很慢很安静地向西走去。

林德顺看不到他们了,小店里的食品挡住了他的视线,他就继续看着对面医院的大门,他感到天空有些暗下来了,他抬了抬头,他知道快要下雨了。他不喜欢下雨,他就是在一个下雨的日子里倒霉的。一个很多年以前的晚上,在滴滴答答的雨声里,他上楼去关上窗户,走到楼梯中间时突然腿一软,接着就是永久地瘫痪了。现在,他坐在轮椅上。

(选自《抱着一件大衣》,有删改)

猜你喜欢

德顺余华橘子
一颗假糖的温暖
一颗假糖的温暖
橘皮猜想
缘分
摘橘子
沉下去,浮起来
读与写(节选)
扩展阅读
姬德顺与他的青铜浮雕壁画“黄河”和“乐”
姬德顺 陈舒舒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