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两宋时期经济发展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2018-04-11张文正雷信来

大理大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政权大理时期

张文正,雷信来

(1.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2.长江师范学院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重庆 408100)

一、两宋时期的政治背景

两宋时期是继五代十国以后又一次走向大统一的过渡时期。两宋时期在经济上高度繁荣,政治上则是与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即辽、宋、金、大理和西夏等政权并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原是兵家必争之地,其拥有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优越的地理环境,故成为不同时期各个政权纷争的焦点地区。赵宋政权占据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重要地理位置,代表着中原汉族政权。尤其是赵宋政权在经济文化上相较于周边民族拥有着绝对的优势,拥有当时发达的生产力和先进的文化软实力,成为周边民族政权的仰慕对象。也正是因为赵氏政权在这些方面的优势,为后来处理与各个政权之间的关系奠定了物质和文化根基。

(一)民族融合不断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民族的融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时期的民族融合为秦始皇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提供了必要条件;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时期,为其后隋唐王朝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必要基础;辽、宋、夏、金时期,我国的民族大融合得到了进一步推进,特别是两宋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为两宋向少数民族进行文化输出奠定了必要基础。在处理民族问题上,两宋政权表现出进步性和妥协性并存的特征。从积极方面看,在农业经济时代,割据政权的出现推动了民族之间的大融合,增强了民族间经济文化的相互交往和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加快了少数民族融入中原华夏族的步伐,也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从消极方面看,割据政权之间相互争夺疆域,扰乱了社会安全稳定的秩序,破坏了正常的农业生产生活,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了困苦和灾难。

两宋时期民族政权的鼎立,大大加快了民族大融合步伐,这也是时代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之源。一方面,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隋唐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繁盛时期,为后来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从两宋的政治生活领域看,由于宋朝的守内虚外策略,导致统治阶层更加重视经济发展和文化输出,这样就为各个政权之间的交往和互动提供了机遇,有利于加强各个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二)政治制度的特殊性

两宋王朝在我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它继承了汉唐的政治和军事制度,不仅要避免大臣的权力过大,而且还面临着北方政权的威胁。赵匡胤通过“黄袍加身”事实取代了北周,促使他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他总结了历代王朝政治得失经验,为了防止“黄袍加身”事件和藩镇割据的再次出现,实施了“举杯释兵权”。“两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极其特殊的时期,政治上,自宋太祖开始,历代统治者吸取唐末和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尾大不掉的教训,更加的重视推行以文制武,强干弱枝的政策。”〔1〕

正是由于历史和自身原因的共存,赵氏政权不得不把权力集中放在中央,以稳固内部统治。宏观上,两宋统治从政治和军事上不断加强其统治,使得两宋在政治和军事的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也就造成了边疆兵力空虚。微观上,还有军事制度上的矛盾性,造成了用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进一步削减了两宋在军事方面的战斗力。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很好地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有时甚至迫于外在压力还要屈服于其他政权,导致了两宋王朝财政上积贫和军事方面积弱的处境。综上所述,两宋时期在受制于内外压力的形势下,表现出了内部和外部的自相矛盾,不仅要稳固内部统治,有时还要兼顾外部局势的和平,甚至无力反抗外部的侵扰,这就是两宋时期政治制度的特殊性。

(三)重北轻南的民族政策

纵观中国历史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是孜孜以求政治的一统,割据往往不得人心,统一则是人心所向。割据只是短暂的,是为统一做准备,统一是割据发展的必然结果。自赵氏建立政权以来,就面临着北边辽的威胁,辽是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军事实力强大,后来女真族打败契丹族,建立金政权,军事实力更加强大。当时的历史概况是隋唐之后经历了五代十国时期相互争夺与混战的过程,因此统一成为时代的呼声。广大劳动人民渴望稳定,希望建立统一的国家政权。两宋王朝随之跃上中国政治舞台,统治着中原地区,担负起了统一国家的历史重任。

两宋王朝实施的民族政策主要是求和、羁縻、经济、和亲等,在与辽、金、大理处理民族关系时,突出表现了重北轻南的民族政策。一方面,“宋王朝奉行‘守内虚外’的国策,表现在民族关系上就是秉持‘重北轻南’。重北是指向北经略,收复后晋石敬瑭献给辽国的燕云十六州。”〔2〕北宋不仅是为了扩大统治疆域,实现正统的统治威严,达到大一统的目的,而且也是为了实现疆域防卫的目的。因为北宋时期建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属于华北平原,没有天然的防卫屏障。两宋政权与北方的民族政权始终处在相互的交往中,即使发生战争也保持着积极的交往。两宋时期还与辽和金积极开展贸易,在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互市和实施贡赐,这不仅可以增进双方经济发展,而且还能稳定双方的相互关系。在与辽、金和西夏少数民族政权的征战中,通过签订盟约来换取两宋社会的一时苟安。另一方面,两宋王朝对西南边疆地区的大理国比较淡漠。大理国一直是向宋示好,宋表现出的是冷漠和交往战略上的收缩。只是在宋徽宗时期,与大理国建立了隶属关系,封当时的大理国国王为金紫光禄大夫、云南节度使、上柱国等。后来就只是进行商业往来,宋政权出于满足自身军事马匹的需要简单地与大理国来往。

二、两宋时期经济繁荣发展的原因

在中国封建社会,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起步阶段,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隋唐时期南方经济发展得到了进一步增强;五代十国时期为南方积极发展提供了发展的机遇,是南方经济的大发展时期,到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开始超过北方;“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形象地反映了太湖流域的农业生产在全国所占的重要地位。两宋时期是我国封建经济继隋唐后的又一个经济繁荣时期。

黄河流域是中国农业文明的发源地,这流域也是政权之间发生战争的集中地区,由于受战争的影响,全国经济重心不断南移。从客观上看,南方地区是经济待开发的区域,秦汉以来经济和政治中心基本都集中在北方,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开发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从主观上看,北方的战争推动了黄河流域人民不断南迁,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本。

(一)农业经济的发展

首先,自然环境方面,南方的气候比北方更加温暖和湿润,在客观上就非常有利于推动南方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再加上南方人口的数量相对北方较少,这进一步推动了南方土地资源的大面积开发。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封建社会,农业生产具有相对稳定性,稳定的农业生产推动了农产品和手工业的交换,活跃了封建经济市场。其次,历史环境方面,从秦汉以来,各个统一王朝的经济、政治中心主要集中在今天的黄河流域。南方的经济开发较晚,并且生产力相对落后,这些条件为南方经济的开发奠定了历史条件。随着民族融合的不断加强,南方人口不断增加,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支持,也满足了农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这就为农业经济发展奠定了可靠的保障。最后,政治环境方面。两宋时期税制间接地刺激了经济繁荣发展。“宋朝形成租佃制,确立劝农制度,对开垦荒地提供财政支持,推广先进生产技术,组织兴修水利等政策措施,成功地推动农业经济较快发展,对维持和巩固宋王朝的统治起到重要作用。”〔3〕另外,两宋统治者为了巩固自身统治的需要,积极实施重文轻武的政策,注重农业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为农业经济的繁荣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有利于提高农业的产量,有利于激发农民发展农业的积极性。因此,自然环境优势、历史因素和政治环境的推动共同为农业经济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二)商品经济日趋繁荣

两宋时期经济发展是继隋唐以来又一个经济发展高峰,也是隋唐时期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主要表现为三方面:第一,商品种类的多样化。农业的积极发展为商品经济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不断地激发商品交换的活力,使得手工业等相关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相关产品大量拥入交换市场。“当时手工业附属于农业发展,由于社会分工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工商业开始慢慢独立发展起来,商品种类不断增多,纸质货币开始出现,大的都市逐步形成,这就给后来元、明、清统一国家的再建提供了物质条件。”〔4〕第二,市场发展不断完善化。两宋时期边疆的官方和民间交换市场广泛发展,为区域间的商品交换提供了场所,市场的交换规则和交换时间也达成了共识。特别是在交易数目巨大的情况下,为减轻交易负担,就伴随着产生“交子”。“这个地区生产的粮食、茶叶、海盐、瓷器、纸张、纺织品及金银器、玉器很快超越了中原地区,达到了极为繁华的程度。”〔5〕“舶商之船。自入海门,便是海洋,茫无畔岸,其势诚险。……风雨晦冥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6〕这些全面反映了当时两宋时期经济的繁荣状况。第三,政治因素。“还有受政治思想影响,统治者重文轻武,推动了科技文化的繁荣发展,两宋时期造船业、陶瓷等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进一步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宋太宗至道二年(公元996年)三司使陈怒将立茶法,召茶商数十人俾各条利害,怒阅之第为三等”,取“公私皆济”的中等加以裁损,“于是始为三法行之,货财流通。”〔1〕因此,两宋时期经济繁荣发展,特别是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为两宋时期政治关系和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三)政治中心的南迁

自北宋建立政权以来就面临着北方辽和西夏的威胁,并且在财政、军事上带有强干弱枝和积贫积弱的历史原因,当宋被迫将政治中心南迁时则客观上助推了经济的繁荣发展。在“靖康之变”之后,由于宋室南迁,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迅速传入,东南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很快跃居全国之冠。政治中心南迁带来了一系列经济发展的先进技术和大量劳动力,加快了南方经济的开发和生产技术的传播,大量的资本转移到南方,为经济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机遇。“在城市体现在‘行’的增加上,据统计,当时的长安有二百二十行,而临安则有四百一十四行。”〔7〕一方面,南方经济大发展,使得南方已经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另一方面,政治中心移至南方带去了生产力、人力、财力等,加速了南方经济大开发。

三、两宋时期经济发展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两宋时期经济繁荣发展对民族关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出了吸附作用、互动作用和国家认同作用,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统一的。吸附作用是互动作用的前提和基础,互动作用是稳定作用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共同作用于国家认同。这时期几个民族政权相互独立,进一步强化了统一的重要性。赵氏政权由于统治者治理的问题,坚持守内虚外的策略,导致边疆军事空虚,为周边少数民族政权提供了侵扰的空间,但是两宋时期的社会经济繁荣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空前发达,吸引了少数民族积极向宋学习,减缓了与两宋之间的矛盾。两宋通过经济上的帮助和交换,协调了周边民族关系,弱化了两宋王朝与周边民族政权的政治矛盾。

(一)对民族关系的吸附作用

两宋时期统治者鼓励手工业和商业发展。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扩大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农业产量越来越高,进一步扩大了供需之间的规模。一方面,产品数量不断增加,扩大了市场的交易规模。另一方面,地区之间与民族之间联系进一步加强,活跃了彼此之间的经济贸易,特别是边疆地区成立榷场和内地建立互市,商品交换空前活跃。两宋的瓷器、茶叶、粮食、丝织品、纸张和金银器与周边民族的马匹、珠宝、珍奇异物等产品相互交换,满足了少数民族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

两宋时期发达的文化和技术成为周边民族政权学习的重要内容。在文化上,功利主义和程朱理学在两宋时期得到广泛发展,而且被并立民族政权所使用,维护其统治领域内的社会稳定;两宋的官职设置和制度建设以及生活习俗也被学习和使用;儒家先进文化思想也被积极吸收用来维护其统治。在科技上,两宋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达到了更高水平。两宋的活字印刷术、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成为周边民族政权学习的主要内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通过引进两宋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了周边民族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综上所述,不论是物质交换还是精神需求,周边民族政权都深受两宋的积极影响。不管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相互之间谁也离不开谁。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先进的文化和技术,汉族在物质上给予少数民族优惠条件,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他们之间是兄弟民族,少数民族在物质和精神上依附汉族。两者是缺一不可的,他们共同建立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二)对民族关系的互动作用

两宋王朝与周边民族政权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双方经济文化交流带来的稳定环境和边疆争端带来的征战。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既有友好交往也有民族冲突,但是站在中华民族的角度分析,民族关系的友好交往是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往表现出相互离不开的关系,对民族关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斗争只是短暂的,是一时的,彼此关心的焦点是稳定发展,这才推动了历史的不断前进,而且进一步强化了民族之间的兄弟感情,有助于增强统一思想的认同感。

第一,两宋时期在处理辽和金的关系上,一方面,两宋使用武力进一步的开疆扩土,目的是为了统一中原。另一方面,两宋积极地建立盟约,以妥善地处理民族关系和维护政权稳定。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宋方乘胜求和,开“岁币”之加重了宋的财政负担。客观上,两宋通过运用灵活务实的策略,筑造了双方长期和平共处的民族关系。辽深受宋经济上的恩惠,相互示好,建立了稳定的民族关系。第二,北宋和西夏的“宋夏和议”,进一步说明了西夏对宋的认同,反映了民族关系一心向宋,还突出表现了宋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灵活巧妙,进一步强化周边民族对中央王朝的认同。两宋时期在辽和金的武力进攻上面,都形成了类似局面。在出现矛盾的时候,宋积极地给予经济帮助,目的是建立稳定的民族关系,事实证明了民族之间的相互认同和彼此友好联系。第三,宋积极向辽和金交纳岁币,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两宋的财政负担;两宋不仅要承担战争带来的财政压力,而且还要在经济上向辽和金交纳贡赋,结果是严重加剧两宋中央王朝的政治和经济负担。

在西南地区,大理国全心全意拥护两宋王朝,并且主动示好;两宋王朝对大理国则是无暇东顾。“两宋时期,安南对赵宋王朝而言已属化外之地,邕管和成都也非其核心统治区域,居处西南一隅的大理国不会产生进击中原地区,并在中原争王称霸的野心。”〔2〕西南地区段世家族建立的大理国,一直以来示好两宋,希望与两宋能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进一步互通交往,更好地吸收和学习两宋的科学文化知识,不仅是学习两宋先进的统治思想,而且还想获得两宋的认同。但是两宋的态度是基本不重视,很少与大理国沟通交流,在必要时以经济为手段,与大理国之间实施一些经济贸易。大理国对两宋非常尊重,还经常向宋示好。“大理国醉心佛教、以佛治心,从未发动过对两宋的战争。”〔8〕两宋时期还经常与吐蕃进行经济交往,吐蕃积极地向宋进贡,宋也积极回应,并在沿途修建寺庙接待进贡使者。总之,宋的目的是除了牵制西夏外,还为了换取军事上马匹的使用,体现了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

(三)进一步强化了国家认同感

自秦汉以来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中国历史发展奠定了大一统的基调。那么,对于历代开疆扩土的杰出人物来说,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他们最终奋斗目标,是评价他们在历史上是否做出杰出历史贡献的重要依据。隋唐时期是封建社会达到鼎盛的历史阶段,这时期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取得了伟大成就,周边的一些国家纷纷派使者或留学生来中国学习。从历史角度分析,每个大一统时期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功绩,其成为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广大劳动人民凝聚在一起创造的智慧和结晶。

两宋时期并立的政权有辽、金、西夏、大理几个政权。除了宋政权是代表汉族政权外,其他都是少数民族政权,分别地处古代中国的边疆地区,为祖国边疆开发做出了杰出贡献。通过他们与宋政权的互动作用,不仅增强了相互学习和了解,而且强化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两宋时期是由从五代十国的分裂走向元朝大一统的过渡时期。两宋在处理与周边民族政权的关系上显示出了包容性和帮扶性,进一步增强了周边少数民族对两宋王朝的国家认同。

总之,“从政治一统的视角看待两宋,可以说乏善可陈。”〔2〕但是两宋时期民族相互之间的频繁经济交往,促进了南方农业、手工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强化了少数民族对汉族经济和文化的认同,密切了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两宋时期多元化的民族政策,增进了兄弟民族之间的感情,赢得了民族之间的和平共处和相互包容,加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基础,夯实了各民族对统一国家的认同感。

四、结语

两宋时期经济的繁荣发展,对周边民族政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首先,主要表现在吸引了少数民族政权不断向两宋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特别是相互之间的经济交往,不管是两宋王朝对少数民族政权的包容和经济帮助,还是民族地区之间的经济交往,都大大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和睦。其次,双方之间的互动显著,虽然两宋时期和少数民族政权有暂时的征战,但是这都抵挡不了相互之间和好的友情以及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离不开。最后,也正是经济文化交往和相互之间的离不开,充分证明了少数民族对宋的政治认同、经济认同和文化认同。

〔1〕杨军,刘军.试析两宋经济立法的专门化对两宋社会及后世的影响〔J〕.西昌学院学报,2015(2):85-88.

〔2〕雷信来,葛荃.两宋王朝的民族观及其对大理国的策略〔J〕.广西社会科学,2017(5):104-107.

〔3〕岳毅平.宋朝农业经济政策探析〔J〕.安徽史学,2005(6):5-8.

〔4〕王瑞明.评“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J〕.理论战线,1959(7):42-45.

〔5〕赵国珍.两宋时期商业政策的转变及海外贸易成就〔J〕.商业时代,2014(18):144-145.

〔6〕吴自牧.梁梦录·卷十二·江海船舰〔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73.

〔7〕王世英.略论宋代经济发展的几个特点〔J〕.延边大学学报,1993(4):52-55.

〔8〕雷信来,葛荃.南诏大理国的汉传佛教及其政治功能探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7,35(1):83-87.

猜你喜欢

政权大理时期
做梦都要去大理
党的七大擘画建立新型国家政权的蓝图
大理好风吹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想念大理
清代时期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解读“风花雪月”唯大理之最
太行山第一个苏维埃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