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全新实验教学体系 培养创新型体育人才
2018-04-11潘红英杨忠伟陈小琼李焕春
潘红英, 杨忠伟, 梁 健, 陈小琼, 李焕春, 曾 芃
(华南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广州 510006)
0 引 言
实验教学是高校基础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1]。体育学科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有着其他教学环节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受学科特点、教学条件等因素影响,很多高校体育学科实验教学仍然是作为理论知识的验证而依附于理论教学,实验仪器设备、人员配备及实验课程内容的设置也是随着理论学科的发展而逐步增加和完善[2-3]。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制约了当前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需要[4]。因此,积极探索适合体育学科自身现状的实验教学新模式,发挥实验教学在体育人才培养、体育科学研究与竞技体育方面的重要作用,是体育学科实验教学改革当务之急。
我校体育科学学院是国内唯一连续3期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体育学科,是体育学国家级重点学科,拥有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了充分发挥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优势,秉承“追求卓越、自主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和体育学科的特点,学院构建了全新实验教学体系,全面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文着重从创新人才培养思路、实验教学体系、内容和教学形式、考评制度等方面进行介绍,以此与国内从事体育学科相关实验教学的同行们相互商榷,共同提高。
1 创新型人才培养措施
(1) 建立新的实验教学平台。学院开设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解剖学、体育保健学、运动生物力学6门基础实验课程,有28个教学、科研和专业实验室,承担体育专业本科生、博硕士研究生以及全校公选课的实验教学和科研任务。为优化管理、实现资源共享,学院将实验室资源优选整合,建成面向体育学科的多专业创新实验平台(见图1)。平台包括 6个供教学使用的基础实验室,6个运动训练实验室,5个体质健康实验室,7个科研实验室,以及4个功能实验室。平台的很多硬件设备均由中心统筹调配,实现资源共享。其中,体育学科基础平台是面向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基础型实验教学平台;运动训练竞赛、体质健康平台是面向全校的综设应用型实验教学平台;体育职业技能平台是面向体育专业学生的综设应用型实训教学平台;学生科研创新平台是科研创新型实验的平台。平台建立起实验教学与学科建设、科研项目的联系纽带,成为培养创新型体育人才的有效支撑和载体。
图1实验教学平台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流的师资才能培养一流的人才,师资队伍建设水平至关重要[5-6]。学院不仅积极创造条件吸纳、选拔和鼓励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实验教师、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加入到实验队伍中来,而且制订一系列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努力解决实验教师的职称、待遇等问题,留住实验人才,稳住实验队伍,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从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技术结构上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实验队伍。
(3) 努力创造条件,拓宽学生实践创新途径。广东省作为全国的经济和体育发展大省,在体育事业发展和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中具有多方面的需求。学院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多种方式和不同层次的社会服务活动,在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领域提供支持与服务。学院经过大胆尝试,将实验课程建设与广东省运动训练基地实践、课题科研实践及公司委托开发运动功能产品的工作实践有机结合,与运动队、体育科研院所和体育企业合作共建,让实验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到生产、科研和科技服务的第一线,在实践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些创新途径既为学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载体,也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学习机会,以提升其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
2 建立全新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既是知识传授的手段,也是将理论知识提升到指导实践的过程,更是基本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7-8]。学院紧密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以“立足人本、追求创新、重在应用,为地方经济社会和体育发展服务”的人才培养宗旨,构建了“三层次、三环节、三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见图2),将实验教学贯穿于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了课堂内实验、校内基地实训、校外基地实习有机融合。
图2“三层次、三环节、三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
“三层次”是指实验课程和实训教学的3个层次,即基础型实验(基础实验课程)、综合设计应用型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课程+应用技能实训)、创新科研型实验(科研实训、课题研究、学位论文)。 “三环节”是指基本技能、应用技能和创新技能3个环节,体现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递进性特点。“三环节”的能力培养是通过“三层次”实验教学内容实现。“三结合”是指实验教学与运动实践相结合、与专业需求相结合、与体育发展需求相结合,体现了实验教学与体育的实践性特点、专业人才需求和国家全民健身及奥运争光战略紧密结合。“三层次、三环节、三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将实验实践教学与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全方位接轨,拓展了实验教学的宽度和广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多渠道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3.1 合理制定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内容是保障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9]。学院紧跟学科专业发展步伐,制定实验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融合,遵循“认识、理解、消化、实践、提升”的循序渐进认知过程,创设开放、多样、自主的实验教学环境。通过对课程实验内容进行精选,根据实验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与理论课程教学的相关性,将实验教学内容整合为不同的实验类型。基础型实验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学生对实验学科的兴趣[10],内容选择上应能体现专业方向课程要求。综合设计应用型实验主要训练学生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技能,需要根据课堂理论教学的需求设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项特长和兴趣,选择和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法及实验内容。创新科研型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从事科研的能力,可以科研项目和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为依托,糅合与项目内容相关联的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和课程实验组织实验教学内容。
3.2 以学生为主体,设置实验项目
体育学科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其学生文化课基础差异也较大[9]。因此,在实验项目设置上,不同专业应区别对待,以适应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要。运动训练及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运动成绩较好,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但文化课基础差,很多机理搞不明白,在实验项目设置上尽量开设一些综合设计应用型实验,内容上侧重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运动损伤急救,运动性疲劳的诊断和恢复等方面,为其将来指导训练奠定基础。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文化课基础知识较好,将来发展方向主要是基层体育教育工作者,宜多开设基础型和综合设计应用型实验,以提高其解决体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体育和运动休闲专业学生的实验教学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宜多开综合设计应用型实验,内容上侧重全民体育,体质测试、体适能测试等方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的实验教学则要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索内部规律和发展前景,以更好的指导健身和进行科学研究,实验设置上既要包括基础的验证性实验,更要包括综合设计应用型和创新科研型实验,在学时上也要多于其他专业学生。
3.3 引入最新研究技术手段
体育学科的实验研究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12]。调研发现,体育学科实验内容最欠缺的是科学领域中的前沿成果在教学中的体现[13],因此将运动科学研究常用的先进实验技术与方法应用到本科实验教学中来,使学科实验教学接近科研实际,不仅能有效地传递最新学科研究进展,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例如,通过引入无创性的先进成熟医疗仪器,可减少了因创伤造成的机体印记,更能真实反映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机能变化,也因检测时间短、现象明显,节省了等待时间,提高了实验效率。通过引入三维测力台和高速摄影图像采集系统等科研仪器对各项运动技术动作进行准确实时分析,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通过采用多种媒体优化组合的方式,引入现代教学技术,可进行活体内分子识别的实时、动态分析,可在运动状态下研究生物大分子间相互作用定量、动态规律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他们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3.4 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实验教学不局限于实验室,也可以在田径场、篮球馆、游泳馆等运动现场进行。学生通过测试自己和其他受试者在专项训练中的各项指标,并进行相应的数据统计和分析,以评定运动训练课强度和负荷量大小,真正把专业课和实验课结合起来,体会理论知识指导训练实践的乐趣。
实验教学也可以通过网络实验平台进行[14]。开设的实验课程全部实行网上选课、预约、评价、答疑等全流程的信息化运行与管理。学生可通过网络平台自选综合设计应用型、科研创新型实验项目,可查询实验仪器的使用状态,借还情况,可在宿舍完成安静时血乳酸、尿蛋白,心率等一些常用身体机能指标测试,在网上交流和意见反馈。借助网络平台,既满足了教学要求,又解决了运动训练等专项学生经常参加比赛而缺课的问题,营造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良好文化氛围。
4 改革考核评价制度
考核制度的形式决定着学生进行实验的态度[15]。传统的实验考核主要以实验报告来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弊端很多[16]。改革后的实验考核则以学生动手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为重点,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基础型实验主要采取操作和作业形式的个人考评方式;综合设计应用型实验主要采取操作、作业、案例、口试形式的个人和小组相结合考评方式;创新实验型主要采取答辩和研究(调查)报告的个人和小组相结合考评方式,这3种类型实验都同时兼顾过程考评。改革后的考核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明显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5 取得的成效
构建和实施新的实验教学体系以来,改变了体育学科教学一直延续着的轻实验、重训练的观念和实验教学体系设置不利于体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局面。实施效果良好,学生实验兴趣浓厚,主动获取知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氛围也日渐浓厚,整体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近3年来,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成果丰硕。获批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创新训练和创业训练项目22项;获得各种奖励16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
实验教学队伍也取得很多教学成果。其中包括:建设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和1个国家级体育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各类教学奖项28项;申请5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3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主编实验教材9部。
6 结 语
我校体育学科经过构建和实施全新实验教学体系,拓展了实验教学的宽度和广度,逐渐探索出一套培养体育学科创新型人才的“三层次、三环节、三结合”的全新实验教学模式,将实验实践教学与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全方位接轨,实现了课堂内实验、校内基地实训、校外基地实习的有机融合。近年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今后,我们还需要将实验课程建设着眼于未来,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使课程始终保持可持续的高水平发展,努力为我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体育学科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张剑荣,刘超,孙尔康,等. 实验室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8):20-21.
[2]魏祝颖, 戴群, 张金娟. 高等体育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进一步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 2014(5):58-61.
[3]马铁.探究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措施[J].学周刊,2014(11):10-11.
[4]朱梦冰,刘晶如,杨燕,等.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7):186-189.
[5]丁政,吴福根,徐小明.高校实验教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4):228-234.
[6]伍淑凤, 翁锡全,林文弢.浅议体育专业运动生化实验员的素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5):252-271.
[7]周立敏,杨桂朋,高先池.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6,14(3):165-167.
[8]王革思,周天,高明生,等. 构建“三位一体”实验教学体系 培养本科生创新型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9):18-21.
[9]宋智,王睿杰,盛虎,等. 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电子信息实验教学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5,18(6):139-141.
[10]宋永臣,样明军,刘卫国,等. 本科生专业实验教学研究探讨[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2):161-165.
[11]李丽,赵文艳.体育院校实验教学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5,29(5):126-127.
[12]刘海平,郑兆云.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探究 [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3):91-93.
[13]伍淑凤,翁锡全,林文弢.浅谈体育院校运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7):236-239.
[14]蔡峰,薛安家,黄植.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10):171-174.
[15]王继焕.应用技术大学机械基础课程群实验教学系统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6, 33(8): 9-17.
[16]赵庚升,陶田,冯岑明,等.高校实验课成绩考核与评定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7):237-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