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石/聚丙烯酸钠调湿材料的制备与特性分析
2018-04-11郑兴荣冯丽娟刘伟伟
郑兴荣, 冯丽娟, 刘伟伟
(潍坊科技学院 山东半岛卤水资源高值化绿色化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山东 寿光 262700)
0 引 言
空气湿度是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和湿润程度的参数指标,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并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1-4]。空气的潮湿程度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在精密仪器、计量仪器以及化工等生产过程中,空气的潮湿程度影响仪器的使用状态和产品质量;空气的湿度也影响着日常物品与物质等的保存。使用调湿材料可以对空气湿度进行有效的调控。调湿材料利用自身的多孔结构和其吸放湿特性,感应周围空气的湿度,对周围环境的湿度进行自动调控[5-7]。对调湿材料进行研究可以有效节约能源,并且提升室内环境品质,同时使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因而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应用前景[8-12]。因此,人们对不同类型的吸湿材料,如无机矿物/有机高分子复合材料和调湿无机/有机高分子复合材料等[13-16]进行了研究,制备了吸湿性材料,并释放了复合材料的良好性能。 本文结合沸石的良好性能、聚丙烯酸系列有机聚合物高吸湿性,采用反乳液聚合法,制备沸石/聚丙烯酸钠系列调湿材料,研究了各种相关因素对复合材料的吸湿性和放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制备材料具有较高的调湿性。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试剂
沸石,过200目;氢氧化钠,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无水乙醇,丙烯酸,Span-80,过硫酸钾,环己烷,均为分析纯。
1.2 沸石/聚丙烯酸钠复合材料的制备
利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沸石/聚丙烯酸钠复合材料。实验中,环己烷为分散溶液,为分散剂,过硫酸钾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做交联剂。具体制备方法如下:首先,将沸石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的无水乙醇溶液中70 °C回流,对沸石进行有机化改性;其次,在冰水浴条件下,将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丙烯酸中;然后,将有机改性的沸石加入到上述溶液中,并加入一定量的过硫酸钾,搅拌混合均匀超声30 min乳化溶液;用氮气除去环己烷和混合溶液中的氧气,并于40 °C下溶解;最后,将超声乳化的单体溶液倒入环己烷溶液中,70 °C反应4 h,将样品真空干燥,研磨、过筛制备得到沸石/聚丙烯酸钠复合调湿材料。
1.2.1吸湿性能测试
将干燥的样品放置于相对湿度为85%的密闭空间,每间隔1 h用天平测试样品质量变化情况,直到样品质量不再发生变化为止,通过下式计算样品的吸湿率,绘制吸湿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1.2.2放湿性能测试
将吸湿饱和后的样品,放入湿度为25%的密闭空间,每1 h分析天平测试样品的质量,直到样品质量不再发生变化,利用下式进行计算放湿率:
2 结果与讨论
2.1 复合材料的形貌分析
上述材料是采用中和度为80%,交联剂用量为0.06%,引发剂用量为2.5%,分散剂用量为10%,制备沸石含量为15%的沸石/聚丙烯酸钠复合材料。利用SEM和TEM对复合材料的形貌进行表征,如图1所示。从图1(a)的SEM图片中可以看出,材料由大小为3~5 μm的颗粒堆积而成,具有均一的颗粒分布。从图1(b)的TEM图片中可以看出,颗粒为中孔结构,内部和外部均有500 nm左右厚度的包覆层,说明聚丙烯酸钠和沸石结构实现了完好的包覆和复合,聚丙烯酸钠填充到沸石的孔道结构中。
(a) SEM图片
(b) TEM图片
2.2 复合材料的红外分析
为了说明复合材料的结构均一性和表征复合材料的表面化学性质,利用傅里叶显微红外对材料进行红外表征,如图2所示。对比沸石、聚丙烯酸钠和沸石/聚丙烯酸钠复合材料的红外谱图,可以看出沸石/聚丙烯酸钠复合材料的红外光谱中,在1 055 cm-1、790 cm-1处出现了Si—O键的伸缩振动峰,在3 620 cm-1处出现了—OH的羟基伸缩振动峰且峰值变小,同时,还分别在1 575 cm-1和1 350 cm-1处出现了聚丙烯酸中C=O的伸缩振动峰和弯曲振动峰。由此可以看出,在聚合过程中,沸石表面的羟基与丙烯酸的单体通过氢键作用发生接枝共聚,制备出结构均一的沸石/聚丙烯酸钠复合材料[10]。
图2 材料的红外光谱
2.3 调湿性能分析
2.3.1中和度对调湿性能的影响
丙烯酸被氢氧化钠的中和程度称为反应的中和度,利用氢氧化钠对丙烯酸进行一定程度的中和,可以有效调控丙烯酸的聚合反应速率,防止发生暴聚,并且可以适当减少自交联度。使用部分羧基基团转变为亲水性更强的—COONa,到达调控复合材料吸湿性能的目的。因而,我们首先研究了不同中和度下材料的调湿性能,复合材料的调湿性能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中和度下样品的调湿性能表
从表1可见,中和度90%的情况下,复合材料的吸湿率最高为89.5%,同时它还拥有最大的湿率74.5%,滞后吸湿率仅为14.6%;在中和度100%的条件下,最大吸湿率为90.5%,最大放湿率为77.5%,与90%中和度相比,结果无明显差异。表明丙烯酸完全由氢氧化钠中和,有效抑制丙烯酸自交联聚合工艺,改善吸湿材料的能力。
2.3.2沸石含量对调湿性能的影响
单独的沸石材料吸湿率低,复合材料主要由树脂、沸石掺杂,使复合材料有更多的松散结构,提高复合材料的阻尼性能的同时,降低材料的吸放湿。当沸石含量过高时,会发生沸石颗粒的聚集,导致复合材料的结构均匀性降低,不利于改善材料的湿化性能。表2为不同沸石质量百分含量时,复合材料的调湿性能对比。从表中可见,当沸石质量百分含量由8%增加到22%过程中,材料的最大吸湿率由66.1%增加到82.2%,同时,复合材料的放湿率也由59.2%升高到73.2%。当沸石含量增加到25%时,复合材料的最大吸湿率和放湿率均比22%沸石含量的复合材料有所下降。复合材料的水分滞后率也达到了13.8%的最小值。
表2 调湿性能表
沸石-聚丙烯酸钠复合材料高吸湿性能,结构分析,显示是由于聚丙烯酸钠单体进入层间和沸石的通道,聚合物的膨胀,沸石的孔径大,吸水树脂的形成嵌入的结构沸石颗粒,由于沸石包含特定气体的孔隙结构,使复合材料的孔隙结构骨质疏松,改善材料的吸湿能力。
2.3.3交联剂对复合材料调湿性能的影响
采用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作为反映体系的交联剂,通过交联剂的使用量,调节体系在聚合过程中的交联度,实现调节制备的复合材料的微观孔结构。当交联剂用量有0.03%升高到0.15%的过程中,由表3可见,样品的最大吸湿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同时样品的最大放湿率也存在同样的规律。分析认为:交联剂用量增加,可以使样品的交联程度增大,在高的交联程度下,样品的孔结构会因为样品骨架的高度交联而发生坍塌,使样品孔隙率减少,从而使得复合材料的骨架更致密,因而其吸湿量就会下降。复合材料的孔的开放程度越好,水分在材料的孔隙中的吸附和脱附也就越容易,其吸放湿能力也越好,吸放湿速率也越快,吸放湿滞后率也越低。
表3 交联剂用量的影响
3 结 语
通过上述制备研究得出:利用聚丙烯酸钠与沸石的聚合和交联作用,制备出颗粒大小为3~5 μm左右相互交联的沸石/聚丙烯酸钠复合调湿材料,通过SEM、TEM和FTIR进一步证明了沸石与聚丙烯酸钠实现了均匀复合。
研究了反应体系的中和度、交联剂用量和复合物中的沸石含量,对沸石/聚丙烯酸钠复合调湿材料的调湿性能的影响。当中和度为90.5%、交联剂用量为0.05%、沸石含量为16%时,复合调湿材料具有最大的吸湿率和放湿率,并且吸放湿滞后率也最低。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常亚彬,孙威,熊翔,等.Al-Si-C改性C/C复合材料的微结构特征与烧蚀行为[J].新型炭材料,2016,31(6):628-638.
[2]周伟,肖鹏,罗衡,等.夹层结构Cf-Si3N4复合材料微波介电响应机理研究[J].无机材料学报,2017,32(1):86-90.
[3]赵爽,杨自春,周新贵,等.不同界面SiC/SiC复合材料的断裂行为研究[J].无机材料学报,2016,31(1):58-62.
[4]齐乐华,舒扬,李贺军,等.电泳沉积CNTs掺杂C/C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与弯曲性能[J].无机材料学报,2016,10(2):201-206.
[5]张青,成来飞,王芙愿,等.氧化对2DC/SiC复合材料阻尼行为的影响[J].新型炭材料,2014,29(6):522-528.
[6]何飞,李亚,骆金,等.具有气凝胶结构特征的C/SiO2和C/SiC复合材料研究进展[J].无机材料学报,2017,32(5):449-458.
[7]付前刚,张佳平,李贺军,等.抗烧蚀C/C复合材料研究进展[J].新型炭材料,2015,30(2):97-105.
[8]周建国,朱小磊,张利,等.中孔炭微球/酚醛树脂复合材料的力学及介电性能[J].新型炭材料,2016,31(3):301-306.
[9]朱君,赵玲玲,严蕾,等.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及其生物传感研究进展[J].激光杂志,2015,36(4):1-5.
[10]任曙光.无机矿物/聚丙烯酸(钠)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调湿性能[D].天津:天津大学,2011.
[11]卢雪峰,肖鹏.纳米炭纤维改性对C/C复合材料摩擦磨损的影响[J].新型炭材料,2016,31(1):55-61.
[12]李伟,李贺军,魏建锋,等.石墨化处理对不同高织构含量C/C复合材料微结构的影响[J].新型炭材料,2014,29(5):369-373.
[13]张翠萍,高向伟,茹红强,等.成形压力对SiC/TiB2复合材料组织与性能的影响[J].无机材料学报,2017,32(5):502-508.
[14]邢砾云,崔洪亮,施长城,等.PMI泡沫复合材料的太赫兹谱特性实验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5,35(12):3319-3324.
[15]邱海鹏,陈明伟,李秀倩,等.CVI-PIP工艺制备炭纤维增强炭/陶复合材料及其性能[J].新型炭材料,2014,29(6):467-472.
[16]童征,裴晓含,沈泽俊,等.橡胶基增强型热致形状记忆复合材料体系[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6,43(6):1005-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