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医院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的疾病构成及变化趋势*
2018-04-11刘益亮朱进才郭华贵谢雪珍谌红献
刘益亮,朱进才,郭华贵,谢雪珍,谌红献
(1.广东佛山市第三人民医院,佛山市528041;2.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长沙市410011)
全球毒品滥用流行率总体稳定[1],但毒品滥用结构发生根本变化[2]。目前社会上流行滥用的精神活性物质主要有海洛因(heroin)、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MA, 俗称“冰毒”)、K粉(主要成分为氯胺酮,ketamine)及3,4-亚甲基二氧甲基苯丙胺(3,4-methylenedioxymethamphetamine, MDMA,俗称“摇头丸”,ecstasy)等。为了探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的疾病构成及其变化趋势,本研究对佛山市第三人民医院(下称“我院”)2012年-2016年连续5年出院诊断符合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出院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为该病种今后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回顾性病案分析的方法,在广东省医疗机构病案统计管理系统调取我院2012年至2016年出院精神障碍患者的信息,以出院首页的出院第一诊断为依据。入组标准:①出院第一诊断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3]的诊断标准,包括使用海洛因、冰毒、K粉及摇头丸后出现依赖综合征、戒断综合征或精神病性障碍者。②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均不限。排除标准:①出院第一诊断不是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患者。②单纯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共收集了571例次患者的病历资料。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提取所有符合入组标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出院诊断、住院次数等)。自制详细登记表,内容包括各年度精神障碍住院总例数、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住院例数及构成比等,分析其变化趋势。所有数据均为第一手资料,资料完整、数据准确、真实可靠。
1.2.2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多个构成比和率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
2 结果
2.1 人口学特征
571例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中,性别:男性516例(90.37%),女性55例(9.63%)。年龄:16~67岁,平均年龄(33.58±8.33)岁。婚姻状况:已婚者所占比例不足一半,且比例在逐年下降;已婚之外的婚姻状态所占比例逐年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86,P<0.05)。见表1。
表1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人口学特征
2.2 住院总构成
5年间共收治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571例次,占该时期我院收治精神障碍患者的1.92%(571/29768);各年度收治患者住院例次及构成比均逐年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067,P<0.05)。见表2。
2.3 疾病诊断构成
571例住院患者中,海洛因所致精神障碍146例(25.57%),冰毒所致精神障碍219例(38.35%),K粉所致精神障碍148例(25.92%),摇头丸所致精神障碍58例(10.16%);冰毒所致精神障碍的占比最高,K粉所致精神障碍及海洛因所致精神障碍的占比大致相仿。其中,海洛因所致精神障碍及摇头丸所致精神障碍的例次及占比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冰毒所致精神障碍及K粉所致精神障碍的占比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海洛因=1.257,χ2摇头丸=2.145,χ2冰毒=1.150,χ2K粉=0.927,均P>0.05)。详见表3。
表2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住院总构成比及年度构成趋势
表3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住院诊断构成及年度构成趋势
2.4 性别构成差异
近5年来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住院患者中,男性使用的顺次为冰毒>海洛因>K粉>摇头丸,其中使用冰毒及K粉的占比逐年递增,而使用海洛因及摇头丸的占比逐年下降。女性使用的顺次为冰毒>K粉>摇头丸>海洛因。2014年后精神活性物质的女性滥用者明显增多,其中使用冰毒、K粉、摇头丸的占比均以2014年最高。近5年来物质滥用的住院患者性别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57,P<0.05)。见表4。
3 讨论
表4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性别构成及年度构成趋势
本研究显示,571例次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中,男女比例约为9:1,以男性为主,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4-5]。原因可能在于男性更富有冒险精神和追求刺激,更高的经济收入及更多的社会活动[6],受其他家庭成员的约束更少,也更容易接触到毒品[7]。从5年来住院患者中发现,不同性别滥用毒品的喜好似乎有所不同,男性的顺次为冰毒>海洛因>K粉>摇头丸,而女性的顺次为冰毒>K粉>摇头丸>海洛因;2014年后精神活性物质的女性滥用者明显增多,性别构成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57,P<0.05)。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来,而冰毒、K粉等新型毒品作为娱乐场所的新宠,打着娱乐性及赶时髦的幌子,更容易被女性所接受,滥用者无视其成瘾性及危害性等,毒贩子甚至利用女性爱美的心理,编造吸毒可以减肥之类的谎言,引诱女性吸食[8]。滥用者均以青壮年为主[9],住院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3.58±8.33)岁,各年度大致相仿。婚姻状况中发现,已婚者所占比例不足一半,且比例在逐年下降;已婚之外的婚姻状态所占比例逐年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86,P<0.05)。这可能与越来越多的未婚低龄者参与进来有关。青壮年、男性、已婚之外的婚姻状态更容易滥用精神活性物质,这与我国最近3次大规模的流行调查结果一致[6,10-11];近些年来,女性滥用者有增多的趋势,相对传统毒品,女性更倾向于使用新型毒品,应加强对女性的禁毒宣传教育工作[12]。
5年间我院收治的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例次占该时期收治精神障碍患者的1.92%(571/29768)。各年度收治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逐年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067,P<0.05);2016年的构成比约为2012年的一半(1.32%,2.62%)。实际上近几年来,全国吸毒人员总量都在缓慢增长[2]。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近些年来我院取消了自愿戒毒中心,越来越多的毒品滥用者选择门诊治疗或者到戒毒所、戒毒机构等进行治疗;另一方面,从药物滥用监测情况看,住院患者只占毒品滥用者的一小部分[12]。
疾病诊断构成中,冰毒所致精神障碍最多(219例,38.35%),K粉所致精神障碍及海洛因所致精神障碍大致相仿(148例,25.92%;146例,25.57%),摇头丸所致精神障碍最少(58例,10.16%)。其中,海洛因所致精神障碍例次及占比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冰毒所致精神障碍及K粉所致精神障碍的占比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这与2014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公布的2012-2016年全国毒品滥用结构变化的趋势[13]基本一致,海洛因等传统毒品滥用率逐年下降,但冰毒等新型毒品的滥用问题却日趋严重[14]。其原因可能是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的推广,服务措施的不断完善,大部分海洛因依赖者得到较好的干预,降低了复吸率;海洛因等传统毒品滥用历史久远,其祸害已经“臭名昭著”,人们对其深感厌恶,部分海洛因依赖者转而吸食冰毒等新型毒品[15];无论是新发生的滥用者还是复吸者,更喜欢选择新型毒品[12,16]。摇头丸所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逐年减少,可能与摇头丸流行强度减缓有关。
总而言之,在精神专科医院中,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构成主要以青壮年、男性、已婚之外的婚姻状态为主,女性滥用者有增多的趋势,且更倾向于滥用新型毒品;毒品滥用结构中,冰毒、K粉等新型毒品已逐渐取代海洛因等传统毒品。滥用新型毒品的危害性、成瘾性更容易被滥用者所忽略,实际上新型毒品对滥用者的身心危害更全面,并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17]。新型毒品的滥用行为更隐蔽[8,18],相关部门包括医务工作者应予以重视,加强一级预防,开展禁毒宣教,特别是新型毒品方面的宣教工作,可以开展面向女性的禁毒专场宣教;进一步强化全社会的禁毒意识,努力遏制新型毒品的滥用势头,降低毒品对公共卫生和社会的危害[8]。此外,本次研究对象主要是单个精神专科医院住院患者,样本量也较小,结论有一定的局限性;后续研究可以考虑扩大研究对象,如戒毒所、戒毒机构等登记在册的滥用人员,进行更大范围及更大样本的调查。
【参考文献】
[1]United Nations Office on Drugs and Crime.World Drug Report 2014[R].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Sales No.E.14.XI.7),2015.
[2]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2016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EB/OL].2017-3-27.http://www.nncc626.com/2017-03/27/c_129519255.htm
[3]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S].2001.62-64.
[4]高淑贞,欧阳筠淋,柯东龙. 新型毒品所致精神障碍临床特征的比较[J].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3,19(06):319-321.
[5]陈亦生. 70例吸食新型毒品致精神和行为障碍临床分析[J].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1,17(04):205-207.
[6]范长河,郝伟,杨德森. 我国部分地区非法成瘾物质使用第三次流行病学调查 第三部分:非法成瘾物质使用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4,13(2):133-138.
[7]赵伟杰,郭振勇. 毒品依赖者的成瘾行为与心理、社会因素的相关性[J].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8,14(05):267-270.
[8]王艳芬,刘志民. 我国“新型毒品”的滥用特征及其危害[J].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7,(02):63-66.
[9]刘志民,郝伟. 甘肃、贵州、辽宁、浙江、湖南五省药物滥用流行病学调查报告[J].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5,24(01):50-59.
[10]肖水源,郝伟,杨德森. 全国五个高发地区非法成瘾物质使用的流行学调查(第三部分):非法成瘾物质使用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1(1):51-54.
[11]郝伟,肖水源,王小平等. 我国部分高发区非法成瘾物质使用第二次流行病学调查 第三部分:非法使用者社会人口特征[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4):227-229.
[1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总局.国家药物滥用监测年度报告(2016年)[EB/OL].2017-8-11.http://www.sda.gov.cn/WS01/CL0844/175994.html
[13]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2014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EB/OL].2015-6-24.http://www.nncc626.com/2015-06/24/c_127945747.htm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2015年中国禁毒报告[R].2015.
[15]鲍彦平,王同瑜,王子云,等. 我国五地区合成毒品滥用者中海洛因多药滥用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5,24(06):450-460.
[16]陈骋,陈剑珩,沈洁,等. 传统毒品向新型毒品滥用转变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7,23(03):143-145.
[17]刘志民. 中国内地合成毒品滥用现状、特征和危害[J].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2,18(01):1-3.
[18]凌剑波,杨江华,袁浩泉,等. 江川县新型毒品使用人群吸毒行为的调查分析[J].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7,23(05):272-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