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河南农业三重“蝶 变记”
2018-04-11
虽已深冬,眼前的麦田却是一片生机,冬小麦齐刷刷地冒起头,迎着寒风装扮着中原大地,昭示着来年的丰收。改革开放40年间,河南从“中原粮仓”“产粮大省”迈向“农业强省”,努力守住并打好这张“农业王牌”。河南农业在“种什么”“卖什么”“干什么”上下功夫,转变生产方式、延伸产业链条、强化科技创新,让“多的好起来”“大的强起来”“土的‘洋’起来”,在改革发展中迎来三重“蝶变”,实现了从“填饱肚子”到“过好日子”的蜕变。
应县供电公司多举措优化营商环境
今年以来,为持续优化供电营商环境,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供电公司推出 “四三二一”措施。实施“四压减”:压减办电环节、接电时间、办电资料、办电成本。实行“三办服务”:推行“网上办”“马上办”“一次办”,实行“一证受理”、一次性告知,实现“一站式”办电。落实“二延伸”:延伸投资界面,建立客户星级评价机制,推行“定人、定期、定制”服务。强化“一保障”,推广不停电作业,最大程度减轻了故障停电对客户的影响,提升了用户满意度。
(马志强 段元业)
美丽仙女湖镇:梦牵南天湖 相连仙女山
南天湖景区位于重庆市丰都县长江之南,距丰都县城45公里,毗邻旅游胜地仙女山,处在100平方公里的莽莽群山和苍苍林海之间。海拔高度1500~2100米,年平均气温9.2℃,自然景观独特,四季景色异彩纷呈。这里环境优美,植被丰富,多为原始森林和竹海。南天湖是大仙女山的北大门,“名山—雪玉洞—南天湖—仙女山”精品游线上的主要节点,以及承接仙女山、渝东南旅游的重要接口。依托三抚林场等重要旅游资源,仙女湖镇如今已成为丰都及周边区县消夏避暑和滑雪赏雪的胜地。未来将建设成为“赏高山生态风光,过农家群落生活,玩民间风情文化,揽人间天上胜景”的以休闲度假娱乐养生为主的“森林康养小镇”。
每到夏天,前来这里避暑的人总是络绎不绝。据统计,夏季常驻于此避暑的游客长期保持在万人以上,节假日人口峰值更是高达3万人左右。“狮子口”位于三抚林场的核心区域。三抚林场是南天湖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南天湖镇最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这里森林广袤,地貌奇特,空气清新,负氧离子是主城区的100倍,是享誉渝东的天然氧吧。到三抚林场“吸氧”,已成为游客必去的体验项目。林区内物种丰富、资源独具,有15万亩森林为市级自然保护区,分布有紫杉、珙桐等1300余种野生植物和锦鸡、野獐等120余种野生动物。在这里,春天万物复苏,山花烂漫;夏天骄阳和煦,万物争秀;秋天色彩绚丽,五彩斑澜;冬天白雪皑皑,玉树琼花。既是避暑天堂,也是赏雪圣地。
牛牵峡是南天湖景区另一大旅游亮点。长达4.5公里的峡谷两岸悬崖陡峭,茂林修竹,河水清澈见底,风景如画。特别是在夏季,惊险刺激的牛牵峡漂流更是令人向往。漂流河段总落差200以上米,有险滩200个。漂流者在与浪花的共舞中,可充分体味山水之乐趣、自然之真谛。
目前,仙女湖镇正全力深化苏格兰小镇风情风貌建设,规范宾馆、农家乐等餐饮住宿格调,对整个项目提档升级,优化旅游环境,全面营造独具的特色小镇休闲气质。
(敖 军)
让多的好起来从“产量农业”到“高效农业”
今年麦收的时候,河南永城市的种粮大户侯建理心里直打鼓,因为天气不好,1000多亩麦子从种到收连遭5次灾,一亩地减产100千克,可没想到卖完粮才发现是虚惊一场。由于种植的是优质强筋麦,虽然减产了但质量好,面粉厂订单收购,每克价格比普通小麦高了两毛钱,减产没减收。
粮食高产曾是河南农业的一块金字招牌,河南常年种小麦8000万亩以上,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历史上河南夏粮生产曾保持“十三连增”。但随着农产品供给结构矛盾的出现,河南也开始遇到“卖粮难”“买粮难”的尴尬,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成为河南农业发展的重头戏。
在确保粮食生产能力持续保持在600亿千克以上的前提下,河南把优质高效供给作为转型的重要一步,鼓励发展优质小麦,将全省划分为豫北强筋、豫中东强筋、豫南弱筋等3个优质小麦生产区。2017年,河南建成千亩以上单品种规模连片种植区1769个,优质麦总种植面积达到840万亩,优质小麦带动农民直接增收2.5亿元。
让大的强起来从“原料农业”到“品牌农业”
河南一直被称作农业大省,却不是农业强省,一字之差反映出河南在农业产业发展上的短板。长期处于种地卖粮的“原料农业”阶段,让河南在农业生产上付出多、贡献大,却始终处于农业产业链条的底端。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构建产业链、组合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传统农业插上产业化的翅膀,一批农业企业迅速成长,一批农产品品牌勃然而出。河南“土特产”成了市场“名牌”,实现了从卖粮食、卖原料,到卖食品、卖品牌的转变。
在新郑市,一颗颗小红枣做成了大产业,好想你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农企,从卖原枣起步一步步做大,产业链不断延伸,2011年成功上市,目前公司市值超百亿元。“现在我们探索红枣的主食化、提取红枣酵素作养生饮料,红枣产业已经升级到了4.0,毛利率比初期提高了20个百分点。”好想你公司副总经理石聚领说。
利用当地小麦的品牌资源,延津县引进了克明面业、中德合资云鹤食品等多家食品和白酒饮品企业,形成了以小麦为头雁、以“专用粉—面条—速冻食品—烘焙食品”和“白酒—包装—电商—物流”产业链为两翼的“雁阵”发展布局。目前,河南依托独具优势的农业资源打造出了万亿级的食品产业,一大批“河南牌”农产品走进国人厨房,摆上世界餐桌。
让土的“洋”起来从“天工农业”到“智能农业”
提到农民、想到农业,不少人会习惯性地想到“面朝黄土背朝天”“干活累兮兮,日子苦哈哈”,然而在河南,改革开放的40年间,农业的“干法”已经悄然发生改变。
在河南浚县,种粮大户张玉峰家里装着一块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的是他承包的2000多亩地里的温湿度、土壤墒情、病虫害信息等,过去种地靠经验的“老把式”如今也玩起了大数据。鹤壁市气象局气象台台长任丽伟说,在鹤壁农民种田用上了卫星,通过一套叫星陆双基的系统,可以实时获取7类农业参数,及时提供病虫害防治、小麦最佳收获期等重要数据,每亩增产25千克。
“智能农业”不仅让农业“洋气”起来,更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改写了传统的农业生产。如今在河南大部分地区,已经看不到“一个老农一头牛,一把镰刀扛肩头”的画面,一批新农人从城市回到乡村利用现代科技干农活。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种植和田间管理,5个人能种一万亩小麦;一台3米多高的收割机作业,一天的作业量就相当于过去200个农民,农业生产迈进了智慧时代。
走过改革开放40年,河南的农业农村实现了历史性巨变。如今,乡村振兴又揭开了“三农”发展的新篇章,河南农业还将在改革发展中继续前进。
(据新华社)
1978年,中国做出了决定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40年里,中央下发了统领“三农”工作的20个中央一号文件,开启改革先机,推动伟大的乡村变革。
安徽小岗村:“改革第一村”拉开中国农村改革序幕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曾是以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闻名的“三靠村”,每年冬春,几乎家家携儿带女外出乞讨。1978年一个冬夜,18个村民谋划了一件惊天大事——分田单干。1978年12月18的词语——“敢为人先”。1980年4月,向阳人率先摘下了“人民公社”牌子,挂上了“乡人民政府”牌子,成为享誉全国的“天下第一乡”。向阳公社变成向阳乡人民政府。
到1985年,人民公社制度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如果说“大包干”在农村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之间撬开了裂隙,向阳人摘下“人民公社”牌子,则是用新的政治体制为新的农业生产力保驾护航。
河北灵寿县:“皇粮国税”成历史 普通农民铸鼎铭刻
从1982年到1986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正式确立为中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这一制度改变了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起点。
2004年到2018年,中央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三农”问题在中国的重中之重的地位。在这期间,免除农业税、粮食直补、9年义务教育免费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等等一系列惠农政策陆续密集出台,农民生活发生了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