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密中山陵的三则故事

2018-04-11卢立菊陈宁骏编著

书摘 2018年12期
关键词:中山陵国葬特斯

☉卢立菊 陈宁骏 编著

宋庆龄亲自选择墓址

孙中山虽然自己选择紫金山作为其墓葬地,但紫金山很大,有31平方千米,哪里才是他的长眠之地呢?他的具体墓址,还需用心选择。孙中山逝世时,北京政府处于段祺瑞统治下,因为孙中山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在全国人民心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所以段褀瑞也不得不下令为孙中山举行国葬。“所有饰终典礼,着内务部详加拟议,务极优隆,用符国家崇德报功之至意。”国葬是民国时期借鉴西方殡葬仪式而出现的带有国家褒奖意义的安葬典礼。1916年12月18日,北京政府颁布了我国第一部《国葬法》,其中规定:“国葬墓地由国家于首都择定相当地址建筑公墓,或于各地方择定相当地址修筑专墓,或由死者遗族自行择定茔地安葬。”1917年4月,北京政府曾分别为民国开国元勋黄兴和反袁护国功臣蔡锷举行了国葬。1925年3月14日,非常国会开会通过孙中山的国葬案,北京段祺瑞临时政府通电全国:“照国葬条例第一条第一项,先生有大勋劳于国家,应举行国葬。”这只是官样文章,实际上,孙中山去世后所有的治丧、公祭、暂厝、安葬事宜,全部由中国国民党担任,段祺瑞政府既没有委派专人负责,也没有提供经费支持。

1925年4月2日,孙中山灵柩自北京中央公园移往西山碧云寺途中

3月19日,孙中山先生的灵柩移入中央公园,从3月23日至4月1日举行公祭,成千上万的中外各界人士及北京民众,纷纷前来吊唁,瞻仰孙中山先生的遗容,仅花圈就收到七千多只,挽联五万九千多幅。中央公园内外摆满了花圈,挂满了挽联,治丧活动结束后改名为“中山公园”。孙中山停灵的社稷大殿由各机关捐款一万一千余银元改建为“中山纪念堂”。

4月2日,孙中山的灵柩移往西山碧云寺暂厝。在北京参加治丧的国民党要人李烈钧、邹鲁、杨庶堪等人及孙中山葬事筹备委员会委员林焕廷、叶楚伧先后离京南下,到南京紫金山勘察墓址。宋庆龄和孙科决定亲自到南京为孙中山选墓地,但因为还要在西山处理一些事情,直到4月9日才离开北京,留李石曾在西山负责照料孙中山的灵柩。4月10日晚11时,宋庆龄和孙科抵达南京,第二天上午他们就去紫金山初勘墓地。当天下午2时半,他们就乘专车去上海,参加12日举行的全市各界追悼孙中山的大会。

1925年4月21日,宋庆龄登上紫金山,为孙中山先生选择墓址

4月20日下年4时,宋庆龄、孙科以及廖仲恺夫人何香凝、葬事筹备处主任干事杨杏佛及邵元冲、林焕廷、马超俊等一行14人抵南京,第二天下午就再登紫金山,为孙中山先生详细勘察墓址。他们沿着小路登上了主峰东侧的小茅山,途中有两个小坡,都高于明孝陵,而且有森林,比较安全,但还嫌低了一些。这天他们议了一下,没有作决定。

第二天,宋庆龄不辞辛苦,在大家的陪同下,第三次登上紫金山。这次她从山后起程。她从后山登上山顶,看见山前紫霞洞上面有一块平台,似乎可以选作墓址,但实地勘察发现,这块平台面积较小,而且平台下面很陡峭,也不能作墓地。接着,他们又来到小茅山万福寺。万福寺也在一处平台上,这里给他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孙科就在万福寺旁建造了一座供孙中山家属守灵用的“永慕庐”。

这天,他们确定了墓地的大致位置,应在山南中段平阳处,即中茅山的南坡。当天晚上,宋庆龄一行就乘夜车返回上海。以后,杨杏佛又再赴南京拍摄了中茅山南坡的照片,并请江苏陆军测量局协助测量了墓地。1926年1月8日,杨杏佛、林焕廷和建筑师吕彦直等在墓地现场最后确定了墓室和祭堂的位置。

英年早逝的中山陵设计师吕彦直

中山陵的设计方案最终中标者是吕彦直,这位时年32岁的年轻人当时名不见经传。

吕彦直于1894年出生在天津,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后,被公费派到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得到美国著名建筑师墨菲的指导。回国后,在上海开设“彦记建筑事务所”。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墓,平面图呈警钟形,给人以警钟长鸣、发人深省之感。孙中山在临终遗嘱中说他致力于国民革命四十年,“深知欲达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吕彦直的警钟形设计图案,最贴切“唤起民众”之意,寓意深刻。

从设计图形来看,祭堂外观给人庄严肃穆之感,祭堂和墓室分开,祭堂在前,墓室在后,使用祭堂时,墓门可以不开。墓室为圆形,墓圹一周筑有石栏,便于谒陵者依次瞻仰。墓穴在地下,即使地面建筑被毁,孙中山遗体也不会受损。整个建筑朴实坚固,合于中国观念,又糅合了西方建筑精神,符合孙中山的精神和气概。

吕彦直对东西方建筑艺术都有相当精深的研究,是当时中国建筑界一位杰出的青年建筑师。受聘为中山陵的建筑师之后,吕彦直负责草拟所有工程合同、制订所有工程用图和工程条例、解释工程用图和工程条例中的一切疑难问题、审核工程用料、督查指导工程进行、编记工程账目、负责工程验收、签发工程付款证书、裁决工程进展中出现的所有加账延期损失等纠纷。

陵墓建设前期,葬事筹备处与施工方的种种居间交涉都由他进行。陵墓建设后期,大局已定,国民党对中山陵的建设更加重视,吕彦直对中山陵也投入了更多的精力,一度亲自住在工地监工。

吕彦直因中山陵的设计而声名鹊起,并担任中山陵建筑师,后来又设计了广州中山堂和纪念碑。但在中山陵主体建筑即将落成之前,吕彦直因患肠痈,于1929年3月18日在上海去世,年仅35岁。

1929年4月,葬事筹备委员会会议决定,同意在中山陵祭堂奠基室内为他刻碑志记。6月11日,南京国民政府发布褒奖令:“总理葬事筹备处建筑师吕彦直,学识优长,勇于任事,此次筹建总理陵墓计划图样,昕夕勤劳,适届工程甫竣之时,遽尔病逝,眷念劳勋,惋惜殊深,应予褒扬,并给营葬费二千元,以示优遇,此令。”

1930年5月,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决议,在陵墓奠基室内为吕彦直立纪念碑,上刻吕彦直头像,下刻碑文:“总理陵墓建筑师吕彦直监理陵工,积劳病故。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于十九年五月廿八日议决,立石纪念。”

有人说,吕彦直就是为设计中山陵而生。

孙中山卧像与坐像穿装为何不统一

孙中山先生逝世之前,曾希望将自己的遗体像列宁那样,用水晶棺加以保存,让人民瞻仰。后来由于军阀骚扰等原因使遗体受到空气的侵袭,不能用水晶棺保存,只好改为土葬。这成了一件无比遗憾的事情。为了弥补这个缺憾,有人提议在墓室里安放一尊汉白玉卧像。

当时留学法国的中国女雕刻家王静远,以及上海的雕刻家李金发等人,制作了卧像模型,但均难以令人满意。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在国内几家大报及日本、俄国的美术杂志上公开悬赏征求,仍没有得到理想的塑像模型。

1928年1月,中山陵的墓室和祭堂已经建成时,葬事筹备委员会才根据孙科的提议,决定请早已做好准备的捷克著名雕刻家高祺担此重任。在孙中山先生的灵寝设计方案中,除了墓室的卧像,还要求设计便于祭祀的灵堂中的孙中山坐像。由于灵堂中的坐像供人们祭祀拜谒,设计要求较高,中山陵修建委员会仍然决定在国际范围内公开招标。法国著名雕塑家保罗·朗特斯基最终中标。

关于孙中山塑像的着装,一般认为中山装为宜。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在广州任大元帅时亲自设计的。他参照当时在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袋”上衣为基样,在企领上加一条反领,以代替西装衬衣的硬领。又把上衣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下面两个明袋比较大,可以放得进书本。衣袋上再加上软盖,防止袋内物品丢失,同时还设计了裤子。中山装原先当中的七颗纽扣后来逐渐变成了五颗。但有些国民党元老却力主穿着“国粹”长袍马褂,这也是当时国民政府文官的礼服。两种意见都有道理,于是,最后决定卧像着中山装,坐像穿长袍马褂。

吕彦直的中山陵设计稿

高祺雕塑孙中山卧像时的摄影

高祺用北平大理石为原料,花了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精心雕刻并按时完成了这座卧像。该像与孙中山实际身高大体一致,中山先生着中山装,两手合放在胸前,双脚自然并拢,眼帘轻轻垂闭,面容安详慈善,似乎是在革命忙碌之余,暂得片刻休息。一束素洁白花雕刻在先生脚边,象征着千百万谒陵者对中山先生的无限敬意。中山陵的建筑师吕彦直病逝以后,陵园管理委员会为吕彦直立的纪念碑,也是由高祺塑造的。高祺曾长期被误写为“高崎”,并被误认为日本人,卧像的右脚边刻着雕刻家的名字“高祺”,应以此为准。

祭堂中孙中山先生坐像的完成则更加曲折。早在1925年12月,雕像设计征集启事在上海《申报》以及日本、苏联等国的美术杂志上刊登,期限是6个月,但应征者寥寥无几。于是,招标期限被延长半年。1926年12月,招标结束后,共有14位中外雕塑家投标,但没有一件作品让葬事筹备委员会委员满意。随后,雕像的事情被暂时搁浅。

1927年11月11日,担任中山陵设计图案评审顾问、曾在法国巴黎国立专科美术学校留学的中国雕塑家李金发在葬事筹备处会议上,推荐了法国著名雕塑家保罗·朗特斯基。朗特斯基为此专门雕刻了一尊小雕像寄到中国,经葬事筹备委员会委员审查,一致同意由朗特斯基雕刻孙中山坐像。

朗特斯基生于1875年,曾就学于巴黎国立专科美术学校雕塑系,毕业后留校任教,他的作品风格严谨、质朴,享誉全球。朗特斯基接到通知后,就建议孙科亲赴巴黎一趟,他想从孙科身上观摩其父的遗传部分。孙科同意后去了巴黎,并带有孙中山先生生前不同时期的许多照片,供朗特斯基参考。

朗特斯基精选一块上乘的意大利白色大理石,按照高5米,底边宽2.1米的规划尺寸精雕细刻起来,其中包括底座四周6幅反映孙中山革命活动的浮雕。经过一年零八个月的艰辛劳动,身着长袍马褂、手持书卷、目凝前方的孙中山坐像赫然呈现在世人面前。

朗特斯基在设计孙中山坐像时,在着装上考虑的唯一样式就是中国的长袍马褂,但在具体式样上,有两种,一种是有“福”字花纹的,一种则是仅有盘扣,没有花纹的,最后采用的就是后一种。坐像高4.6米,孙中山着长袍马褂,双脚并坐,膝上摊着展开的文卷,双目凝视前方,深情沉思,显出一位伟大思想家的深沉和睿智。坐像底座四侧还刻有以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为内容的6幅浮雕。

坐像造价达150万法郎,又以十万法郎的保险代价从巴黎运至南京。朗特斯基本来要一起前来的,但最终没有成行。坐像运到南京后,由陶馥记营造厂运到中山陵,安放在祭堂里。1930年11月12日,正值孙中山先生诞辰64周年纪念日,国民政府党政要人云集中山陵祭堂,举行了隆重的大理石坐像揭幕典礼。

猜你喜欢

中山陵国葬特斯
遗产旅游动机对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影响研究
试论中山陵建筑的东西方文化因素
什么人有资格国葬?(答读者问)
奔跑的野兔
再续黄绿色赛道传奇 路特斯70周年庆典
美国的国葬有什么规矩?(答读者问)
撵野兔
贝奈迪特斯与安全玻璃
南京中山陵蜡梅资源及应用研究
民国时期的国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