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礼仪文化在新时代思政教育中的缺失与重构

2018-04-11李鸿嘉

人民论坛 2018年8期
关键词:重构礼仪传统

李鸿嘉

礼仪不仅是个人道德的体现,而且是衡量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

礼仪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具有特定内容的行为规范、处世原则、活动方式的统称。现代礼仪的概念有所变化,更多的指个人道德、社会伦理,强调礼仪的文化属性。中国古代的礼仪与祭祀活动有关,最初来自于宗族社会和等级社会,后来礼仪被引入宗法社会,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在古代,礼制类似于法制,是一种社会制度,也是一种社会理想,旨在追求一种亲和有序的社会秩序。诚敬、礼让、宽恕、礼尚往来、中和是传统礼仪的基本价值原则。

中国礼仪涵盖了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并且成为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比如中国古代的“吉礼”“喜礼”“宾礼”“军礼”“凶礼”五礼,渗透到家庭伦理、社交礼仪、国家秩序等各个方面,本质是个人在特定环境下的道德修养的体现。因此,礼仪不仅是个人道德的体现,而且是衡量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礼仪作为一种个人形象的外在表现,在社会交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礼尚往来”本质上是一种互动关系的准则。以尊重、谦和、友善立场强调关系双方“协商与沟通”。还有通过穿着、举止言行向对方表达尊重和内心想法,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另外,礼仪的社会规范属性来自于古代的礼治精神。在社会秩序的建立过程中,礼制与法制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礼制与法制的结合,使得礼制的实施有了可能性,从而建立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和社会伦理。礼仪不同于法制,因为后者只能凭借强大权力机制来保障其运行,而礼仪则源自于人的内心,在与人为善的基点上来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是人们普遍的社会理想。礼仪体现着以人为本的亲和思想,利于个人价值与社会理想的实现。因此,礼仪在某种程度上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有着积极的作用。

重构礼仪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理念在于构建个人品德高尚、文化繁荣昌盛的和谐社会,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所在。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而文化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明程度。从个人层面讲,礼仪文化是个人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与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价值准则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从社会层面讲,礼仪文化具有社会规范的属性,为社会生活提供了基本的要求、方法。礼仪文化的重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

礼仪文化的重构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礼仪文化是传统文化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礼仪文化的衰落代表着传统文化的衰落。对礼仪文化的重构是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所需,对传统礼仪文化中符合现代文明要求的精髓文化进行选择、吸收、传承和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优秀的礼仪文化被保留并被赋予现代意义上的价值原则和运行模式,而腐朽的、落后的具有封建等级色彩的礼仪被抛弃。因此,对礼仪文化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构本质上是对传统文化的选择性吸收和创造性转化。

思想政治教育中礼仪文化的缺失与原因

思想政治教育中礼仪文化的缺失,表现为礼仪传承的断层,主要是传统的礼仪消失或者礼仪虽然存在但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在社会经历几次大的变革后,传统礼仪随着众多的传统文化一起衰落。以婚礼为例,中国传统婚礼是一个非常完备的婚姻制度,以《仪礼》中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最为典型。当然,现代的婚礼仪式与之有着巨大差别,婚礼的更替与演进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但是,在当下一味地抛弃传统婚姻制度,隔断人们对传统婚姻的认识,取而代之的简单婚礼或者全部采取西方的婚姻制度,其价值是值得商榷的。

礼仪文化的缺失还表现为个人道德缺失。一是个人信仰的缺失。礼仪的庄严性决定了人们对特定事物的敬仰程度,礼仪的淡化是人们对特定事物的漠视。二是价值观的扭曲,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盛行。三是个人自律的缺失。此外,礼仪文化的缺失还表现为社会公德的缺失。社会公德是社会精神文明的宏观表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指向。生活中“碰瓷”“天价龙虾”等现象都是社会公德的缺失的表现。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缺失与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价值原则相悖。

教育理念落后是礼仪文化缺失重要原因。我国教育长期以来采取以班级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庞杂、学生人数多、考核机制单一,教育只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忽略了人本化的素质教育。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当然成分,《弟子规》所言对父母的尊敬是“入则孝”,对兄弟的友爱是“出则悌”,《三字经》里“子不教,父之过”都是“礼”在家庭伦理中的体现。作为礼仪培育摇篮的家庭教育对人的道德塑造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现代家庭对孩子过分的溺爱,传统的以父母为主导的家庭教育变成以子女为主导的自由成长,家长注重孩子的技能培训而疏忽礼仪教育。忽视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也造成了文化传承的断层。

如何重构思想政治教育下的礼仪文化

加强思想政治中礼仪文化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培养具有良好道德、拥有正确社会观和价值观的社会公民为目标。礼仪文化是传统文化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但是作为文化毕竟受到特定时期的物质条件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礼仪文化并不能完全与现代文明接轨。礼仪体系的庞杂和繁琐,主要靠教育来推行。一是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符合现代文明要求的礼仪文化,创造性的吸收转化。具体而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礼仪教育,建立包含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考核机制在内礼仪教育机制。二是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全程贯彻礼仪文化。例如有些学校在传统师徒制的基础上,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拜师制”,真正体现了尊师重教的理念。三是要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统一,将礼仪教育贯穿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创新礼仪文化的传承方式、加强文化实践。《论语》言“不学礼,无以立”,礼仪文化来源于生活,终归于生活。传承与发扬礼仪文化必须要加强礼仪文化的社会实践。从国家层面而言,应当大力倡导和推广优秀的、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传统礼仪,制定礼仪制度,弘扬礼仪精神。从社会层面而言,要普及社会公德。此外,要遵循礼仪的运行规律,正确的运用礼仪的等差属性、规范属性。同时,还要宣扬礼仪文化,加强礼仪培训,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拓展社会礼仪的内容体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拓展礼仪文化的内容,形成适合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礼仪体系,以满足国家、社会和个人的需要。一是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不断汲取传统礼仪文化的精髓。二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契机,不断拓展礼仪文化内涵。三是健全现有的礼仪制度,提升礼仪的文化价值和可操作性。

猜你喜欢

重构礼仪传统
青少年劳动教育实施的认知与策略重构
“双减”能否重构教育生态?
长城叙事的重构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用四维的理念重构当代诗歌
筷子礼仪
礼仪篇(下)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