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如何更好塑造健康社会心态
2018-04-11司明宇
司明宇
社会心态是连接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纽带
社会心态贯穿于公民社会实践的每一个环节,既对公民的精神生活存在影响,又对公民的行为方式具有制约作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我国公民传统的社会心态被颠覆,逐渐体现出从稳定到动态、从保守到开放、从朴素到迷惘、从单一到多样的特点。当前,受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多元文化思潮交织以及发展节奏不断加快的影响,我国公民负面情绪有所增加。因此,关注公民的社会心态健康,明确公民社会心态培养的着力点,对新时代我国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心态的发展一般与特定时代的背景和重大的社会变迁具有深刻的关联性。从社会逻辑角度来看,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社会心态普遍存在于一类群体或绝大部分人之中,是人的情感、情绪、价值观以及社会认知的凝结。社会心态是反映一定历史背景下,对社会的基本运行产生广泛影响的思想发展趋势、现状或是人们的某种利益诉求的心理反应。社会心态既具有普遍性,也具有个性,不同的社会心态反映着人们对生活境遇、社会发展与国家兴衰的态度。社会心态是在特定时期内人的社会情绪、情感、态度以及社会整体风气、价值取向的感性表现形式,并作为一种精神因素对社会的运行产生影响。在社会发展状态和社会心理相互融合、作用和渗透的过程中,人的精神世界包含了更加丰富的社会性元素。因此,社会心态的根本逻辑是社会性与情感性的结合,是连接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纽带。公民的社会心态发展要受到社会制度、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公共服务水平、公平正义等因素的深刻影响。
当前社会心态的基本特点
第一,积极心态与消极心态并存。消极社会心态是公民对现实或对自我不满所产生的负面、伤感、动力缺失的心理状态。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使公民的社会心态面临着新的考验。从积极一面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进了新的时代,公民将享有更加便捷的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有助于公民形成健康的社会心态。然而从消极一面而言,社会贫富差距、资源不均、人际关系复杂以及“中年危机”等,也容易造成公民出现消极的社会心态,继而引发部分公民对自我价值盲目否定,甚至自暴自弃,做出极端行为。
第二,共性与个性兼容。公民的社会心态呈现出普遍共性与个性兼容的特点。社会心态既具有群体性的基本特点,同时也因个人差异体现出了千差万别的面貌。例如,我国公民对新时代的到来持认可和自豪态度,这种积极的共性是人所共有的。在共有社会心态之下,不同的人对新时代的社会发展、公共建设、文化发展、机会分布等存在不同的心理期许,加之个人的情感因素、文化因素、生活阅历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公民的社会心态也具有鲜明的个性。而整体来看,共性社会心态往往代表着社会的主流心态,主流社会心态是人们进行社会心态调整的重要参照物。
第三,保守性与创新性的结合。在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易从个人经验和传统认知角度切入,因此,部分公民习惯使用传统思维来看待新生事物和现象,继而产生思维“断裂”,即认识和事实之间存在差距,出现“认知鸿沟”。这种对新事物的保守心理容易引发社会心态失衡。新时代是一个富于变化的时代,人们的创新需求不断增长,并伴随着社会发展的新动态、新趋势而出现嬗变,体现出了社会心态的创新性。此时公民的社会心态将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不断地发展活跃,体现出传统社会心态与求新求变社会心态并存的特点。
第四,渗透性与独特性共生。社会心态的渗透能力极强,正如革命时期人们对胜利的追求,建设初期拼搏创造的团结心理,改革开放之后努力追求价值的心态等,社会心态持续传播与渗透,壮大了同一社会心态的话语权。但与此同时,在我国公民整体教育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公民对社会现实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认识,对新时代的新事物有自己的态度,并认为自我心态是最正常的、最合理的。部分公民尝试用个人的社会心态去渗透他人,争取他人对其社会心态的认同和消化,而一部分公民恰恰容易受到外界思想的干扰,表现出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社会心态,而这也是在特殊情况下形成社会心态危机的重要原因。
在新时代更好塑造民众健康社会心态的实践措施
一是加强民生建设,增强公民的生存安全感。安全感是社会心态发展的关键,稳定的安全感是公民保持积极社会心态的基本前提。要在新时代中大力发展民生建设,着力破解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免除群众基本生活上的后顾之忧,这是保持公民心理健康的重要实践。民生建设是绕不开的新时代任务,关注民生是在新时代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重要条件。为此,首先,要结合社会主要矛盾,促进资源的合理流动,加强资源利用的制度设计,不断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因素。其次,尽快减轻我国公民的生活成本,减少生存与发展压力,重点在就业、住房、就医以及教育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保证公民的基本生存安全感,使公民在不断满足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形成健康稳定的社会心态。
二是推进新时代的法治建设,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平与正义。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已经进入新常态,在特殊的“历史交汇期”,要在经济建设领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保证市场经济建设的秩序性。对违法犯罪、投机取巧、功利腐化的问题要加强依法惩处,保证公民公平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成果。对那些侵害公民合法利益的行为要坚决打击。保障公民在自由、法治、健康的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出自我创新创造的能力,使公民能够依法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在安全、法治的经济环境中努力拼搏、勤劳致富,形成法治化的社会心态。
三是建立行之有效的社会心态心理疏导及调节机制。针对当前部分公民表现出的功利、悲观、自卑等社会心态问题,要采取心理疏导和教育调节的方法,将心理学专业领域的知识应用到新时代的社会心理建设之中。各地方政府要及时成立社会心态心理疏导专业机构。长期开展社会心态的教育与引导活动,教育团队要广泛邀请专业人士和具有积极社会心态的志愿者,定期走上街头、走进民巷、融入社区,加强与公民的近距离接触。通过访谈和调研,综合把握我国公民社会心态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予以心理疏导,帮助公民解决心理困惑与矛盾,为公民积极参与创新创造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四是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丰富健康社会心态的传播方式。要利用媒体、社区、工会、政府官方网站与热线等,进一步畅通公民利益诉求的渠道,建立民情、社情信息反馈机制,使公民的意见与建议拥有反馈的渠道和空间。要建立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公众信息反馈平台,用以全面了解公民的基本社会心态,更好地满足群众公共参与的诉求,保证社情民意表达渠道通畅,切实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要利用新技术、新条件和新的文化形式加强社会心态培育,在影视剧、体育比赛、综艺节目、文学艺术等方面,有意识地融入社会心态培育的内容,进一步丰富健康社会心态的传播方式,使我国公民的社会心态逐渐向着新时代主流社会心态靠拢,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而凝心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