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音乐教育对学生美育的影响
2018-04-10姜明
姜明
摘 要:小学音乐教育过程中,无论是演唱歌曲还是鉴赏艺术,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是难得的体验美学的机会,可以使他们在音乐课堂获得审美熏陶,丰富情感体验,感知审美情趣,并且发自内心地抒发音乐美感。因此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小学音乐教育对学生美育的影响不容小觑,如何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渗透美育,培育小学生音乐综合素养,这是当今小学音乐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小学音乐;审美情趣;核心素养
音乐本身是一门情感丰富、传播美育的艺术学科,它在培养学生良好核心素养教育中发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挖掘不同类型、不同题材音乐作品中的审美要素,通过唱歌、表演、器乐、游戏、鉴赏等多样音乐活动,启发学生从中感悟音乐美、理解音乐美、创造音乐美,并且在学习音乐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实现美的熏陶与精神的升华,这就是當今小学音乐教育中非常关键的美育任务。有关小学音乐教育对学生美育的影响以及音乐美育的具体实施形式,以下从四个方面切入探讨。
一净化心灵,培育审美情趣
音乐能净化心灵,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审美作用;打造有效的小学音乐课堂,既能丰富小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能陶冶情操、熏陶情感、深化感知,进而培育小学生美好的心灵,使他们今后以美的心态去创造美好的社会。例如鉴赏音乐作品《春江花月夜》时,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美妙的音乐,由此展开丰富的联想,皎洁的明月、平静的江水仿佛就在眼前,再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音乐形象,加深对音乐作品的感悟;另外演唱歌曲《咱们从小有礼貌》《好孩子要诚实》等,这些既锻炼了小学生的演唱技巧,培养自信心,更用音乐与歌声教会他们如何讲文明、懂礼貌,如何保持诚实勇敢的优良品质。这样的音乐作品显然有利于净化心灵,由浅入深地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寓教于乐,体验审美熏陶
美好的事物总能给人们带来欢愉,美育的过程自然应是充满趣味性和愉悦性的。所以我们在音乐教学中要把握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他们思维敏捷,乐于表达自我,对于感兴趣的学习活动具有强烈的探究参与欲望。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通过自主探究体验获得审美熏陶,提升音乐认知水平,调动创新思维,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审美态度,树立科学价值观。例如学习儿童歌曲《做个好娃娃》时,按照以往的教学形式,老师带领学生试唱,学生枯燥地背歌词,这显然抑制了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所以我尝试转变思路,创新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我与学生一起展开激烈的讨论,列举当今和谐社会的公共道德条款,并让每个学生扮演不同的小动物,大家共同参与表演,演绎“爱护公共财物”“爱护花草树木”“待人有礼貌”“乐于帮助他人”等故事情节,在动听的音乐背景下,在惟妙惟肖的音乐表演中,大家仿佛身临其境、耳闻其声,在愉悦的音乐活动中获得审美熏陶与精神满足。
三渗透德育,升华审美思想
音乐课堂是开展美育的主阵地,而美育教育要与德育教育相结合,通过优美的音乐作品熏陶学生、感染学生,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抱负,培养积极向上的思维品质。例如小学音乐教材的相关曲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爱我中华》等都是最佳的爱国教育素材,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带有感情地演唱这些歌曲,挖掘歌曲中蕴含的深刻思想;通过挖掘音乐作品背后的故事,从音乐选题切入教学,这符合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也能让小学生对学习音乐充满浓厚的兴趣,无形中升华了审美思想。
四丰富实践,抒发审美情感
艺术源自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所以真正有价值的音乐教育不能脱离实践。应将音乐与生活有机结合,在丰富多样的生活实践活动中渗透美育,激发学生抒发审美情感,促进个性化成长。因此小学音乐教师要紧密围绕新课标的基本思想,在备课过程中开动脑筋,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也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事件,感知生活中的音乐元素,从中发现美、创造美,顺理成章地完成美育任务。例如学习歌曲《春天的歌》时,为了调动他们深刻的审美体验、强化感悟,我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思路,将学生带到操场上,让他们切身感受大自然的美,真实地感受《春天的歌》中描述的美景,情不自禁地赞扬美好的春天。一边拥抱大自然,一边带领孩子放声歌唱,这样的教学过程极富感染力,学生既掌握了音乐知识,又激发了内心深处的审美情愫,在演唱与鉴赏中抒发了审美情感。
总之,音乐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美育元素,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美育、德育,因势利导地陶冶学生情操、培养道德情感、塑造高尚人格,进而推动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让他们在缤纷多彩的音乐世界感知美、认识美、体验美、创造美,这才是现代音乐教育的独特之处。
参考文献:
[1]王永媛.美育教材建设重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以粤版小学音乐教材为例[J].课程教学研究,2019(8):50-56.
[2]俞婧.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的策略[J].北方音乐,2019,39(4):194,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