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化学学科核心观念构建的教学
2018-04-10郝丽丽
郝丽丽
摘 要:知识本位教学在强调知识价值的同时,忽略了对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以“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为例,从不同教材比较中确立学科核心观念,在问题驱动中渗透学科核心观念,再从活动探究中显现学科核心理念,到在问题解决中应用学科核心观念,关注学生学科核心观念的培养,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关键词:电离平衡;微粒观;实验观;平衡观
化学学科观念是指学生通过化学课程的学习,在深入理解化学学科特征的基础上所获得的对化学的总观性认识。它具体表现为个体主动应用化学思想方法认识身边事物和处理问题的自觉意识或思维习惯。长期以来,很多教师习惯于知识本位的教学,在强调知识内部的逻辑、知识整体结构的同时,出现了重结论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现象。究其原因,除了教学观念的陈旧、思维的僵化或颓废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化学学科核心观念培养意识的缺失。在传统的化学教学设计中,过分强调学科的知识体系,使得化学学科核心观念被一个个元素符号、化学反应方程式、化学定律、化学反应现象等所代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记忆了大量的知识,考试过后却很快地把知识遗忘。至于化学学科的基本素养更无从谈起。反思我们的教学,从本质上讲,其实学生就从未“学会”过。学生“学会”与否与教师的教学设计有直接的关系。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没有注意引导学生发展其深层理解力。学生虽然学习了大量的事实性知识,却没能达到可迁移应用的水平。什么样的知识才具有迁移价值呢?美国课程专家H.LynnErickson在其《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核心观念具有超越事实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课程内容应该围绕各学科的核心观念进行选择;学习不是事实性知识量的积累,而是思维能力的提升。现在以“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和构建化学学科核心观念。
一在教学目标中确立学科核心观念
认真比较人教版、苏教版、鲁科版三种教材中关于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描述:人教版中为“弱电解质溶于水,部分电离产生的离子在溶液中相互碰撞又会结合成分子,因此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可逆的”。苏教版中为“先通过醋酸分子与水分子作用并发生电离的过程示意图引发学生思考;然后描述:弱电解质溶于水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同时,也有一部分离子又结合成分子。因此,弱电解质在水中的电离是一个可逆过程”。鲁科版中为“弱电解质溶液中存在電离平衡,电离平衡用可逆号表示,然后又分析醋酸、盐酸分别在水中电离后,溶液中分子、离子的相对多少情况”。很明显,三种版本教材中或是直接告知学生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或是间接说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离子化过程,也存在分子化过程,但都没有采用实验来获取弱电解质存在电离平衡的事实或证据,让学生亲身体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建立过程”。
因此结合三种教材的编排特点,得出本节课需要建构或渗透的核心观念之一为微粒观,即能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角度来描述和解释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通过实验证明存在相应的微粒,加深对抽象概念的认识;核心观念之二为实验观,即能通过实验获取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证据或事实;核心观念之三为平衡观,即能应用化学平衡移动的原理来解释电离平衡的移动。
二在问题驱动中渗透学科核心观念
本节课教学中不仅使用了三重表征教学模式,即从宏观表征“同浓度同体积盐酸与醋酸分别打磨后的相同的镁条反应,盐酸产生的气泡快”过渡到微观表征“两种酸溶液中氢离子浓度不同”“醋酸在水溶液中未完全电离示意图”,再到符号表征“醋酸在水溶液的电离是可逆的,电离方程式应用可逆号表示”,而且也采用了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即以“为什么相同浓度的盐酸与醋酸氢离子浓度不同?”作为刺激因素,通过讨论引发学生继续提出问题:为什么醋酸未完全电离?如何用实验加以证明?在经过实验探究后继续提出“电离平衡与化学平衡之间有什么关系?”使其与学生原来的知识结合起来。问题驱动与多重表征交叉结合,有效解决了化学概念教学的问题,同时培养了学生主动运用化学思想方法认识身边事物和处理问题的自觉意识及思维习惯,充分渗透了微粒观、平衡观、实验观等核心观念。
三结语
在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教师组织教学资源和开展教学实施时应紧紧围绕“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主旨,充分认识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对学生未来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重要性,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计划,转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断促进具有化学特质的核心素养的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施久铭.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J].人民教育,2014(10):13-15.
[2]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N].中国教育报,2015-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