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活动材料使用与作品效果之间关系的平衡策略

2018-04-10黄蓉蓉

早期教育(美术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颜料预设创作

黄蓉蓉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我们常有这样的现实感受:孩子作品的效果本来挺好,可是一不留神,他的一个动作或者新材料的加入就破坏原有的美感。由于美术作品的偶然性以及不可复制的特点,常常让教师感到惋惜。分析这种现象的背后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所致,他们自己对作品的效果并不在意,而对绘画过程中的手部大小肌肉的活动非常感兴趣,这种兴趣甚至超越他们对作品本身的关注。另一方面还与教师材料的准备、投放的时间以及作品收取时机等有重要的关联。如果教师能够把握好材料收放的时机,则可以更有效地保存好作品美的瞬间,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这就需要我们通过一定策略来解决材料使用与作品效果之间的关系平衡问题。

一、利用材料的“个性”,为幼儿提供创作便利

哈佛大学艺术心理学教授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艺术活动所用的材料和工具也有鲜明的个性。”材料作为艺术表达的重要媒介,其本身就具有表达、表现的特性及特点。如同每个儿童,“长相”不同,“个性”不同。材料的“长相”即我们所见的物象:纸、石头、树枝、轻泥……材料的“个性”即它们的质地:有软、硬、光、滑、粗糙、细密等。每种材料由内及外的不同特质使得它们富有独特的妙用。

(一)材料的预先准备

材料的准备可以分为预设和衍生两种。预设就是按照计划,提前准备好所需要的各种材料,如画纸、画笔、颜料等常规材料,品种齐全,数量充足,以满足儿童创作的需要。还必须细致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材料取放的便利等细节。我们曾在观摩一位新教师的美术活动中发现,预设中需要用到三种颜色的纸做装饰,在进行材料准备时,新老师既没有拆除彩纸的塑料外包装,也没有充分预估满足每个孩子创作所需要的彩纸大小和数量,所以创作开始后,孩子们取彩纸的过程不断发生问题:有的孩子因为拆不掉包装纸而很着急;有的孩子同时去拿纸就显得拥挤不堪;有的孩子用纸颜色不够,又重新离开座位去拿;还有的孩子某种颜色的纸只用了一点点便不需要了……这些情况不仅使得整个活动凌乱不堪,更直接影响儿童的创作专注与持续性。所以,常规材料的预设既要考虑幼儿操作的便利,又要兼顾材料的统筹安排。

所谓衍生是教师没有事先准备,但是随着儿童发展需要必须提供支持的材料。比如在活动中儿童需要用到预设之外的材料,而教师又一时无法提供或孩子们也找不到合适的替代品,教师需及时记录下这种材料,以备下一次活动所需。例如,在“水族箱”创作活动中,教师预设的材料均为画鱼而准备,但是幼儿却想到水族箱里还有水草、珊瑚等,教师记录下幼儿所需要的轻泥、鹅卵石等材料,在延伸活动中补充,以满足幼儿创作的需要。

(二)材料的分配顺序

在美术活动中,我们一般会较多地运用多元材料进行创作。这就需要教师在材料出现的分配顺序上做思考。比如在小班美术活动“小布锤”中,幼儿先用布锤感知敲打的动作及节奏,然后再蘸取黑色墨汁在宣纸上重复敲打,感知墨迹的变化,最后利用色彩鲜艳的广告画颜料在墨迹上敲打出彩色,从而形成吴冠中风格的水墨与色彩结合的艺术美感。这样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对材料的分配和出现时机做充分考量。先呈现布锤感知,再分配墨汁,最后分配广告画颜料,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仅满足小班幼儿肌肉协调发展的需求,而且让艺术的美感自然流出,让幼儿获得极大的成就感。假若这些材料同时都出现,可能会产生反作用,就如前所述,幼儿无法判断哪些材料是可以促进画面效果,哪些材料是具有破坏性的。

二、尊重幼儿的审美,为他们提供创作需要

材料在为儿童创作提供帮助的同时,也对他们创作的思维、灵感等产生着积极促进或消极干扰的作用。教师要从尊重孩子们的发展水平和现场需求出发,为他们提供适宜的材料支持。

(一)根据儿童的差异,多样化地提供材料

孩子对材料的使用、需求等会因其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的不同而有差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和尊重这种差异,并努力为不同需求的孩子提供适宜的材料支持。我们尽可能将更多种类、数量的材料投放到区域中,以便孩子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也尽量不要一人一份地分割材料。可以在集体活动时,以小组为单位,将4~6人的材料放在一起,方便大家各取所需。另外,我们还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建造”班级专属的材料库,或者使用容量大一些的纸箱,全班一起制定相关收集材料的规定,包括材料名称、材质、大小、清洗消毒、分类存放等,然后大家按照要求进行收集、整理和存放,创作需要的时候,孩子们可以随时取用。

(二)根据儿童的需要,有层次地提供材料

根据孩子表达表现的能力水平以及现场需要来进行适宜的、逐步的、层次递进的材料提供方法,将潜移默化地正面影响孩子对材料使用的层次思路,并大大提升作品效果,帮助孩子获得自信和成功感。比如在中班创意绘画活动“星空”中,教师准备了三个层面的材料:基础层面是纸、安全颜料和废旧物作画工具,如牙刷、棉签等;辅助层面是一些立体废旧物,如瓶盖、保丽龙球、五角星等;装饰层面的有亮粉、印章等。根据孩子创作程度的需要,教师及时提供不同层面材料支持,以获得最好的表达效果。

三、关注幼儿创作状态,确定作品收取时间

如前所述,因为幼儿对材料的过度探究而影响画面美感,我们常会为一幅作品的最终效果惋惜。作品的收取时间策略不失为制止这种“过失”的解决之道。这需要我们观察并从儿童的行为中解读他们的创作状態,研究他们对材料的态度是正处于探究与运用的浓厚兴趣状态,还是对材料的兴趣渐失,开始了“自由玩耍”,以此决定收取作品的适宜时机。例如,在“颜料吹画”的活动中,起初幼儿都沉浸在对使用滴管滴的动作探索中,经过尝试他们能够控制滴管的流速,从而开始吹颜料创作。但是当时间过去15分钟左右,有的幼儿对吹颜料不再感兴趣,将注意力重新转移到滴的动作,并且在原来已经有吹画图形的画纸上持续随意地滴颜料,观察颜料在纸上大量堆积并渗透的情形。这时教师就要观察到儿童的这种行为变化,将已完成的作品收取,倾听幼儿的画面表达,或者重新给幼儿一张画纸满足探究需要。

我们相信,从尊重儿童审美表达的需要出发,认真挖掘材料的个性特质,通过细致的材料准备,灵活的材料投放,以及关注需求的作品收取等策略,我们一定能达到材料使用与画面效果的关系平衡,做到既满足让孩子们酣畅淋漓地进行创作,也能留存作品的最美瞬间。

猜你喜欢

颜料预设创作
打翻了颜料瓶
在颜料中乘风破浪
《一墙之隔》创作谈
颜料抹在了脸上
创作随笔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创作心得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作为预设触发语的重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