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不想画”现象的心理分析及建议
2018-04-10封蕊
封蕊
在幼儿的绘画活动中,经常会出现幼儿“不想画”或“不会画”的情况。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幼儿性格或兴趣原因所致。但经过观察分析,我发现很多时候幼儿出现“不想画”的现象与教师的活动设计或指导有很大关系。下面就结合具体案例,深入探析幼儿“不想画”的原因。
一、案例描述
优优是一个3岁2个月的男孩,平时很喜欢涂画,于是他的妈妈就给他报了美术兴趣班。一次绘画活动的内容是“娃娃吃西瓜”(如图),教师的设计是先画西瓜,再画娃娃的头,最后在西瓜上印出小手印。画西瓜时优优的状态很好,但是到画完娃娃的脸时,他就不愿意画了,并跑出教室,一直说:“我不想画!”
后来优优重新回到教室,在妈妈的极力引导下,他画上了娃娃的头发、眼睛。当他想用黑色的笔继续画嘴巴时,教师强调说:“嘴巴要用白色画一个大大的圆。”虽然教师有指导,但他仍旧坚持用黑色的笔画了个小小的点表示嘴巴。其他小朋友都开始印手掌了,优优也开心地让老师在自己的手上涂满颜料,在画面上印了小手,一幅作品终于完成。
回家的路上,妈妈问优优中途不愿意画的原因,他说:“我就是不愿意画吃西瓜。”妈妈继续问:“为什么?西瓜那么好吃!”他说:“我就是不让他吃!”
妈妈似乎有点懂他了,问:“那你喜欢画西瓜吗? ”回答:“嗯。”
问:“你不想画小朋友,是因为想把西瓜留给自己吗?”回答:“对!”
问:“那你还想画画吗?”回答:“不!”
问:“为什么?”回答:“我就是不想画小朋友!”
问:“是不是画小朋友有点难?”回答:“嗯,西瓜也有点难,我画不好!”
二、案例分析
通过案例我们发现,优优是一个喜欢画画的幼儿,可是在一次绘画活动中,他竟然中途离开教室拒绝参与活动,并一直强调“不想画”。为什么一个对绘画有兴趣的幼儿,会产生如此大的抵触情绪?我们尝试运用绘画心理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一)小班幼儿具有“畏难”心理
优优只有3岁2个月,根据年龄以及案例中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他还处于涂鸦期的控制涂鸦向圆形涂鸦的过渡阶段。控制涂鸦期幼儿的绘画特点是能够画出一些重复的线条,他们只是满足于这种有控制的运动感觉和涂画的过程,但是不能很好地画出一个闭合的圆形。结合该特点,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优优画面上的眼睛、嘴巴、鼻子都是用点来完成,而放弃了教师要求的圆圈。
本次绘画内容是“娃娃吃西瓜”,绘画目标是画出西瓜和娃娃两种形象,并表现出“吃”的情景。其中西瓜是由多条绿、白和红线组成,而娃娃形象不仅要有大大的圆圆的脸,还要画出不同形状的五官,为了表现 “吃”的情景,嘴巴要用大圆圈表现。由此可见,绘画目标中涉及不同几何图形的组合,进入象征期的幼儿可能更适合这样的要求。
所以,优优一直强调的“我就是不想画小朋友”最直接的原因是绘画对他来说偏难。边霞教授提出:“正确认识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发展特点和儿童美术能力发展的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是確定幼儿园美术教育目标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即美术活动的目标必须定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之内。尤其是部分小班幼儿存在畏难心理,这就导致孩子出现了“不想画”的现象。
(二)小班幼儿容易出现“移情”
3岁左右的幼儿以自我为中心,有较为强烈的“物权意识”,往往不会去考虑他人感受。优优绘画时产生了自我中心移情,认为自己就是吃西瓜的小朋友。而教师在指导时说“再画一个娃娃,让他来吃西瓜”时,对于一个三岁的幼儿来讲,心理上产生了“我不画,他就不会吃我的西瓜”的想法。
孔起英教授提出,在美术活动中,幼儿经常通过移情把自己的内心情感投射到客体上,成人在组织美术活动时应该顺应幼儿的这种特点。优优在绘画过程中产生了“他吃我的西瓜”的移情,若教师在组织过程中能及时察觉这种心理,将绘画情境及时转化为“画上你自己,大口吃西瓜”,可能更利于激发优优的表现欲望。
(三)绘画过程是一个游戏过程
在表现 “吃西瓜”的情景时,虽然教师要求优优把人物嘴巴画得大大的,但是他却坚持画了一个小点。通过后面的对话,我们不难理解这个“小嘴巴”的含义:不想让他吃。优优在绘画过程中一直沉浸于自己“移情”的角色游戏之中。虽然前面优优有很多的消极情绪,但是当老师给优优手掌涂上颜色,让他来印小手掌时,他却非常期待和喜欢。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小班幼儿在绘画中并不关注作品的效果,而是更加享受对各种工具材料的探索。绘画对他们来说像是边画边玩、边画边说、边画边演、边画边进行各种想象的游戏。
三、案例启示
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来看,小班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从绘画能力水平来看,大部分幼儿还处于涂鸦期。结合幼儿以上的身心发展特点,幼儿教师在组织绘画活动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选材时注重幼儿艺术兴趣的培养
首先,工具材料具有趣味性。案例中的优优虽然不喜欢用水粉笔画娃娃,但当教师将材料涂在他手上印手掌时,他却非常期待和快乐。与油画棒、水粉笔等工具材料相比,手指印画、手掌印画、车轮印画、蔬菜印画等运用不同工具材料开展绘画活动,更易激发小班幼儿参与的兴趣。
其次,技能技巧难度适宜。结合涂鸦期的特点,小班上学期的绘画内容应以点、线组合和玩色游戏为主,造型结构、构图布局、色彩变化等绘画要求可能更适合于中、大班幼儿。绘画技能的掌握直接影响幼儿的绘画成就感,教师不能因为追求画面的美术效果,而忽略了幼儿的绘画水平。若追求绘画作品的美术效果,教师可以提供半成品材料,引导幼儿运用添画的方式完成作品。如案例中,教师可以提供已经剪好的五官图形,只需幼儿进行拼贴操作可能更适合。
最后,主题内容更加多元化。本次活动主题来源于幼儿生活,除了生活素材以外,绘本或经典艺术作品也是很好的主题来源。如绘本《小蓝和小黄》是关于黄点和蓝点的故事,就可以生成玩色游戏。另外波洛克、米罗、吴冠中等画家的很多作品都是点、线或形的组合,这些作品简单有趣,充满想象,非常适于小班幼儿欣赏和操作。
(二)组织中注重幼儿审美愉悦的获得
设计活动仅仅是教学开展的第一步。针对小班幼儿,教师更应该根据幼儿的反应灵活调整指导策略。如优优不想画小朋友,一是因为造型较难,二是怕别人吃掉他的西瓜。教师在洞悉幼儿心理特点后应该及时调整教学,适当降低难度,鼓励幼儿大胆创作。
小班幼儿属于直觉形象思维,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多通道感知、动作模仿、角色表演等方式增加幼儿参与活动的愉悦感。如案例中针对“吃西瓜”的主题,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模仿相应动作,体验吃西瓜的快乐。在幼儿兴趣较为高涨时,再鼓励他进行绘画,这样可能更有助于幼儿的创造性表达。
(三)评价中注重不同幼儿的个体差异
与中大班相比,小班幼儿之间几个月龄的差异就会导致他们在动作发展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很大差异。如3岁1个月的幼儿可能处于控制的涂鸦阶段,但3岁8个月的幼儿已经进入到象征期。教师在针对不同幼儿的绘画作品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差异,不能仅从美术作品的效果出发进行评价,还可以对过程中幼儿表现出的专注性、想象力、积极性等方面进行积极评价。因为成就感是幼儿进行下一次活动的催化剂。
综上所述,若教师能够在绘画活动开展之前做好充分准备,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绘画能力发展水平设计活动,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灵活调整指导策略,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也许“不想画、不会画”的现象会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