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
2018-04-10
当前,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纺织服装产业作为体现人类文化创意、技术进步和社会人文变迁的创新型产业,率先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道路。在原油价格推动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2017年,纺织行业运行效益上升,淘汰落后和兼并重组进程加快。在总量增加有限的情况下,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龙头企业品牌集聚度进一步显现。
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是适应当前形势和产业实际的现实选择
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经济进入了新的上升周期,经济增速提升明显,劳动力市场持续改善,国际贸易稳定增长。IMF预测2018年世界GDP增长率为3.8%;世界银行预测值为3.7%,比2017年提高0.2个百分点。世界经济的趋势性回暖,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但也要看到,世界经济回暖的基础并不稳固,未来发展仍有不确定性。全球范围内逆全球化趋势和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倾向加强,阻碍了国家间经济交流和贸易合作的正常发展。美国税改方案的实施将吸引资本回流和企业投资,同时可能触发全球竞争性减税浪潮;美联储的加息和缩表行为会引导资本流入美国,从而影响其他国家的金融稳定与经济发展。要应对这些外部环境变化,客观上需要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内部环境看,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受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人口老龄化加快、环保压力加大等因素影响,传统经济动能正在持续减弱,新旧动能转换进程加快。新动能虽有较快发展但体量上仍不足以替代旧动能,这使得中短期经济增速承压。新变化对行业发展质量提出了新要求。以环保为例,最近有两个标志性事件值得关注:一是自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正式施行,环保成本由费改税,确立了“治污减排受益、超标排污受损”的市场规则;二是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式启动、排污许可制度开始全国推广,环保要素价格开始全面纳入生产体系,责任资产化进入快车道。所以,行业必须转变原有发展模式,在节能减排方面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从产业自身看,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条件已经具备。从2011年开始,中国纤维加工总量持续占到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2017年1~11月,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9%,低于2016年同期增速0.3个百分点;规上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 424.1亿元,同比增长7.4%。巨大的产业规模和持续优化的供给结构构筑了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完备的基础设施与产业配套形成了行业协同创新的良好生态,价值链上一个环节的创新可以在另一个环节得到应用转化,创新的叠加效应、聚合效应与倍增效应得以充分发挥。在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行业有3项成果获得奖励,其中“干喷湿纺千吨级高强/百吨级中模碳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业态创新蓬勃发展,场景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广泛渗透,行业新模式、新服务不断涌现。
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是满足时代要求、服务发展大局的战略需要
党的十九大确定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现阶段重点任务是要打好三大攻坚战,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这些战略部署的实现,要求行业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需要行业实现更加平稳的发展。纺织工业是中国第一大净出口创汇产业。2001年到2017年10月,中国纺织工业净创汇28 668.39亿美元,是全国货物贸易净创汇的75.56%。行业创汇在维持币值稳定,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保障经济金融安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等方面发挥着支柱作用。近年来,中国纺织行业资产负债率保持平缓下降趋势。在较低杠杆率的条件下,行业实现了较好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平稳的部门之一,行业在稳增长、防风险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调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基础薄弱、逆全球化趋势抬头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社会改革进入攻坚期等一系列深刻变化,迫切需要纺织工业提升发展质量,在转方式、调结构、增动力进程中发挥好稳定器的作用。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需要行业实现更加普惠的发展。纺织工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和重要民生部门,在承担就业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纺织全行业从业人员约2 000万人。随着信息化、服务化、绿色化、创意化在行业的深度推进,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产业生态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日渐增强。作为产业梯度转移的先行行业,纺织工业是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行业区域分布特征使得产业转移能有效促进沿海与内地资源对接,激活老少边穷地区的发展潜力,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地区脱贫。以新疆为例,2014年至2017年6月底,全区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达1 137.4亿元,新增就业28.4万人,其中南疆四地州新增就业15.3万人。截至2017年6月底,新疆棉纺纱锭达到1 740万锭,粘胶纤维85万吨,地毯180万平方米。推进脱贫攻坚工作,需要行业形成更大承载能力。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需要行业实现更加绿色的发展。纺织工业具有产品品类多、产业链长的特征,从原料供应、生产加工、到消费回收各环节与生态环境关系紧密。2016年,中国纤维加工总量5 420万吨,占全球比重的53.47%。巨大的体量使得行业的绿色发展对于实现污染防治意义重大。中国纺织工业在绿色发展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作为全球第一个在行业层面推行社会责任工作的实体部门,行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深化技术创新,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发展质效大幅提升。以印染行业为例,2010~2015年,印染单位产品水耗下降28%,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下降18%,水重复利用率由15%提高到30%。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绿水青山、蓝天碧海需要行业深化绿色发展。
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需要行业实现更加开放的发展。纺织工业是目前全球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2016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2 670.9亿美元,约占世界的36.68%;行业对外直接投资同比增长89.3%,达到26.6亿美元;规模以上企业服装产量314.52亿件,如果按规上产量占全国比重55%估计,相当于为世界人口每人提供7.73件衣服。纺织服装民生产品和文化载体的属性以及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纺织经济体的地位,使得中国纺织工业正日渐成为推进经济文化合作和全球治理的重要产业平台。2017年1~8月,中国对非洲出口纺织品服装125.84亿美元,比对日本出口比重仅低0.47个百分点。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将更多优质产品、优势产能、成功经验输出给有需求的国家和地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是应对主要矛盾转变、突破发展瓶颈的迫切要求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关系行业发展全局的历史性变化。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当前,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居民消费内涵日渐丰富、消费结构更加多元。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和居民收入的增长,使得我国形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升级不断深化,行业需求呈现出从注重量的满足向追求质的提升转变、从关注有形产品向关注服务体验转变、从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转变等特征。市场的规模效应与梯度效应对行业供给体系提出了新要求。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在中国纺织工业的体现,是当前行业发展需要突破的瓶颈,决定着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努力方向。
供需结构不平衡是质量瓶颈。这种不平衡体现在,要素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不能满足生产需要;产品供给同质化倾向较重,不能满足消费需求。部分行业存在阶段性、结构性产能过剩,供需匹配存在错位,规模巨大而有效供给不足、制造能力较强而创新能力不足。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结构瓶颈。资源要素分布、竞争优势变化与多年发展形成的产业区域格局存在不匹配问题。产业转移工作的推进,使得区域发展差距有所缩小,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总体格局尚未根本转变。这种区域上的不平衡阻碍了资源的高效流动与应用,限制了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制约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收益不平衡是价值瓶颈。与其他行业相比,纺织从业人员工资收入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在资本市场,纺织、服装、化纤三大板块的资产回报率也处于偏低状态。这折射出行业盈利能力与经济贡献的错位。行业在社会利润分配中的相对劣势地位,使得优质资源不能在行业有效聚集,从而制约了行业的转型升级与长远发展。
创新应用不充分是技术瓶颈。行业科技创新要素投入不断加大,创新产出连年递增。但总体看,行业专利的含金量不高,在核心技术、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引领技术方面创新仍显不足,科技创新对行业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专利价值存在一定的异化,大多数专利处于“闲置”状态,形成了行业资源的极大浪费。
产融结合不充分是资本瓶颈。“融资难、融资贵”是困扰行业发展的老问题。不论是债券发行金额还是沪深两市企业的总市值,纺织服装行业均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行业产融结合不充分有政策执行不到位、社会认知有偏差、金融市场不完善的原因,也有行业企业对资本运作不熟悉、对金融工具使用不充分、对金融创新参与不及时的因素。
环境建设不充分是生态瓶颈。在文化方面,行业对文化资源的重视与开发程度、应用与推广程度不高,对消费市场培养力度不够。在市场方面,行业社会责任建设和信用体系建设有待加强。公平竞争、知识产权保护面临挑战,假冒伪劣的个别现象对行业消费环境形成了破坏,赊销行为对供应链诚信与产业协同造成了影响。
行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行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突破瓶颈。同时,市场要求纺织产品应以更多形态、更高质量融入到居民消费中、融入到价值创造中。
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是落实行业新定位、开启价值新纪元的关键所在
创新驱动的科技产业、责任导向的绿色产业和文化引领的时尚产业,这是新时代下中国纺织工业的新定位。行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紧紧围绕行业定位,不断深化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深化质量变革,要在“破”与“立”上做文章。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将质量作为产业发展的生命线。推进产品结构、产能结构、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行业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破除无效供给、减少同质竞争、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提升品种丰富度、品质满意度、品牌认可度。
深化效率变革,要在“效”与“速”上下功夫。以资源有效配置与高效转化为核心,在生产运营上,深化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促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与纺织价值链各环节深度融合;在市场建设上,强化行业社会责任和信用体系建设,推动行业形成全面开放的市场新格局,实现资源广泛链接、有序流动、高度协同。
深化动力变革,要在“稳”和“进”上找平衡。坚持稳中求进,推动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稳的关键在强基固本,要立足基本国情与行业实际;进的核心是开拓创新,要注重系统性、差异性与协同性。一方面推进传统动能的改造升级,另一方不断激发新动能,形成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
2018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行业工作,全行业要深刻理解行业的阶段性特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开展工作。
大集成,以生态涵养资源。引导行业企业从关注竞争转向寻求协同,突破组织边界、共享资源能力。积极构建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网络生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与纺织价值链各环节的深度融合,发展智能化装备、智能化运营、智能化产品和智能化服务,促进资源能力的优化配置、高效协同。积极构建以产业集群为载体的区域生态。将世界级先进纺织集群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开放新格局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资源集聚优势和产业协同优势,有针对性的将行业资源与产业集群进行匹配,为特色小镇建设导入产业基因,推动外向型产业集群建设。积极构建以文化自信为根基的时尚生态。在全球范围整合优秀文化资源,开展纺织服装领域传统文化元素的发掘与研究,开展二次元、网红等亚文化在行业的开发与应用。建立开放性的资源共享平台、市场化的产品孵化平台和原创性的文化创新平台。
大创新,以创新提升质效。充分发挥创新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第一动力和战略支撑作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和国家重大需求,推进行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模式创新,提升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强化科技创新,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大力推进高性能、功能性、多元化、生态化纤维材料等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强化时尚设计,促进纺织工艺与文化创意的深度融合、时尚潮流与生活方式的深度融合,研究发布流行趋势,不断推进纺织产品开发与创新。强化体系建设,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打造高质量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品创新联盟与技术推广平台。强化管理创新,探索符合行业实际与时代要求的管理体制、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不断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强化人才培养,坚持把人才作为高质量发展的起点,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着力培育企业领军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打造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
大担当,以责任拓展空间。将行业发展融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以负责任的发展和高质量的供给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深化人本责任、环境责任和市场责任,不断丰富行业社会责任的工具和方法,不断发掘社会责任的价值与内涵。围绕责任透明化和责任资产化两条主线,以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和报告发布,化学品、水、能源足迹溯源,供应链管控系统,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培训等形式,提升行业企业与产业集群综合能力。积极引导行业构建负责任的研发体系、采购体系、生产体系、物流体系,不断完善行业诚信体系和信任机制,促进社会责任融入到企业的发展战略中,融入到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推广过程中,融入到价值链和产业链各环节中,拓展行业可持续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