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旧式建筑改造
——以天兴洲复兴村11号为例

2018-04-10吴婧菲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8年4期
关键词:旧式民宿建筑

吴婧菲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 430074)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早已经不是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国家,伴随着新兴产业的迅速崛起,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城市也在不断变化,城市建设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那么这种建设速度的结果是什么?大约是在国际化模式的影响下,不一样的城市开始有了相似的模样。人们从平房迁入高楼,老旧城区的建筑以城市建设的名义被一一拆除,这需要我们额外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其拆迁所产生的大量废弃物、粉尘、噪音使得原本就不够友好的城市环境更加差,“千楼一面”的现代城市模式也让人们少了一些归属感。旧式建筑的历史文化气息需要被保留和延续,它不仅是旧时建筑风貌的体现,也是人与人之间情感联系的纽带。旧式建筑作为城市资源,对其进行改造保护研究,不仅有利于保护特色文脉,保留城市记忆,更加响应了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政策。

一、研究基本内容与目标

本次研究对象为武汉市青山区天兴洲传统民居。天兴洲地处长江中心,四面环水,与城市工业化隔绝,具有得天独厚的原生态江岛风情景观资源,具有商业开发的潜力。但由于上岛交通不便,天兴洲雨季易淹水使开发进程缓慢。人们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岛上不少的人口已经迁出天兴洲到青山地区,只有一些老人还守着自己的老屋不愿离开。许多20世纪70年代村民自建的房屋已经空置许久,由于天兴洲四面环水,岛上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原本的农耕文明和原始风情,天兴洲上不同时期的村民自建宅可视为其特色保留。这些老式旧建筑普遍空间不大、样式简单已经不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本次研究希望利用岛上现存的旧式建筑设计出符合现代人生活习惯的建筑空间,再次唤醒这些空置的老旧房屋的活力。一方面体现了对历史的保护和尊重,使老旧建筑物免于被人为毁弃;另一方面也给老旧建筑注入新的生命力和使命感。

本次研究首先了解现代人对建筑空间的需求,探究整合城市人群和原住居民的生活习惯以及对建筑的期待;其次通过上岛测量调查现存天兴洲传统民居的建筑状态、周围环境,结合相关案例进行分析,提出问题:这些旧式建筑应该以何种角色继续存在、应该如何使改建的旧式建筑融入天兴洲的整体自然环境、在商业开发的角度如何改变或利用天兴洲现存建筑的空间状态,使它符合现代人的要求;最后,拟定改善设计方案来帮助天兴洲传统民居完成转型,从而达到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抽取其商业价值同时传承城市历史文脉的目的。

二、目标区位分析

(一)城市区位分析

本次改造设计的的对象所在地方为天兴洲,处于武汉市青山区青山镇和江岸区谌家矶所夹的长江段江心,天兴洲是长江中的泥沙不断冲刷淤积而成,是最大的江心洲,其形态狭长好似一片柳叶浮于江水之上,有着全市独有的自然江心岛的原野风情。

天兴洲现有三个行政村,即江心村、天兴村、复兴村,共有两个大队,十六个生产小组,11号房则位于洲头的复兴村内。

> 图1 改造民宿功能分区&流线分析图

(二)交通区位分析

天兴洲与外部交通的联系就是三航线以及尚未建成的天兴洲大桥引桥。市民一般通过青山区的两个码头到达天兴洲,一个是位于建设八路的建八码头,一个是位于建设十路的天兴洲码头,使用较为多的是天兴洲码头,岛内交通主要依靠堤坝之上的环岛公路,天兴洲上居民一般要想出岛购物、卖菜等活动就必须按照班车时间先乘坐环岛巴士再坐轮渡抵达市区。

(三)气候分析

天兴洲位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阳光照射充分、降水量充足。夏天炎热,一般来讲七月和八月份温度为全年最高,初夏梅雨时节雨量集中,冬天寒凉,数一月份气温最低。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以及天兴洲在江水中间的原因,岛上日间温度要比室内低三到四摄氏度,昼夜温差会比较大。

三、复兴村11号房屋现状分析

天兴洲建筑多数为砖木混合结构,屋顶以木构架为承重体系但整体房屋为夯土烧结砖墙承重。天兴洲复兴村11号由一个主屋和两个附属屋以及一个旱厕组成,自然形成院落空间,主屋从外部看分为三个部分——房间、堂屋、房间,屋子内部根据需求又增加横向隔断。屋内可见明显木梁,但排列比较随意,屋顶之下有明显木桁架。旧建筑屋顶中横梁、木桁架都有被程度不一的腐蚀,部分木构架直接穿墙而出或被固定在墙边。

主屋房子入口部分向屋内凹陷880mm,自然形成一个等待灰空间。其外部墙面与中间的庭院地面都用了水泥砂浆饰面,为了防雨防潮,主屋整体房屋要比地面高出150mm。建筑南面共开四扇窗,保证室内采光,但由于窗洞比较小且室内房屋形状狭长,室内的光线并不理想。堂屋后方对着前门也开了两扇门,保证室内空气对流。两侧房间各有一扇窗,采光效果差。

两个附属房则没有饰面,只是红砖砌筑的红砖肌理,空间结构上都是两开间。为了与别家房屋界定各自的区域,原建筑在附属房与主屋之间砌有一堵红砖墙。

四、设计概念

(一)改造方向

当前,天兴洲主要长期居留人员为老年人,部分中青年人会不定时回来处理家里的农活事务,但年轻人回来的频次就比较少了。由于缺少青壮年劳动力和新的产业形态,导致天兴洲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同时也是因为收入的不理想天兴洲很难留住原本在村里的青年人,这样一来就进入了一个死循环。那么如何能够活化天兴洲的三个村落?在发展城市周边乡村休闲旅游的大趋势下,天兴洲亦可往此方向发展当地经济,除开农业种植以外,还可以利用现有的原野的环境条件、农作物、水果种植等资源来发展休闲旅游业务。

对于历史建筑最好的保护方法就是让它们继续“活着”,成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员,这样它们才能继续发展、更新,作为建筑的生命才不会结束。如此,将新的产业形态引入天兴洲也让岛上空置的旧式住屋找到了新的存在意义。岛上空置的旧式建筑可以通过租赁、改建成为特色民宿、工作室等公共空间,以此促进天兴洲经济发展,吸引资金投入,使原本离乡的村民重新回到这片土地,继续建设这个共同的家园。功能的置换现恰恰实现了建筑由废弃到再生的转变,迎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本次改造对象——天兴洲复兴村11号是20世纪70年代村民自建的产物,农耕时代的住屋结构简单清晰,为满足住家需求而建造的房屋更加适合改建成为特色民宿。中国大陆民宿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偏重住宿的“家庭旅馆”;二是偏重餐饮的“农家乐”。本次改造可将两者取舍融合,依照建筑传统制式感受旧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增加的客房使原本专属于一家的私密空间能够被打破分享给更多的人,附近的农田里的作物也可作为日常饮食的原材料提供给住客。

(二)设计概念

虽然项目所在地属于城郊,位置偏僻,交通也算不上便利,空置的老旧房屋散发的味道令人不悦,但在调研过程中还是有很能打动我的点。比如,村际巴士上老人们熟稔的交谈、爽朗的笑声、与儿孙之间的依依不舍,还有对天兴洲的无限自豪感。我想要将这些能打动人的故事通过本次改造来传达给建筑的使用者。

原建筑有一个明三暗六式的主房和两个面积稍小的附属房,三个房屋之间有一小庭院。基于原建筑的改造目标不是精品民宿酒店也不是传统的农家乐,本次改造设计通过开窗、搭建廊架、分割建筑体块等方法,使建筑趋于自然,增强建筑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努力为天兴洲的来访者提供一个相对自由、缓慢、舒适的相处空间,让住客记住亲人朋友之间应该被珍视的悠闲时光。

(三)功能分区

此次作为民宿改造,应在原建筑本来私人居住的功能区之上增加公共活动区域,因此,除开客房的居住功能外,改造后的民宿还具有公共厨房用餐区和公共活动室两个部分。

(四)空间组织

天兴洲复兴村11号总归来说是一个传统乡村民居建筑,属于私人栖居的住屋,而改造成为民宿则要求改变建筑空间组成,使其变为公共居住的建筑环境。本次改造希望能够保留传统的坡屋顶的形式和主要的建筑格局,因此,在空间组成上,本次改造仅仅是通过推倒主屋非承重横向墙面,将明三暗六的格局变为三开间。另外加建二层的作为客房和公共活动室,而二层空间则是被分割两个独立房间,两房间形成中庭空间,为一层引入更多阳光 也丰富了空间层次。

在11号房与邻里关系的处理上,主屋在此次改造突破原建筑西面墙壁限制,将西侧客房与户外自然环境和10号房联系起来。(图1)

五、建筑氛围的营造

彭一刚先生在《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中谈到“村镇聚落的景观何以能引发人的美感呢?我想其根本原因不仅在于它包含有朴素的自然美,而且还在于它和人们的生活保持着最直接而紧密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同样适用与天兴洲复兴村11号民居,这样的自然美和建筑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必将赋予它原始的乡土气息。而本次改造并不打算将这种乡土氛围全部保留。民宿的主要使用人群还是来自城市,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可能都没有农耕、晒谷的农活经验,第一次的乡土体验可能更多的是新鲜感,后续可能会不以为意,所以完全乡土生活氛围的营造也许并不适合。根据天兴洲原有的江水、长滩、白沙、原石、茂盛的植物这些元素以及天兴洲自然环境来看,原建筑改造应该拥有往日人们自然的生活方式,营造出一种轻松悠闲的氛围,而不必降低住客的居住质量,比如大家可以为了一顿饭共同合作努力,晴朗的夜晚可以在庭院的藤蔓下畅所欲言、早上被阳光叫醒……在这里可以跟朋友家人一起浪费时光,暂时抛却自己的繁琐的日常事务。

彼得·卒姆托在《建筑氛围》中说到“我们通过我们敏锐的情感来体验氛围——这种体验形式起作用时,快得难以置信。不是每一种情形都会准许我们有时间拿定主意来判断我们是否喜欢某事物。我们内在的什么东西立刻就告诉了我们答案。”希望经过本次改造,能够引起住客的情感共鸣。

在“住”方面,为了使客房内充分感受到阳光,尽可能地设计了大面积的侧窗或是天窗,一层部分客房扩大南北向窗洞,借由此形成空气对流,同时将窗外风景引入室内。二层客房设计了天窗、高侧窗和可翻转的上悬窗。高侧窗在透光的同时使建筑有虚有实,使建筑看起来更加轻巧,一定程度上平衡了红色烧结砖和黑色钢板带来的厚重感。屋顶天窗的存在使室内敞亮、明快,在晴朗的天气通过天窗还能看得到星星,另外上悬窗能促进室内空气流动,起到通风的作用。

复兴村11号终究是一个民宿改造,不仅要解决“住”的问题,还要考虑到“食”。中国人一向都重视饮食,目前许多来到天兴洲的游客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岛上天然优质的蔬菜瓜果来的,采摘活动几乎是每个人必定完成的项目,而民宿将提供新鲜的自然食材给住客,免去住客冒着太阳在外低效率的采摘。我们将采摘的活动置换成开放公共厨房的合作烹饪,方便陌生的住客熟悉彼此相互交流,也使结伴而来的住客更加能享受在一起的时光。为了有轻松愉快自由而又具有一定仪式感的用餐环境,建筑内外设置了两个可供就餐的地方,一是开放式厨房的外侧贴墙设有吧台桌,相对自由随意,便于烹饪者与用餐者之间交流;二是主屋中庭部分可放置长条餐桌作为餐厅,同时正午时刻,中庭部分将有阳光投射到餐桌上,烘托用餐环境的仪式感。

在建筑表皮材料的选择上新旧结合,相同建构手法或者相同材料都算是对历史的呼应。本次改造在建筑表皮上使用红色烧结砖、瓦片、茅草、夯土、碎石等等一些自然的具有乡土气息的材料保留一些乡村的质朴、自然的纯净,保证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整体与局部的协调统一性。在建筑框架上使用钢板、玻璃、混凝土这样的具有明显工业时代印记的材料,使建筑形态简洁利落,符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

六、结论

依照现代社会的发展方针与政策以及主流媒体宣传的设计理念来看,旧式建筑改造将成为行业发展的新趋势之一。但有不少地方的旧式建筑改造缺乏个体特色,仅仅只是维护或是翻新,并没能为旧式建筑找到一个合适的在现代世界的归宿,因此如何找到旧式建筑的新定位,如何定义旧建筑的建筑氛围,如何准确把握旧式建筑的改造方法和力度是值得被探讨的。本文以旧式建筑改造为主题,以天兴洲复兴村11号为研究改造对象,提出改造设想与方法以及最终期望达成的效果。通过本文论述可得出以下结论:

1.建筑改造需要因地制宜。随着建筑改造之风的盛行,越来越多的改造项目相继跟风模仿,找不到个体建筑的特色,因此旧式建筑改造首先要理清的就是建筑周边原始环境,搞清楚原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了解了原环境的之后进而决定改造的目标和设计理念。比如本次改造设计的对象复兴村11号,其原本的乡土环境赋予了原建筑乡土精神,在结合天兴洲现有的各种资源、条件和问题,提出改造民宿的目标。

2.建筑改造需要合适的建筑氛围的营造。在明确改造目标之后,就要确定功能分区,继而改造要从空间的组织、建筑造型的变化和建造材料的使用这三个方面去造就一个建筑的氛围,让使用者走进建筑就能感受到场地的故事,这样的建筑才是有灵魂的建筑,这样的改造才是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胡铮. 基于场所精神的老旧建筑改造与更新[D].天津:天津大学,2013.7.

[2] 田沂. 让建筑“活着”——关于旧建筑改造再利用的思考[J]. 艺术与设计(理论),2015(6):55-57.

[3] 邢海波,刘端端. 功能置换在历史性建筑再利用中的“得”与“失”[J].山西建筑,2010(26):11-12.

[4] 蒋佳倩,李艳.国内外旅游“民宿”研究综述[J].旅游研究,2014(04):16-22.

[6] 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3.

[5] 彼得·卒姆托.建筑氛围[M].张宇,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9:12-13.

[7] 何岸咏. 休闲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旧建筑改造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6.30.

猜你喜欢

旧式民宿建筑
孪生院子民宿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无题
建筑的“芯”
选择民宿出行的你,真的了解“它”吗?
你还在做“旧式”家长吗
你是民宿达人吗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二十世纪环境史视野下的“旧式”现代战争——以卢旺达内战和大屠杀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