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祉同民 精彩脱贫
2018-04-10文丨陈玉兰
文丨 全媒体记者 陈玉兰
通往同民镇翻坪村民组的盘山公路(陈玉兰/摄)
一
二月里来是新春。
在习水县同民镇兴隆、蔺江两村,一片春意盎然。地处高山自然保护区内的兴隆、蔺江,是省级深度贫困村,还是同民镇发展850亩高山大树茶的核心区域。
眼下,正是茶青上市时节。17日,来自遵义的一家茶叶公司到村里来收购茶青了。为方便兴隆村五组——翻坪的农家,企业主把车开上有28道拐的盘山公路,直达山顶,上门服务,极大地方便了茶农。当天,19家农户共计卖出212.9斤大树茶茶青,30元一斤,共计6387元。其中,陈玉海家卖得最多,19.5斤,585元。卖得最少的郭安富家,也有162元。19位茶农拿着钱,喜笑颜开。得知茶企业是村委会联系、邀请来的,大伙儿感激不迭,不住地夸赞。
地处海拔1140米高的翻坪,是兴隆村最贫困的村民组,有168户340多人。从前,这里交通落后,从山顶下到山脚,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垂直高度只有400米的翻坪,从山顶走到山下,要花两个小时。每逢雨天,路面溜滑危险,非得让太阳晒上两个周,人们才敢走。于是,村民们叫它“太阳路”。
交通如此落后,翻坪不穷才怪。白天喝喝酒、晚上打打牌,是翻坪人从前的生活写照。青壮年们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纷纷外出务工,最后只剩下71户288人。
2012年,翻坪交通开启了大转折——镇里决定修一条通往翻坪山顶的路。当时,翻坪组的农户们一片哗然,“在这又陡又高的山上修得起路?摊起手板心给你煮饭吃。”在众人质疑、哂笑的眼光里,挖机开进山脚了。老百姓们这才相信了政府修路的决心和魄力,大家纷纷买鞭炮欢庆,那种兴奋劲儿,比中了大彩票还高兴。
上翻坪的高山很陡,荆棘丛林密布,得先探路开路,谁都说不好该怎么开路才叫科学,只能试着干。用镰刀砍啊劈啊,好不容易开辟了一小段,前面却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障碍,只好又折回,重新开辟方向。一边探路,一边挖,一边修……回忆当年,已担任20年兴隆村委会主任的胡敏勇叹息连连。
2015年,这条长达4.3公里的盘山公路终于竣工了,共有28道拐,历时3年,总计投入75万元。 通路之日,翻坪山顶,一片欢腾。坪上群众自发凑钱,买了一只大肥羊,请镇村两级干部吃饭,大家一起欢庆公路竣工。
很快,翻坪人家又纷纷凑钱,投工投劳,将山上的两条泥巴路修成硬化路,与盘山公路连成一体。从此,翻坪人纷纷骑摩托出行,好方便。有的人家还买了面包车,出门下山时都会捎带上邻居们。
二
高山出好茶,翻坪也如此。早在川盐入黔时,运盐的马帮经过翻坪,当地人家就用自产的茶叶交换盐巴。时至今天,山上还有5000余棵野生大茶树,树龄在50-200之间。与普通茶相比,大树茶叶的茶多酚含量高出36%。2017年,大树茶茶青卖价15元1斤,翻坪出产的3万斤茶青全部被土城一位茶业公司收购了,做成上品茶后销到了丹麦皇室。
如此走俏的市场,让大树茶成为同民镇的优势特色产业。2017年,在镇政府领导下,兴隆村大力发展大树茶,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将翻坪的623亩土地入股到合作社,栽种大树茶。每亩地折算为1000元股金。凡入股的人家,每年按所持股金来分红。
翻坪历来人少地多,有一家将10多亩土地全都入股到合作社。今春,合作社对全体股民承诺,不收一分管理费,以激励大家积极发展茶产业。17日以来,翻坪人家都在摘茶青卖,他们高兴地说:“这日子有奔头了,感谢政府。”
高山还将优良的空气和土壤赐予了翻坪人。长期以来,这里的庄稼一概不施化肥,全靠吸吮天地之精华,蓬勃生长。“这里出产的辣椒又脆又香,做成泡椒很畅销。”同民镇领导自豪地说,农户们背到镇上卖,4.5元1斤。即便是商家上门收购,也要卖到3元1斤。这是翻坪人增收脱贫的又一途径。
2018年,兴隆村将发展400亩辣椒、150红粱、200亩小花生,300亩蔬菜、5亩冷水鱼(集体经济)。其中,辣椒基地就在翻坪。
为了让兴隆早日脱离贫困,2017年习水县脱贫攻坚秋季攻势开始,4名帮扶干部来到翻坪,长期驻扎、帮扶。近日,来自遵义的茶企业上山顶收购茶青,帮扶干部和村干部更忙了,翻坪农民采茶青的干劲更是高涨。
“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了”。52岁的翻坪农民王朝龙说。5年前,因为贫穷,王家儿媳抛下两个幼儿,离家出走了。心寒的王朝龙一家因此迁居四川。2017年,看到家乡大变化,王家重返翻坪,在村委会和驻村干部的帮助下,他家养上了七八十头猪,还把土地入股到茶叶专业合作社。王朝龙感叹:“还是家乡好,有政府帮助我们发展增收,心里好踏实。”
77岁的陈应初老人,老伴过世多年了,独生女远嫁四川。按照相关政策,他可以到镇敬老院,享受国家的集中供养。可是,老人执意留守翻坪。他说,翻坪交通变好了,我把土地入股给合作社,每年有固定收入。自己还栽了青木香(一种中药),每斤青木香根可卖60元。再种点自留地,生活不会差。兴隆村支书曹庭说,为了防止陈老伯发生意外,村委会已经委托老人的邻里随时关照他。
翻坪折射着兴隆村的巨变。兴隆村通往集镇的13.8公里硬化路被扩宽了3米,村委会门口新修了文化广场。2018春节前,兴隆村在外务工者纷纷返乡,看到村庄巨变,大家好开心,纷纷捐资,凑足10000多元,在广场上办了60桌饭,请来舞狮队,邀全村人一起过了个闹热年。大伙都说,兴隆摘下“省级深度贫困村”的帽子,快了。
三
2000多亩的唐朝坝是红旗村的核心区,也是同民镇发展果蔬产业的核心区。它紧邻同民集镇,宽阔平坦,是山区难得的一个大坝。海拔300余米,常年平均气温在15—25℃。坝子连同周边的部分高山,构成了红旗村。村委会就在大坝中心。2016年以来,随着全县脱贫攻坚的强力推进,几个县级职能部门共同帮扶红旗村,政府下派了年轻的村支书,加强了红旗村的支部力量。
2017年,在帮扶单位和镇村的共同努力下,红旗村的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修建了30公里的村组公路,村委会的办公阵地升级为一栋崭新的小楼。村委会门口建起了文化广场,有健身设施、篮球场、公厕等,还有一个大舞台。坝区里,3公里长的自来水管网安装起来了,坝区群众都喝上自来水了,坝区周边的山上,则建起了19个小水窖,告别了喝屋檐水的过去。
傍晚,人们走上坝区的观光步道,在路灯下散步休息。文化广场上,三三两两的村民们来了,妇女们跳起坝坝舞,孩子们欢闹不止。“砰砰砰”,投篮的声音响个不停,搅活了沉寂的夜空。
站在村委会楼顶上,唐朝坝尽收眼底,这是同民镇产业发展布局“一心二区三链接”的“一心”。一条小河将大坝一分为二,河东种植红心火龙果、精品葡萄、酿酒葡萄、草莓等精品水果,河西则是商品蔬菜基地。基地有和盛、一品红等多家公司,依托“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当地人增收致富,助推同民镇经济发展。
随着坝区产业的火热发展,周边山上的农户们纷纷搬下山,来到坝区安新家,在坝区基地里打工。白天干活,晚上到广场上休闲娱乐。空闲时,到镇上赶场或去县城都很方便。这样的生活,收入稳定,与从前山上的日子迥然不同。农民们欢喜极了。
坝区发展的火热势头,不断吸引着新客商前来落户。春节前,有一福建客商前来流转土地500余亩,要搞果树育苗。如今,这500亩地正在育苗,吸收了很多当地人做工。
村支书胡继礼说,随着坝区的产业发展,一年四季都需要很多用工,让周边农户都能在家门口打工,一天少则50元,多则上百元。
红旗村共计789户4219人。如今,全村已经脱贫49户232人,还有23户待脱贫。胡继礼说,今年大坝产业还将壮大,23户人家定会脱贫。
四
位于赤水河畔的同民镇,距县城38公里,辖8村,其中贫困村5个,深度贫困村2个。因海拔落差大,常年平均气温15—25℃,降水丰沛,成就了同民镇颇有盛名的农业园区和果蔬产业。2017年,同民以“一心两区三链接”的产业布局,建起了唐朝坝核心果蔬区,以同民、茶垭两村为主的半山区有机红粮1000亩、大米350亩,以红旗、胜利等四村为主的半山区辣椒15000亩,大树茶850亩,在“公司+农户+合作社”的发展模式下,有力地带动了贫苦户脱贫增收。
去年,同民引进多家种植公司实行订单种植,将全镇农特产品进行精深加工,通过品牌认证,利用线下线上同步,走向市场。还打造火龙果庄园实施农旅一体,发展三产促进农民增收,成效明显。2017年,全镇已出列贫困村2个,还有110户363人未脱贫,贫困发生率1.76%。
以前因为贫困很多人没法娶亲。随着脱贫攻坚的推进,人们生活条件改善大。2017年末,到镇里登记结婚的农民很多。同民镇副书记赵远平说,他帮扶的一位中年光棍也新娶了媳妇。春节前夕,赶集的人比往年增加很多。
2018年春季攻势已开启,同民仍将坚持“一心两区三链接”的产业布局,以点带面抓示范带动,以统一育苗移栽、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订单收购的模式,大力建设蔬菜、红粮、饲草、水果、大树茶等多种类的10个种植示范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