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的理论透视和实践探讨
2018-04-10
一、集体备课的务虚表现
1.抄印教案代替备课
信息技术还没普及的时候,有的教师备课就是抄教案;在信息技术走进了千家万户之后,很多教师充分利网络资源,把备课当成了下载教案。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教什么,怎么教?这是很多小学教师都在研究的课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让他们学得更轻松。要做到这些,就要从改变备课模式开始。
俗话说,教要成功,备要当先。备课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网络资源越来越丰富,教师的备课似乎也越来越轻松,只要上网搜索,就能找到现成的教学资料和教学设计,“拿来主义”成风。于是,形式代替了思考,课件代替了大脑,脑力活变成了体力活,备课成了简单的“手工操作”,有些课形式新颖、花色齐全,但真正能被教师领悟的内容却不多。
备课似乎成了一种形式,甚至成了某些教师的沉重负担。
2.照本宣科代替备课
“一支粉笔两本书,东扯西拉照书读;学生质疑没得路,混完时间就作数”。这是极少数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我觉得,作为教师,应当有一种专业自觉,要知道每节课,我们付出的只是职业时间,而学生付出的却是宝贵的生命时间。备课要讲深度,深度不是难度,深度决定高度。近年来,我们的教学正在努力实现“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三个超越”,照本宣科是不可能达到的。
3.形同虚设集体备课
比如:同年级同学科的几个教师集体商定,把一学期的教学内容分成几块,编写教案的任务落实到人,然后将几个人编写的教案合起来共用。这在形式上有集体备课的样子,有分工与合作,但实际上仍应是单独行动。这种做法容易使教师误认为备课就是写教案,完全将备课当成了写教案。
二、集体备课的操作流程
集体备课的流程说明:
1.明确分工,预先准备
在年级学科负责人的协调下,学期伊始对课程内容进行分解。在学期进程中,根据教学进度提早一周左右告知下章节主备课者,同时让其他成员做好准备。
备课的流程示意图
2.责任到人,自主构思
主备课者在接受备课任务后,首先要详细研究课标和课程内容,在此基础上构思具体的教学设计,寻找支撑这一构思的情境材料,在设计中遇到困难时,可以通过上网查资料或与同事交流等方式寻求帮助。最后形成书面材料,复印数份,以供小组其他成员参阅、研讨。其他小组成员的任务就比较轻松机动,只需在集体备课前研究课标、课程内容,初步构思教学设计,当然,也可以自主寻找与该课程内容相关的情境资料和优秀教学设计作为参考。
3.合作对话,共同研讨
根据教学进度,可以在该课程内容教学临近前两天,召开集体备课会,主备课者主讲自己的教学设计,重点是讲清设计流程,采用何种教学方式,包括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以及基于这种教学设计的主要教学意图是什么。其他小组成员则在听主备课者的讲解和看主备课者复印的书面材料的同时,把主备课者的教学设计与自己的构思进行比较,反思哪种教学设计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更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在书面材料上写一些纪要。在主备课者讲述完毕后,小组成员就每一个环节进行对探讨,对不足的部分加以补充。最后对原设计进行改进,形成定稿。
4.自主内化,适当调整
这种统一的教学设计很难全面的考虑到班级学生的学习差异性和教师教学风格的差异性,而且许多设计思路来自其他成员,非自己主动建构,每个成员在拿到教案的定稿后,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适当的调整,理顺思路,使自己能在即时性、情景变化不定的课堂中操作自如。
这样的流程在一个学期内不断循环,主备课者和辅助员的角色不断轮换。共同备课的时间,可设在周一至周五之间成员都无课时任务的某个半天,备课量为一周的课时量。集体备课主要在本级段教研小组内,遇到特殊情况如承担观摩课任务、参加优质课评比时可以进行跨级段共同备课。
5.互助观课,反思改进
上述个四流程的活动主要围绕着课前的教学设计,还属于“纸上谈兵”的阶段。那么,这种设计是否经得起课堂实践的检验呢?我们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确实发现上述的集体备课模式在教学行为的跟进上还有待完善,我们借鉴了当前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同伴互助观课,即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课量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同事互助观课,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观课,是一种横向的同事互助指导活动,既不含自上而下的考核成分,也不含自上而下的权威指导成分,而是同事之间的互助指导式听课,其目的主要是通过观课后观课双方在某些事先预设的都关心的课题方面的研讨、分析和相互切磋,来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
在这一环节中,主备课者根据已经通过集体研讨的教学设计进行课堂教学,其他成员进行课堂观察,课后进行讨论、反思,再一次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并针对主备课者的教态、教学语言、教学机智、专业知识等提出改进意见,使教学更为完善。这一环节并不是每一次集体备课的必要流程,它是在我们要承担特殊任务,或者是为了突破重大教学难题时采取的机动措施。这一流程可根据主备课者的实际教学需求反复操作。
三、集体备课的成效思考
集体备课的主要优势在于能够从教学实践出发,聚合集体的智慧,让教师能够在实践中进行教学反思。
1.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实践智慧的不断丰富,而这种智慧是蕴含于具体的教学情景性的教学实践之中的,因而也就更多地需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发展、积累,可以说实践是教师发展的基础。集体备课模式,以课例为载体,基于具体的教学实践,通过角色的轮换,使每个教师都有机会承担起某部分课程内容的备课任务,使教师都能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专业知识与能力结构体系的不断充实和进一步完善。
2.有助于加强教师间的合作
合作是一种智慧的聚合。苏联著名教育实践活动家和教育理论家马可连柯说:“如果有五个能力较弱的教师团结在一个集体里,受着一种思想、一个原则、一种作风的鼓舞,能齐心协力地工作的话,那就比十个各随己愿地单独行动的优良教师要好得多。”由于教师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教学技能等方面各有差异,即使是同一课程,教师在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整体设计等方面也有差异,而这种差异就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集体备课这一方式,使教师之间能够在交流中产生智慧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教学思路。教师还可以学习同事的教学技能、教学资源,使这些优秀的教学资源、教学技能为自己的课堂服务,整合教研组集体的优势,这种整合能在课堂教学获得成功的同时,还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这一合作过程中,同事之间是相互支撑的,使教师能够充分地体会到合作的必要性,这有利于增强教研组的凝聚力。同时成员个人必须为教研组贡献自己的力量,才能得到其他教研组成员的支持,这有利于增强教师的责任感。
3.有助于促使教师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源。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他说,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在教师集体备课的“合作对话、共同研讨”和“互助观课、反思改进”的环节中,教师们进行的是智慧碰撞式的教学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师的教学体验更深刻。
4.有助于打造教研组织
学习型组织(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的本质特征是善于不断学习,即强调“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团体学习”。这有助于将教研组以至学校打造成为帮助教师不断学习、成就事业的学习型组织。
四、集体备课的保障需求
1.学校方面的制度保障
要推广集体备课这一校本研训模式,就需要学校决策者建立相应的教师对话机制,并在时空上加以保证,适当的激励机制很有必要,学校还要尽可能地为教师创设融汇学校内外教学资源的良好环境条件。
2.专业引领的制度保障
这种限于教研组内同事横向的、统一要求的、围绕着教学实际需求开展的培训模式,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很可能会出现同水平反复的现象。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有课改专家和教育教学研究者的专业引领。但目前,专家走出高等院校、走进中小学还是自主自愿的,并不是一种制度的要求,因此,要使更多的专家走进教学第一线,还是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制度支持。同时,由于专家资源稀缺(特别是农村学校),所以,本地区教研员、资深教师的纵横向专业引领机制也有待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