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芒”也要读报:一名党报编辑的微信公号运营初体验

2018-04-10严芒芒

中国记者 2018年3期
关键词:读报特刊版面

文/严芒芒

编者按 本文作者运营了一个名为“再芒也要读报”的读报类微信公众号,虽然开通只有短短数月,但影响力渐长,不仅报社领导频频点赞,全国媒体、自媒体还经常转载。本文就是作者作为一名地市报编辑、“新媒体小白”试水新媒体运营的心得与经验分享。

读报 党报 内容为王 新媒体运营

我是一名党报编辑,每天晚上,盯牢稿件、把关版面,一丝不苟,是我的工作。

不安于只做一名传统的编辑,出于对新媒体的跃跃欲试,从2017年底开始,自我加压,开设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再芒也要读报”。每天早上醒来,盯牢全国各地报纸,发现、记录、点评其中的闪光点,成了我的业余所好。

就这样,白加黑,串联起了融媒体时代一名党报编辑的工作生活日常。以编辑的视角,去“审视”全国报纸上的创新。每天看着粉丝数增长,看着公众号被同行关注、点赞,会有满满的获得感。

读报,读的是报纸,读的也是党报编辑对报纸转型变革的思考与探索。这里头,深藏的是一名党报人对报纸的一份痴心。

一、融媒时代,为什么还要读报?

在工作中,经常会碰到一些人这样问:“现在还会有人看报纸吗?”

这,或许可以从一个新闻中得到答案:2017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同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在胡志明故居进行会晤。会晤中,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送上了一份特殊的国礼给阮富仲——19期《人民日报》,并向对方介绍了这些报纸的来历。其中,泛黄的报纸共16期,是1955年胡志明主席访华时的报道;留有油墨余香的3期报纸,是2017年1月份阮富仲访华时的报道。一张张报纸,就这样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融媒体时代,唱衰纸媒的论调让人耳朵起了茧子,“刷存在感”还是要靠纸媒人真心做好内容,积极融合发展。正因如此,许多报纸在面对此轮挑战时,尝试着在传播内容、传播技术、媒体融合、经营管理等方面作出探索与变革,而这些探索与变革,都可以在一张张报纸上找到答案。

“再芒也要读报”公众号的雏形,其实是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陆续刊发于本人微信朋友圈里的微信读报。党的十九大之后,各级各类报纸对于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贯彻落实报道各有特色,这给读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内容契机。于是,我就尝试着每天早晨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布自己的读报观点。

没想到,就是这样四五百字的文字点评,加上不超过9张的报纸版面照片,在微信圈图文发布后,获得了同事的好评。他们鼓励我坚持下去,还鼓励我开设公众号。

对于一个新媒体“小白”而言,开设个人公众号运营起来并非易事。这个摸索过程,是一次新媒体技术的练兵。

从2017年11月1日推出首期“报纸观察”,到11月13日同事帮忙取了“再芒也要读报”这个栏目名(本人名字“芒”与“忙”同音),到11月26日“再芒也要读报”公众号上线,再到11月27日同事赞助的“再芒也要读报”栏目头像出炉,短短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公众号就在同事们“众筹”鼓励之下开起来了。

一个明确的功能定位,是公众号锁定细分读者群的关键所在。“再芒也要读报”有三重功能定位——这是一个读报的号,这是一个学习的号,这也是一个记录职业的号。作为一个提高报纸传播力的读报栏目,“再芒也要读报”记录着报纸上的每一次探索,这些探索,看似报纸版面上的一小步,却是报社理念更新的一大步。

二、百份报纸,每天读报读什么?

目前,通过各地数字报纸、手机新闻客户端微报纸等平台,我每天浏览的数字报在百份左右。由于本人在党报工作,所以会尤其关注中央、省、市级党报。这些报纸电子版,可以通过“全国报纸电子版”等网站搜索浏览。

上百份报纸摆在眼前,如何能在最有限的时间里找到亮点?这更多的是考验观察力。从目前的百期运营内容来看,以下八类内容是“再芒也要读报”重点关注的——

中央重要会议和领导人重要活动的党报版面处理手法;

报纸推出的各类重大主题报道、重要策划以及媒体融合作品;

报纸上的各类编者按,尤其是党报一版的编者按,里头往往有一些很重要的策划;

报纸版面创新,尤其是各家报纸的创意版面和栏目;

重要时间节点上的报纸策划和做法;比如党的十九大、各地两会等等;

在国内召开的重大全球性新闻,关注当地纸媒是怎么报道的;

报纸上一些优质的新闻内容和新闻标题;

中央级纸媒对于温州的重要报道;

……

有了重点关注的内容,读报就更有侧重。其中,几大热门报纸是每天必读的,包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京报》《解放日报》《广州日报》《浙江日报》等。

2017年12月3日至5日,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举行。其间,《嘉兴日报》出了特刊,《新京报》出了大会会刊。于是,2017年12月3日、4日两天,“再芒也要读报”连续推出《〈嘉兴日报〉今天居然出了一份中英文对照特刊》《制作40个版的特刊要多久?新京报的答案可能是1天!》两篇读报文章,被传媒业内知名公众号“编前会”等转载刊发。

如果说这种读报是有意识地策划跟进,那么有时候抓亮点就纯靠发现的眼睛了。2017年12月11日,在阅读《成都晚报》时,一下子就被封面给吸引住了。点开内容看,原来是报社的一个新策划——“天府成都破译唐诗密码”。当天公众号就推出了《记者编辑上台讲唐诗?看成都晚报年终钜献报道“天府成都破译唐诗密码”》,被微信公众号“中国报业”“传媒评论”等业内杂志公众号转载分享。

每天发现新的读报主题,挺难。有时候读了一个上午,仍没有收获,这时候就需要做一些整合策划。比如春运,推出《一年一度的春运大片,看报纸如何导演》;下雪天,推出《雪来了,报纸头版标题怎么做》,等等。

“办报人的一份痴情在里面!”这是同事转载公众号文章时所加的注解。随着读报的深入,发现报纸的创新力度呈现增强势头,新意频现,不少报纸不断与新媒体进行融合,寻找最佳“融合点”。此外,读报也读出了不少新闻线索,如本人采写的报社年度好稿《温州“最多跑一次”跑出“海外好声音”》便是从《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中获得的新闻灵感。

三、内容为王,读报文章怎么写?

不一样的见解,体现在每期主题上。让每期读报文章都有不一样的写作主题,这是公众号的原则之一。这些主题,小到一个标题的制作,大到整张报纸未来的战略目标,只要有新意,都会成为关注的点。“这些春节报道和版面创新,体现了浙报较强的策划组织能力、服务中心能力、采编执行能力、版式创新能力、纸媒端与网络端融合能力,也展现了产品运营能力,给人启示良多。”这是春节后上班第一天,读报文章《〈浙江日报〉春节只出两个版:报纸动起来年画贺新春》的读报感言。

不一样的见解,体现在时效性上。就像新闻写作要讲究新闻由头,每次读报文章也是如此,每天的新闻点在哪里?这是写读报文章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2月10日起,《流感下的北京中年》持续在微信朋友圈刷屏。2月13日,《都市快报》连推8个版进行深度解读,这是所有纸媒中对这一网络热点进行最为全面落地的报纸。当天上午9点多,“再芒也要读报”就推送了《〈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刷屏,《都市快报》推出8个解读版》。

不一样的见解,体现在内容深度上。都说好看的内容,自带流量。写出有深度的读报文章,是提高公众号影响力的关键。像之前推送的《报纸年终特刊怎么做?看〈人民日报〉2016和2017年终盘点找思路》《党报头条对新华社稿件处理的〈解放日报〉做法》《〈沈阳日报〉推出“两会”通版特刊,刊头请来名家题字》等,都是深度类的思考文章,获得报社领导频频点赞并要求借鉴参考。其中,对《沈阳日报》“两会特刊”的点评观点,不仅被业内公众号转载,还被《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等纸媒引用。

当然,在实际的公众号文章写作中,我也努力在标题制作和内容上,引入新媒体写作思维,让标题和内容尽量口语化表达,易于传播。同时,在标题制作时,尽量凸显新闻性。如公号文章《机器人为18市作诗、画像!〈大河报〉两会报道很科技很好玩》《每天一万元!新闻客户端“甬派”要众筹新闻》等等。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作为一名传统的党报编辑,面对着全新的传播技术和格局,更要保持“本领恐慌”的警惕,加紧与时代的接轨,加紧与新媒体的融合——这,便是我运营“再芒也要读报”的初心。 (作者是《温州日报》要闻版主编)

猜你喜欢

读报特刊版面
读报
读报
读报
《读报一得》
版面撷英
好版面要有独到的创新技巧
版面“三评”看得失
新版面 新视角
两会特刊
奥运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