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课文教学设计

2018-04-09尹邦秀

新课程·中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合理教学设计科学

尹邦秀

关键词:科学;合理;教学设计;编者意图;文本功能

我最近听了几节同课异构的公开课,所选的教学内容是都德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课堂上,由于执教者年龄、气质、教学经验与风格的不同,呈现出迥异的教学形式,可谓异彩纷呈。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各位执教者几乎不约而同地将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设计为:(1)学习本文抓住特点,运用语言、行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2)感受当时欧洲著名的大文豪渊博的知识、宽广的胸怀、谦逊的气质和出色的谈话智慧,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高素质的人。所以,不管他们是看图说话、图文结合,还是小组合作——其教学的核心都在于引导学生如何根据人物刻画的方式来认识人物性格及形象,整堂课都落足于对大师们的了解与崇敬上。虽然评课会上赞声四起,但笔者的看法却有异于诸人,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一是编者的意图;二是教材中文本的功能和地位。

先谈编者的意图。语文教学内容是以教材为载体的,它以特定的方式呈现教材编者对“教什么”与“学什么”的构想与设计。这种构想与设计贯穿了小學、初中、高中各个阶段性的阅读训练系列。具体到每一个教学单元甚至单元内每一篇课文的精心设计与编排。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深入钻研教材,认真体会编者的意图,然后围绕教学内容确立目标及重难点,这是每一个教师首先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和专业素质。可惜的是,我们很多教师甚至缺乏这种意识:“一本参考手中拿,吃遍天下都不怕。”现在有了互联网,再去下载一些现成的教案或PPT,修修改改就成了自己的。这是很可怕的懒人作风。表面上看来,是信息丰富了,实际上很不利于年轻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拿来主义”可以解决一时之需,但对文本缺乏自我研究与发现,缺乏一课课的“磨教材”的过程,建立的无非是看上去很美的“空中楼阁”。“百家衣”穿多了,就丧失了自我剪裁与设计的能力,离开了借鉴与盗取的拐杖,他们连走路都不会了。连一篇文章的基本理解都难,更遑论去揣摩编者的意图,更何况教材编者的意图往往以很理性的方式渗透到教材中,这是需要教师的认真研读与思考才能发现的。长此以往,何来创新与发展呢?又怎么能从宏观上去建构自己的教学训练

体系?

鉴于此,笔者就以《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文为例,去探究编者的真实意图。

第二个方面,再简略谈一下文本在教材中的功能和地位。

王荣生教授根据教材中文本的不同功能,将文本分为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四类。

“定篇”,“定篇”的材料应该是一篇完整的没有任何删改的经典作品。要求学生重点学习经典作品的“丰富内涵”。这种“丰富内涵”,以最权威的解说为主,并且这些解说要想方设法固定下来,让每一批、每一代的学生都掌握。“定篇”应该是语文课程规定的内容要素之一。但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凡是选进教材的文章基本上都作为“定篇”来处理,致使教学中盲目迷信课文,过度挖掘课文的现象普遍存在(前面公开课的设计者们几乎都犯了这个毛病)。

“例文”,主要是用于说明“共同的法则”和“共通的样式”的“例子”,是从文章、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所总结出来的基本原理和行为方法规范。

样本,叶圣陶先生认为,学生是通过对知识的获得和生成来了解读写的方法的。而让学生获得和生成知识的选文或者片段就是样本。

用件,重在用上,用件类选文的目的主要是提供信息、介绍资料,使学生获知所讲的事物。

选文的四种类型,出于教材编者的不同意图,它们的功能也不同,这四种类型也构成了研究语文课程、教材乃至教学的一种认识框架。同时也将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具体化。究竟如何区分一篇文本是属于四类中的哪一类,我们仍要根据编者的设计意图、文本在单元教学中的位置、编者对文本教学处理的建议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文虽出自名家之手,写的也是一群名人。四个人物描写得栩栩如生,性格鲜明,词汇生动丰富,文章剪裁详略得当。但鉴于编者的意图(作为单元中唯一一篇群像描写的课文出现),文本在单元课文中的位置(列于单元最后一篇),编者的教学建议(作为一般性阅读教学篇目处理)等几个方面,我认为,它实际上就是一篇“群像描写”的“例文”。可以作为佐证的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师用书》在这一课的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可以把本文作为作文例文,让学生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例如行文顺序、材料剪裁、人物配置等,都可以从课文中得到启发。”这里说的“场面描写”实际上就是指“群像描写”。

基于以上原因,我认为,《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文的教学设计应围绕“群像描写”这一教学中心进行设计。以下只是提供一个示例: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通读课文,了解群像描写与个像描写的区别。

2.通过对文中人物描写的分析比较,了解群像描写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一是根据人物的不同性格采取不同或有所侧重的描写方式;二是依据人物的地位及作用确定描写的详略)。

3.以“一次小组合作探究”为题,写一则“群像描写”的片段

作文。

当然,在本文中,《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仍然只是一篇“例文”,笔者通过它,想提醒我们战斗在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尤其是广大青年教师,在对一篇课文作教学设计的时候,一定不要随意而为,也要克服“拿来主义”,要认真地解读文本,揣摩编者的意图,了解文本的功能。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罗焕基.钻研教材必须领会编者的意图[J].小学教学研究,1981(6).

[2]朱武兰.从教材编写的意图看教学内容的确立[J].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2010(6).

编辑 温雪莲

猜你喜欢

合理教学设计科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浅谈小学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
创造性处理和运用初中化学教材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