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征镒 一草一木总关情
2018-04-09
2017年是吴征镒植物学奖的首届颁奖年,而提到一花一草一木,我们总要提到这位著名植物学家的名字——吴征镒。作为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那年已经92岁。他一生与草木结缘,经他发现和命名的植物达1766种,他是中国植物学家发现和命名植物最多的一位。
学界公认,吴征镒对中国植物学界有三大贡献:摸清了中国植物的家底;阐述了中国植物的来龙去脉;回答了中国植物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理论问题并用于指导实践。
1916年6月13日(农历),吴征镒出生在江西九江的一个书香家庭,后随家人迁往扬州。1933年,17岁的吴征镒考取了清华大学生物系,正式开始了他的植物学生涯。抗战开始后,吴征镒随校南迁至昆明,之后长期在西南联大任助教。这期间,他根据所能收集到的模式标本照片、植物学文献,写了近3万张植物卡片,成为《中国植物志》编著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材料之一。吴征镒还涉足中草药研究领域,并提出中草药的保护利用。抗战时期,吴征镒在云南进行了大量的科考调查,于1945年完成了《滇南本草图谱》。这些都为其之后的学术理论打下坚实的基础。
1956年,吴征镒等人提出了“中国植被分区”理论,成为后来全国综合自然区划、农林区划和国土整治的重要科学基础。他还极具前瞻性、战略性地向国家提出在云南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建议。随后,吴征镒怀着对“植物王国”云南的向往和热爱,举家从北京迁至昆明,开始了殚精竭虑的科研生涯。
1964年,吴征镒发表《中国植物区系的热带亲缘》,标志着中国植物区系地理学全面、系统工作的开端。1996年,吴征镒提出“东亚植物区作为一个独立植物区,与泛北极植物区和古热带并列”的观点,成为世界植物区系分区系统的重大突破。两年后,吴征镒通过对中国种子植物已知3300个属的分布格局研究,创造性地将其划分为15大分布区类型和31个变型,分析了每个分布区类型形成发展的过程和历史渊源。
1988年,中美达成《中国植物志》英文修订版合作协议,吴征镒任中方主编。2013年,《Flora of China》25卷全部出版,大大提高了我国植物学研究在国际上的水平和地位。
吴征镒曾说:“《中国植物志》的编纂,像唐僧西天取经一样,是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完成的。”这部历时45年完成的植物学巨著,吴征镒倾注了自己大量的心血。2004年,经过几代科学家近半个世纪的努力,《中国植物志》全套出版完成,从此,我国31142种植物有了“户口簿”。
吴征镒说,科学研究必须经历三个境界,一是立志立题,确立科研思路;二是殚精竭虑,百折不挠;三是上下求索,终有所得。2006年12月,《中华大典》主编任继愈邀请吴征镒担任《中华大典?生物学典》主编。两位耄耋学者携手编典,成就了一段佳话。也是这一年,已90岁高龄的吴征镒又率领弟子,开始着手研究整理我国清代著名的植物学专著《植物名实图考》及其《长编》,开启了我国植物考据学研究的新篇章……
2013年6月20日,吴征镒在昆明逝世。然而,以他名字命名的“吴征镒星”仍闪耀星空,以他名字命名的植物在祖国大地正迎风而起,充满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