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要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力量
2018-04-09王海珍
王海珍
中华传统文化种类繁多,其历经时间的沉淀,几经建构——结构——再建构,生生不息,积累了大量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许多文化元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迁,科技和工艺的不断演进经久不衰,从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传统元素。这些传统元素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精华,也传承了华夏民族特有的艺术精神。传统文化传承至今,已逾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都是中华文化不可多得的瑰宝。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得到广泛传播,一方面是由于国家实力提升所带来的效应;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所蕴含的丰富价值。可见,传统文化与国力提升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永世不忘的伟大事业。
当代青年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逐步承担起国家发展的重担,被寄予了无限希望,青年若能担起传统文化传承的重任,对于弘扬民族精神、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青年应当先行。
在整个工业文明体系建构、传统文化传承的进程中,年轻一代不是围观者,参与的同时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身上都有着传统文化的因子,只是需要去激发,并给予正确的指引。青年应当并正在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创新者。
把传统文化与生活相结合
每种传统文化的形成,都是一个社会数万种言辞的交织、先辈辛勤耕耘所得。当我们听到“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当我们看到剪纸艺术、古韵诗词时,我们需要明白,传统文化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要等到它们消失殆尽时才想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传统文化,就在此时此刻。
著名人文学者钱理群有言:“每一代人都被他的上代人所不满,最后还是接了上一代人的班,完成了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当下的年轻一代,在背负“时代的烙印”的同时,也在尝试将“传统文化的图腾”扛在肩上。
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场景中,也是一种创新传承的手段。这样可以透过生活中的细节,传递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时代感,让更多年轻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传承的同时又有创新,正在成为当下许多年轻人努力的方向。
如何让传统文化不再被感觉遥远,而是生活的一部分?可以参照台湾地区的经验。
崇尚“生活美学”,进行“台湾生活工艺运动”,是台湾地区重塑新零售业的根本动机。台湾地区的各类创意零售店铺,还包括法蓝瓷、琉璃工坊这样的品牌商店,都是将中华传统文化用时尚、新颖的形式进行体现。还有一些优秀的台湾餐饮店,其对餐饮的理解已经上升到工艺美学层面,即讲究美食的营养口味,又讲究美食空间的仪式感的塑造。例如特色美食与禅院的结合,通过其独特的美食制作程序和仪式空间的营造,吸引了大批食客进行膜拜式的体验。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生活场景融合,不仅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也向人们传递了文化精神,“润物细无声”。
现在也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产品结合“生活美学”,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走进年轻人。比如东家APP,就是将互联网与非遗文化传承人的技艺很好的结合,出品了很多极具传统工艺美感又与现代人生活紧密联系的产品,深受年轻人喜爱。
让多种形式参与其中
几千年的文化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入耳入心,从科学教育培养角度来说,也是阶梯式的,集合更多的力量、更多的载体来推进此事。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
80后的曹雅欣是身体力行者之一。2009年大学毕业的她进入中华书局开始接触国学,几年前成立子曰文化公司,倡导“国学走入生活,传统成为时尚”。
这样一份工作除了“兴之所至”,曹雅欣则觉得,“这是有意义的,服务社会与当下,传播国学,让传统文化的长河不会断流。”谈及“国学走入生活”,她娓娓道出四句古詩,分别对应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国学书坊,引导人们读书,这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之余,燃一炉香,‘红袖添香夜读书;身着具有中国元素的服饰,就有了‘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意境;游客来访,以茶代酒,自然就是‘寒夜客来茶当酒。”
还有一个年轻人将偏安于一隅的传统文化推向万众瞩目。这就是谭维维。谭维维和华阴老腔的几位艺术家的合作,燃爆了华语乐坛。借助春晚这一平台,将华阴老腔推入全国乃至全世界视野。谭维维这样说道:“华阴老腔这样的传统文化拿到国外的时候,他们觉得太时髦了。”当有的青年人觉得我们的传统文化土气时,在外国却已经成为时尚,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土与洋”不能成为传统文化的代名词,相反,“有力量,有内涵,有故事”才是传统文化最深刻的内涵所在。
将传统文化内化成日常言行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一项浩荡工程,需要生生不息长久的努力。从意识层面,我们应该提高重视程度,营造传统文化传承的良好氛围。国家的大力提倡,是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的重要基础。国家要利用媒体等宣传方式开展文化传承的活动,如近期在央视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便形成了国人对于中国古诗词鉴赏的热潮。此外,国家应对青年传承传统文化给予大力支持,从物质层面保证青年传承传统文化相关活动及项目的顺利开展。
从教育方式上说,要鼓励教育传播,打造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平台。要使青年扛起传统文化传承的大旗,首先就要将传统文化深入青年日常的教育中,使青年了解并熟知传统文化。一方面,建议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必修课程,列入教学大纲,并合理安排课程设置,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科目,系统性地、针对性地对青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另一方面,倡导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通过精心设计和组织校内传统文化活动,使传统文化以形式多样的方式切实走进青年的生活中。
在具体的操作上,也要注意创新传承方式,探索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效形式。青年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要障碍在于其所接触的传统文化内容枯燥乏味。只有紧密结合时代特点、尊重青年需求,才能发挥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比如,北京故宫微信公众号就曾推出一组“雍正萌萌哒”动态图片,吸引了大批青年转发。
说到底,青年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根本在于入心入脑,要内化成日常言行,而不仅仅流于形式。青年若要在文化传承中发挥更大作用,便要升华思想高度。一方面,要树立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摒弃崇洋媚外的思想,担当起传统文化传承的重任;另一方面,培养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和创新意识。所谓自觉意识,即用辩证、批判的思维认识传统文化。所谓创新意识,即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对优秀的文化成果积极弘扬,对腐朽的文化要坚决抛弃,青年应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持之以恒的精神,积极弘扬并创新传统文化,为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强大而努力。
中国的伟大复兴,同样也是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当下,文化传承的火炬已然传递到年轻的一代,正是传承,一个民族的生命才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