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方言亲属称谓及其特点
2018-04-09王红霞
王红霞
(宝鸡文理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陕西 宝鸡 721013)
周至县古称盩厔县,据《元和郡县图志》“山曲曰盩,水曲曰厔”,知其因山环水复而得名,1964年经国务院批准更改为周至。该县位于陕西省关中西部的秦岭、渭水之间,为陕西最古老的县份之一。[1]1周至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关中片,[2]单字调有4个,阴平本文以周至县城所在地二曲镇的中老年人为调查对象,从父系、母系、夫系、妻系四个方面对该县方言亲属称谓进行系统调查研究,以探究其特点和蕴含的文化内涵。
1 周至方言亲属称谓词
周至方言亲属称谓词按照父系亲属称谓、母系亲属称谓、夫系亲属称谓、妻系亲属称谓和其他五类列出,每条词按照“词条—方言词—注音”的顺序进行描写;同义词按出现频率排在一起;称呼有背称、面称区分的,在词条后注出,不作这类说明的,一般为背称、面称均可;老派词语下加_表示;新派词语下加表示。
1.1 父系亲属称谓
父系亲属称谓是亲属称谓中最复杂的一部分,为了便于说明,我们把父系亲属称谓分为四部分,分别为:长辈直系血亲称谓、晚辈直系血亲称谓、兄弟姐妹及其子女称谓、父亲之兄弟姐妹及其子女称谓。
1.1.1长辈直系血亲称谓
说明:“爹”这个称呼只有老派这样称呼,现在大部分人用“大”这个叫法。“爸”这个称谓目前属少数,使用这个称谓的家庭局限在城镇少数受过教育或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家庭范围中。新派中称父亲为“大”还是“爸”受周围人的影响很大,一般家庭哥哥姐姐称呼什么,下面弟弟妹妹就跟着称呼什么。
1.1.2晚辈直系血亲称谓
说明:“孙子”和“孙女”合称“里孙”;“外孙”和“外孙女”合称“外孙”;“里孙”和“外孙”合称“孙子”。
1.1.3兄弟姐妹及其子女称谓
说明:第一,“弟兄”有两个意思:一指亲弟兄,兄弟的意思;二指朋友、同事。“兄弟”,指弟弟。第二,姐夫和嫂子的称呼。一般情况称“姐夫”是“名+哥”,称“嫂子”是“名+姐”,目的是为了拉近亲属关系,显得更亲近。“姐夫”这种称谓以前有,现在很少。而“嫂子”这一称谓一般用于称呼比自己年长的朋友或者同事的妻子,几乎没有任何亲戚关系。
1.1.4父亲之兄弟姐妹及其子女称谓
说明:对父亲兄弟及其配偶称呼,一般按排行来。如称父之弟妻为“娘”,那么按排行称呼就是“大娘、二娘……碎娘”,如果只有一个就叫“娘娘”。
1.2 母系亲属称谓
说明:对母亲长辈的称呼和对父亲长辈的称呼是一样的。因此,为避免重复,在父系亲属称谓部分没有列出对父亲长辈的称呼,此处一并说明。
1.3 夫系亲属称谓
说明:以上称谓都是背称,面称一般随夫称。第一,丈夫的称呼。老派刚结婚时一般面称“哎”,背称“外头人”,大户人家可能称“掌柜的”;有孩子之后,夫妻间互称第一个孩子的名字,以示尊敬。一般不互称对方的名字,尤其妻子不能称呼丈夫名字,那是不能含糊的。[4]163新派一般不讲究,都互称名字。第二,大伯子是对丈夫兄长的称呼,用于背称;面称称“哥”,长兄为父,不能含糊。
1.4 妻系亲属称谓
说明:以上都是背称,面称如无特殊说明一般随妻称。第一,妻子的称呼。老派刚结婚时一般面称妻子为“哎”,背称“屋里人”或“媳妇儿”;有孩子之后,夫妻间互称第一个孩子的名字,以示尊敬。[4]163新派一般称名字或者“媳妇儿”,更时髦点的称妻子为“老婆”。第二,岳父、岳母的称呼。老派称岳父、岳母为“叔”“姨”,属拟亲称呼,以此表示尊敬,并拉近彼此的关系。新派基本随妻称。第三,对妻之侄子、妻之侄女、妻之外甥都没有专门的称呼,一般称为“她侄儿”“她侄女”“她外甥”等,固在上文词条中未列出。
1.5 其他亲属称谓
说明:除了自己的亲生父母之外,还有几种特殊的父母亲称谓。第一,“干大”和“干妈”。一般人丁不旺的人家为了让人丁兴旺、子女健康成长,会在子女小的时候寻找一个属相八字相合且家里人丁兴旺的人家认为干亲,称对方为“干大”“干妈”。这种现象在周至很普遍,大部分男性都认有干亲。“干大”“干妈”这种称呼会一直延续下去,从此双方互相往来,成为一门亲戚。第二,“后大”和“后妈”。这是由于母亲改嫁或者父亲再娶而产生的一种称谓。随母或者随父的孩子一般在和对方不熟悉的情况下,称对方为“叔”“姨”;而当关系亲近后,有可能面称叫法同亲生父母相同,但背称仍为“后大”“后妈”,以示和亲生父母有区别。第三,“奶爸”和“奶妈”。在孩子小的时候,由于母亲工作忙或者没奶水等原因,特意给孩子找了奶水充足的妇女,孩子一般随奶妈在奶妈家生活,起码到断奶。因为吃了人家的奶,所以叫人家为“奶妈”。相应地,称奶妈的丈夫为“奶爸”,奶妈的子女为“奶姐”“奶哥”“奶弟”“奶妹”,这种称谓一旦确立就不再改变,一般都一直来往下去。但也有时间长了、孩子长大了就不再来往的情况。第四,“亲家”这个词有两种意思:一指儿女亲家;二指干亲家。
2 周至方言亲属称谓的主要特点
李如龙曾说过:“亲属称谓是语言中不可缺少的、十分常用的基本词汇,也是维系家庭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纽带。研究亲属称谓的共时系统和历时演变,不但是词汇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了解社会关系和文化传统的重要依据。”[5]1周至方言的亲属称谓跟普通话亲属称谓对应整齐,具有普通话亲属称谓的一些特点。此外,周至方言在语音、词汇以及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方面又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2.1 称谓的音义特点
2.1.1语音方面
同一个亲属称谓词,读音不同,表义也就不同。如“老婆”,当“婆”字读本音时,指“曾祖母”;而当“婆”字读轻声时,指“妻子”。再如“妈”和“妈妈”,称呼“妈”时,指母亲;称呼“妈妈”时,是对比自己母亲年长的女子的尊称。
2.1.2词义方面
周至方言亲属称谓词中一词多义和一义多词两种现象同时存在。如“亲家”,既可指儿女亲家,又可指干亲家;“女子”既可指女儿,也可指女孩,这都属于一词多义现象。又如“妻子”可以有多种称呼——媳妇儿、老婆、屋里人;“丈夫”也可以有多种叫法——女婿、外头人、掌柜的等等,这种情况属于一义多词。
2.2 称谓重长幼有序
在周至方言中,称谓系统按照辈分原则井然有序地排列着,对不同的辈分采用不同的称呼。如祖辈、父辈、儿女辈、孙子辈等。即便是同一辈分,按年龄的大小长幼也有不同的称呼。如称母亲的姐姐为“姨妈”,母亲的妹妹为“姨”;父亲的姐姐为“姑妈”,父亲的妹妹为“姑”;母亲的嫂子为“妗妈”,母亲的弟媳为“妗妗”等。
另外,凡是同一姓氏的人,即便不是直接的血亲关系,周至人也要严格按照辈分和年龄来确定对对方及其家人的称呼。除非一门子出了五代不好再追查辈分了,则按年龄称为“叔”或“哥”等。
2.3 称谓重男轻女现象严重
虽然我国一直提倡男女平等,但是在周至,重男轻女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从县城随处可见的诸如“严禁弃溺女婴”等宣传条幅就可见一斑。亲属称谓词也饱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色彩。如:
外头人/屋里人:这组词是夫妻双方对彼此的背称。从这组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不同的社会分工。同时,当地人指出,在夫妻双方面称时,“屋里人”是绝对不能称呼“外头人”名字的,一方面以示尊敬,另一方面也能看出男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和权威不容侵犯。
牛牛娃、放牛娃/丫头:这组词是对刚出生不久的婴儿的称呼。生了男孩称“牛牛娃”或“放牛娃”,生了女孩则称“丫头”。从这不同的称呼上,我们就能看出人们在生了男孩和生了女孩后不同的心理状态和喜爱程度。周至地属关中平原,支柱产业是传统农业。很久以前,耕牛在人们劳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放牛的活大多是男孩子干的,同时也暗含着“男主外”的社会责任。父母称生了儿子为生了个“牛牛娃”或“放牛娃”多少流露出一些自豪,而称生了女儿为生了个“丫头”多少流露出一些不满,也能体现出在其心中男孩和女孩的地位及重要程度是大为不同的。
另外,周至方言亲属称谓中对妻子的侄子、侄女以及外甥等都没有专门的称呼,一般都称为她侄儿、她侄女和她外甥。这种没有专称的称呼方式,也或多或少体现出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
2.4 称谓冠名以别亲疏
周至方言中,为了区分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人们一般通过在称谓前加名字和不加名字来表示。如:对于自己的嫡亲哥哥和姐姐就直接称呼“哥”“姐”;而对于表哥、表姐、堂哥、堂姐或者干哥、干姐则在“哥”“姐”前加名字,如凡哥、红姐。
此外,称呼自己的嫂子和姐夫时,也是“名+姐”和“名+哥”,如“麦茸姐”“君新哥”。一方面,不按传统的叫法称对方为“嫂子”或“姐夫”,以拉近彼此的关系,显得亲近;另一方面,冠名以区别于嫡亲哥、姐。
2.5 称谓从“他”称呼现象普遍
从“他”称呼是汉语亲属称谓中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指说话人跟着某一亲属去称呼另外的亲属,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在亲属称谓前加上“他”字,这种现象在周至方言亲属称谓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如:父亲称呼孩子的二舅、三舅为“他二舅”“他三舅”,称呼孩子的姨为“他姨”;母亲称呼孩子的叔叔为“他爸”,称呼孩子的奶奶为“他婆”。但从“他”称呼也是有严格讲究和说法的。从“他”称呼用于背称时适用于任何人、任何辈分,如可以说“他婆”“他姑”“他姐”“他兄弟”,但面称时,只适用于比自己年龄小或者辈分小的人,表示亲切。从“他”称呼不能用于比自己年长的人或者长辈,用于比自己年长的人或者长辈时,则显得不尊敬、不礼貌。
2.6 称谓泛化表亲密
亲属称谓泛化是指人们用亲属称谓语去称呼非亲属成员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口语中十分普遍。周至人也不例外。在与陌生人打交道时,习惯且热衷于用亲属称谓称呼对方,表示彼此关系密切,亲如一家。如称呼与自己祖父辈年龄相仿的人为“爷爷”或“婆婆”;称呼与自己父辈年龄相仿的人为“伯伯”、“妈妈”或“娘娘”等;称呼比自己年长的人为“哥”或“老姐姐”;称呼比自己年龄小的人为“大兄弟”或“大妹子”等。在拟亲称呼中使用什么样的拟亲称谓也要看彼此的年龄及辈分关系。为了方便称呼,周至人在跟陌生人交往时喜欢询问对方以及其父母的年龄,如果同姓还要想方设法打听其辈分,然后按年龄、辈分确定对方及其家人的称谓。可见,周至方言亲属称谓泛化表亲密的意识已经渗透到交际之中,并且在不断延伸和发展。
方言是表现民俗文化特征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民俗文化的很多特征是通过语言和方言才得以表现的。[6]方言亲属称谓词是认识方言和地方民俗文化的一扇重要窗口,分析周至方言亲属称谓的特点,对于认识周至方言文化,揭示其蕴含的文化内涵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周至县志编纂委员会.周至县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3.
[2]邢向东,郭沈青.晋陕宁三省区中原官话的内外差异与分区[J].方言,2005(4):364-371.
[3]董琳莉.周至方音的古今音变特点[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3):93-96.
[4]孙立新.陕西方言漫话[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5]胡士云.汉语亲属称谓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6]张振兴.民俗学与方言学的结盟[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11(6):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