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德王道:论刘古愚《大学古义》的诠释特点

2018-02-25单晓娜涂耀威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天德王道亲民

单晓娜,涂耀威

(武汉纺织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0)

“经世”思想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士人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一旦社会发生大的变革,经世意识就会勃兴。清代后期,受时势的影响,经世风潮大兴。学者笃信程、朱是为经世,主张调和汉、宋者亦为经世,经今文派阐发微言大义同样有经世情怀。儒家经典《大学》成为学者阐明经世思想的重要文本,学人纷纷借《大学》以阐发自己的观点。[1]《大学古义》是刘古愚诠释《大学》的著作,在诠释上回应了时代的主题,反映出他的治学特点。

刘古愚(1843—1903),名光蕡,字焕唐,陕西咸阳人,清末关中今文经学与维新改良派的代表性人物,被梁启超赞为“关学后镇”,[2]12康有为誉为“海内耆儒,为时领袖”。[3]86刘古愚精研经史,以经世致用为宗旨,主治今文经学。刘古愚生活的时代,“中国久积弱,屡被外侮,先生愤慨,务通经致用,灌输新学、新法、新器以救之,以为此学,亦以此为教”。[4]189他提倡实学,强调西学,主张改革,振兴教育,主持味经书院、崇实书院多年,培养了大量新式人才。治经重微言大义,不重训诂考证;在义理上与王阳明心学相近,又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刘古愚以《大学》为“天德王道”,将心性与事功之学并重,反映出他的民本思想和对经济的关注,以及今文经学家以《大学》为政治哲学纲领,开掘《大学》微言大义的努力,在众多《大学》诠释文本中独树一帜,值得关注。

1 “天德”即天与我之“明德”

刘古愚提出了《大学》是“天德王道”之学的命题。他说:“天德王道,天下万世之人所当学,此篇以三千四百三十二字括之而无遗,宏纲即举,而细目又极详密,故此篇言学,为古今有一无二之书。”[5]261

天德,是“真的自己”,道德本体,性之本然,《中庸》的“纯亦不已”。儒家认为,圣人天性浑全,实行仁义,习于本性,不假外修,谨慎要求自己,“含德之厚,比若赤子”,所适自无往而非道,故能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道德境界。关于“天德”,儒家思孟学派已有论之。郭店楚简《成之闻之》:“圣人天德,曷?言慎求之于己,而可以至顺天常矣。”对“天德”最好的诠释可能是《孟子·尽心上》“尧、舜,性之也”的“性之”二字,也就是《孟子·离娄下》的“由仁义行,非行仁义”。[6]371理学家认为“天德”就是“天理”,朱子曰:“有天德,则便是天理,便做得王道。无天德,则做王道不成。”又曰:“无天德,则是私意,是计较。后人无天德,所以做不成王道。无私意间断便做得王道。”[7]159-160“天德”,类似于西方政治哲学家罗尔斯、泰勒等人所说的“原初状态”(original position)、“本真性”(authenticity),是一种原始的、先天而来的道德意识,一种关于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直觉。“天德”是“天理”的认识,使得道德本体具有普遍性的意义,成为实现王道政治的根本。刘古愚以《大学》为“天德”之学,认为《大学》的“明德”就是“天德”,“天与我之明德”,[5]268所以有“《大学》一书只是个明明德”[5]275之语。

何谓“明德”,刘古愚认为,明德是天与人之性,是道德本体,自有之物,“此知为流动之灵明,必有实落凝聚处方可谓之德。德,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也”。[5]270-271“明德,性也。天之所以与我,而我以应万事者,即《孟子》万事皆备于我之义。以迹象言谓之物,以义理言谓之德……明明德,复性之学也。身心家国天下,皆是物;修齐治平,即是则。不违其则,即德也。”[5]264

对《大学》“明德”的诠释,刘古愚认为是天与人之本性,推及外物不过是不违其则,“物物有其则”,以天所与人之本性“明德”以应万事,使物物不违背自身规律;而“明明德”,即是复性尽性之学,恢复本体良知。这是天理之流行的认识,是典型的道德本体论,将“明德”与“天德”的意义相等同。

同时,刘古愚认为“明德”要与事功相关联,他说:“自古圣王莫不用力于明德,盖出全力以为之。”[5]269如何为之?要见诸行事,不能留于空寂,要扩充其量,实用其功,“明德不充其量,则遗弃民物,虚寂之学,非大人之学也。明德不实其功,则泛滥为知俗之学,非大人之道也”。[5]266他认为实用其功的对象在“民”与“物”,“入《大学》讲明道德,不过复完我得于天之性,我得于天者,万物皆备,故欲得我之性,不能离却民物遁于空寂自谓见性”。[5]264明德见诸王道,即在亲民,“亲民”与“明德”即为一物:“合明德、新民为一物,此有深意。人皆视明德、新民为二,故佛老之徒修身养性只知为己,无圣人成己所以成物之公心。……合德民为一物,一物而二名者,本末之形也,德民为一物,即明新为一事,事同而名异者,终始之迹也。”[5]263以“明德”与“亲民”同一,对“明德”的重视,也会重视“亲民”,所以刘古愚的《大学》诠释思想中,把“亲民”看成王道之学的重要部分,十分关注。

2 “亲”之一字为王道之本源

“王道”,最早见于《尚书·洪范篇》“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是“孔子以学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5]280王道政治是对西周文王、武王统治时期理想社会制度的概括,是推行仁政所能达到的理想境界。[8]56-57刘古愚认为《大学》与《春秋》一样,是针对君王而言的建立王道的政治学纲领,他说:“至于必同民好恶,辟则为天下戮;财聚民散,悖入悖出,拂人性则灾逮夫身等语,处数百年君民分定之世,而著民叛之事,为罪不在民,皆长国家者所深恶而厌闻者。”[5]281天德是体是本,王道是用是末,“有天德自能实为王道”。[5]277但二者不可分,一而二,二而一,关系紧密。在刘古愚看来,应参赞化育,视民胞物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德、民是一物,“明德”即是“亲民”,“亲民”即是“天德”的实践。由明德到亲民到王道,构成内圣外王之学的全部。亲民是连结天德、王道的中间环节,故在重视《大学》心性内容诠释的同时,刘古愚将亲民也上升到与明德同样的高度,认为亲民是王道之本源。

刘古愚认为《大学》之道生于民,亲民是“明德”的内在要求,“性分所固有”。学者必须成己成物,在德性修成的同时,对庶民之事给予足够关注,“《大学》之道,是由明德以亲民之路。明德不亲民,即无道。故《大学》之道,生于民,无民即无道。天地间万事皆起于有己有人,若天仅生我一人,则德不与人接,谁谓其不明,亦何贵于明哉?圣贤立学之意,凡以为民也。学者有志于学,须立地有民胞物与之量方可言学”。同时,他认为“明德”的效验必于亲民上见,无民即无己,“明德至善之地仍在亲民上见,不新民而空自明其明德,其明于何见之……盖己与民共立于世,无民即无己,无己即无明德可言,故为学以亲民为重也”。[5]262明明德于天下就是亲民,“明德是就本原说,天下是就分量说,明明德于天下即是亲民。……亲民之极,即是明明德之极”。[5]265

亲民是天德所见之在,也是王道的根本,与“王道”相对之“霸道”在刘古愚看来皆由视民不亲而生,“人惟视民不亲,故忍以法术愚民、刑威迫民”,所以才提出“亲之一字为王道之本源”的看法。他认为“亲民”之义精深宏大,已涵盖有“王道之作用”的“新民”之义,故不主张改“亲民”为“新民”。[5]262亲民所受于天,是王道之根本,有民才有国之富贵,而不是一家之私产,“帝王之富贵,以有民也。习之久而昧其初,不以民为吾所受于天之职分,其教养皆吾当尽之责,而以民为祖宗所留贻之畜产以供吾财用者,天子贵极富溢,日纵淫侈,积为风俗”。[5]278继承先王为政之道,教化、生养民众均为应尽之职分,是天德王道的内容所在。

刘古愚认为学《大学》之理就要见诸实事。他说:“何以为《大学》?立念以天地民物为一体,而学以讲明其理,然后实为其事,则范围天地,曲成万物矣。”[5]261强调以变易思想看待《大学》,“夫子为书,既有感于当时而发,世移时易,理不变而法令不能尽同。学《大学》者,乌可不以己之身世习之而泥古法以治屡易之身世哉?”[5]280在对《大学》天德王道内容诠释上,可以看到刘古愚重视民生财用。他说:“财既生,仁者理之不偏重于一而周流焉,则家给人足,天下长享太平之福矣。……天下太平之成,自财用恒足始,则天下不平之端,必自财用足生。”他视财用为天德、天理,“财者,人之生机,即天之动机,无财用,则人事绝,天理灭矣”。

刘古愚论民生和工业,不囿于陈见,与时俱进,在注解《大学》“生众食寡,为疾用舒”时,他认为向来论财用,只是重本抑末,是理财而不是生财,而生财无有西洋工业之利多,“自汉以来,君相经营财用,亦知取则于此,然不过重本抑末,驱民归农食、节用时,示民以俭已耳。至今思之,仍撙节爱养,谓为理财之极则则可,非生财也,生财则须以人力补天地之缺陷……圣门论财用,未尝斤斤于理之,而不能生之也。今外洋机器,一人常兼数人之功,一日能作数日之事,则真生众食寡,为疾用舒矣。《易》称黄帝尧舜之治归之制器。《大学》论生财未必不见及此,故吾反复此节,而知外洋机器之利。夫子必已见及而时未至,不能遽兴,故露其机于此,以待身逢其时者之取而用之也”。[5]279因此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业,“延外人以教中国之民,来百工之说也。振兴工学,以自制作,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之说也”。[5]280

刘古愚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展工业,是其亲民思想的重要体现。受到晚清时势之影响,他也主张变革。不过,他以“天德”“天理”论“财用”,“中体西用”特点比较明显。

刘古愚认为礼是王道之纲纪,《大学》天德王道之学,具有立纲陈纪之用,是礼之本,故主张将《大学》升入《仪礼》,完全不同于宋明理学家的《四书》之《大学》,也异于清代以《礼记》解《大学》的学者。刘古愚说道:“礼者,人事之纲纪。王者之政,所以纲纪人事也。欲王政之行,必须人材。大学培养人材,以为立纲陈纪之用,则《大学》尤为诸礼之本。……予意以此篇为经,升之《仪礼》中,或置于首,或置于《冠昏礼》后,或置于末。置于首者,即《大学》为诸礼之本之意;置于《冠昏礼》后者,《大学》为成人之学也;置于末者,虞廷典乐,教冑子在礼官之后也。而以《学记》为传,如《仪礼》有《冠礼》、《昏礼》,《小戴》即有《冠义》、《昏义》之类是也。如此分为经传,似较与《中庸》同列《论语》、《孟子》中为稍胜也。”[5]272刘古愚对《大学》性质的认识,或是礼之本,或是成人之学,或是与《学记》性质相近,以经传相配而行之。这些论断没有多少文献上的依据,只是刘古愚认为孔子以学承三代为万世之法,必不轻视学礼;而朱熹作《仪礼经传通释》,也特别重视学礼;《大学》揭示的正是以维护社会秩序为基本内容的天德王道之学,而王道纲纪正是诸礼之本,孔子、朱熹重礼思想正是与其一脉相成。对《大学》纳入《仪礼》归属的判断,充分反映了刘古愚今文经学家的特点。

3 “天德王道”观的实现

刘古愚所论《大学》之“天德”与“王道”是紧密联系的,其义虽与内圣外王趋同,却没有内外之分,是天人合一思想与内圣外王框架的一个产物。明德是天所给予,民物是自己分类之事,明德必须亲民;王道是天德之显现。刘古愚在强调道德修养的同时,推及王道政治。“三纲领”中刘古愚以为只是“明明德”,明德之核心是诚意,格物、致知、正心不过是恢复天德之良知、意之灵明。亲民与明德同等重要。而具体如何由明德到平天下,刘古愚认为王道不外人情,只是要尽物之性,推平好恶之情,“明德,天理也;好恶,人情也。物物各就其矩,王道也。王道不外人情,君子平天下,平天下之情而已,情范于矩,则天理明于天下矣。天理从人情上见”。[5]277情是性之所发,情之正即为性为理,以絜矩之道推情于天下,“明德是性,好恶是情,矩是明德之形,即范好恶之道,絜矩即是知道而用以平天下也。……明德在我为性,达于天下,则其用在情。故诚意以好恶起,以民情民志结,见明明德于天下,正赖此情之无不同耳。……至治国章,推明人情之同,上下感应之理,见情之正者,即性也。……故曰人情者,圣王之田,而中国能为一人,天下能为一家也”。上古王道之政也不过如此,“自古王者之兴,皆先去民所恶而后能聚所好也。……若裁制万物,固是推吾心之爱,然物莫贵于民,民害不去,民利何由兴,故平天下由所恶推入,然后好恶并言也”。[5]276-277

总而言之,“天德”将“明德”建立在天的基础上,与“王道”政治相结合,使得道德本体有了普遍的意义,又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背景。“王道”的实现也反映了儒家所推崇的周代礼乐的仁政模式,使得事功成了“天德”的内在要求,而不仅仅是心性修养工夫。刘古愚的《大学》诠释思想,对“明明德”十分重视,将“明德”视为天德,又受宋明理学思想影响,进而视其为天理。更具体地讲,刘古愚的思想延续王阳明、刘宗周以心学解《大学》的思想比较多,在格物致知、诚意等概念范畴上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不同的是,毕竟王阳明强调良知、刘宗周强调慎独终究只是道德修养方面,在《大学》诠释中,对王道政治强调不够,而刘古愚在强调心性之学时,继承了关学源头宋儒张载立民胞物与之念,“天德”与“王道”并举,重民物而亲民。与朱熹一样,刘古愚也看到《大学》为大人之学、教人之法,讲心性修养论,但刘古愚还看到了《大学》为王道政治纲领的一面,所以朱熹家将《大学》收入《四书》,而刘古愚却主张将《大学》升入《仪礼》。对于刘古愚生活的时代而言,外侮内患,积贫积弱,他所处的关中地区风气未开,作为传统知识分子,刘古愚不得不借助对传统经典的阐释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他所关心的“王道”就是兴教育、办工业等兴民生措施,对财用的重视、对西方工业的学习,均是刘古愚面对时代主题而对《大学》思想所作的创新性诠释。

正如有论者认为的那样,王道重视礼乐,以维护社会秩序为特点。所谓王道,就是行政权力的建构与运作以社会公益为起点和枢轴;霸道则正相反,其建构与运作以一家一姓的私利为起点和枢轴。“王道出现的历史背景,是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军事手段不足;又由于个人尚未从早期共同体中离析出来,社会以家族、宗族、部族为基本单位,利益尚未分化,所以,族群之间的结构关系或曰秩序,主要是建立在礼让、协商的基础之上;族群之内的结构关系或曰秩序则主要以‘亲亲’和‘尊尊’为原则,即建立在血缘关系以及内部分工的基础之上。……而《大学》所讨论的既不是抽象的认识论问题,也不是什么‘为学次第’的问题,而是关于王道政治之重建的某种系统理论。具体落实于《大学》,其首重‘明明德’,所讨论乃是一个促使‘明德’由潜而显其明政治实践问题。……‘明明德’首先是应唤醒自己神性自觉(责任感或使命感),顺信天命以行,具体而言就是应承继先王志业,以道化民。”[9]358-364刘古愚的《大学》天德王道说,无疑已经涉及了这些内容。“天德”、“王道”以及“天德王道”思想,是原始儒家伦理政治重要思想之一。明代吕坤有云:“天德王道不是两事,内圣外王不是两人。”[10]61近代学者熊十力先生就注意到王夫之每以“天德王道”总括六经之理要。[11]49刘古愚以“天德王道”总括《大学》也应是有所继承。

4 结语

《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理学家非常重视,近世论儒家道德实践哲学者多以“内圣外王”概括它的意思,以前五项为内圣之学,后三项为外王之学,而《大学》就是表述“内圣外王”的纲领。然而,“内圣外王”说,先秦只见于《庄子》,孔、孟并未言及,宋明理学家言之也少,用它来概括理学思想也不准确。实际的情况是理学“内圣强而外王弱”,在具体诠释《大学》时,理学家也是多重内在心性修养之阐发,而不重外王之学。朱熹说:“《大学》重处都在前面,后面工夫渐渐轻了。”[12]251因此他讲解《大学》,前面五条目不厌其详,后面三条目则轻轻带过。真德秀著《大学衍义》,八条目仅举前六项。以后王阳明争古本《大学》,认为八条目中“诚意”在“格物”“致知”之前,所争也是在“内圣”之学方面。[13]2不过,正如牟宗三先生所言:“《大学》只是一个‘空壳子’,其自身不能决定内圣之学之本质。”[14]350这要看不同的诠释者在诠释过程中的侧重,明代邱濬著《大学衍义补》本意即在补充“外王”之学。我们看到,刘古愚对《大学》“天德王道”的概括是《大学》诠释文献中,对《大学》性质与内容比较精当的论述,接近于“内圣外王”,可能更契合《大学》作为伦理政治纲领出现的历史背景和思想传统。

参考文献:

[1]涂耀威.从《四书》之学到《礼记》之学:清代《大学》诠释的另一种向度[J].中国哲学史,2009(4):98-103.

[2]梁启超.饮冰室文集:卷四[M].上海:上海会文堂书局,1925.

[3]康有为.烟霞草堂文集序[M]//康有为全集:第11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陈三立.刘古愚先生传[M]//散原精舍文集.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5]刘光蕡.大学古义[M].《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思过斋烟霞草堂遗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陈明.王道的重建:“格物致知”义解[M]//儒者之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陈荣捷.存养[M]//近思录详注集评.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8]杨高男.原始儒家伦理政治引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9]陈明.大学之道:为学还是为政[M]//儒者之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0]吕坤.说道[M]//呻吟语.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11]熊十力.读经示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2]黎清德,编.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3]姜广辉.走出理学——清代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14]牟宗三.心体与性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天德王道亲民
最亲民的海王 静态体验玛莎拉蒂Grecale
Realistic Words, Chilling after Reading
张天德书法艺术欣赏
天德的牛
天德的牛
亲民之官 以廉为基
傲邦虽有效 幸福是王道
廉价亲民黑鸟单车BB10 GPS码表评测
“贵族”大樱桃如何这般“亲民”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diffusive contaminant release from permeable sediment layer under unidirectional unsteady f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