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双LCC电路特性分析与仿真
2018-04-09郑雪钦吴彬彬
郑雪钦,吴彬彬
(厦门理工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随着能源的不断开采,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逐渐走向枯竭,电动汽车因其节能环保越来越受到欢迎,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安全方便可实现智能化控制越来越受到推崇[1]。目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中关于谐振补偿电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SS补偿电路(series-series,SS)、LCL补偿电路以及双LCC补偿电路[2]。文献[3]主要分析SS拓扑中电感参数和负载参数对系统传输的影响;文献[4-5]针对LCL拓扑参数设计以及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文献[6]针对LCL电路恒压、恒流输出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文献[7]主要研究了双LCC补偿电路功率与效率问题。目前针对SS谐振电路研究较多,关于LCC补偿电路特性涉及较少,本文根据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恒流充电特点,针对LCC无功补偿拓扑进行研究,在此理论研究基础上进行参数设计和仿真验证,满足电动汽车恒流充电要求。
1 谐振补偿电路分析
常见的4种基本拓扑(结构)中,SS型与SP型为电压型,PS与PP为电流型[8]。当系统在谐振条件下,SS型原边补偿电容只与谐振角频率以及原边电感有关,而PS、SP、PP原边补偿电容均与互感M有关[9-10]。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中,停车位置以及安装等原因都将影响原副边耦合程度发生变化,即互感M在变。因此,PS、SP、PP 3种拓扑不适用于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中。如图1所示,SS拓扑中,us为高频交流电源,Cp,Lp以及Rp分别为原边电容、电感以及电感等效内阻;Cs,Ls,Rs与RL分别为副边电容、电感、电感等效内阻以及负载,M为原副边线圈互感。根据KVL定律可得:
(1)
其中:
(2)
式(2)中:Z1为原边阻抗,Z2为副边阻抗。由式(2)简化可得原副边电流为
(3)
当原副边均处于谐振状态时,谐振角频率为
(4)
当系统处于谐振状态下,系统表现出纯阻性状态,如式(5):
(5)
谐振状态下原边线圈电流为
(6)
当副边发生开路情况下电流为
(7)
原边谐振电流频率特性波形图如图2所示。在SS串联谐振电路中,开关管只需要承受输入电压的大小,逆变桥必须提供流过线圈的全部电流,开断过程电流应力较大。当副边电路发生开路故障时,如果此时原边电路工作在谐振状态下,原边线圈产生很大的电流,对于大功率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来说非常危险。因此,SS谐振补偿电路存在开关器件应力较大的缺点。为了克服缺点,选择双LCC谐振补偿电路作为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拓扑,可有效减小开关器件应力。
2 双LCC谐振补偿电路特性分析
2.1 电路拓扑结构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如图3所示,原副边补偿电路为对称结构,DC为直流源等效代表输入电源,T1、T2、T3、T4构成全桥逆变电路,L1、C1、C1s以及Lp构成发射端谐振补偿电路。Ls、C2s、C2以及L2构成接收端谐振补偿电路,M为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互感,RL为负载。L1与C1构成低通滤波器,C1s与C2s分别补偿了Lp与Ls的感抗。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中,原副边线圈感量一般较大,即图中Lp与Ls感量较大,利用补偿电容,在保证较大感量的同时可以减小支路感抗,提高线圈电流大小,进而增强磁场强度,提升电能传输能力。双LCC谐振补偿电路与基本谐振补偿电路相比,能有效滤除高频逆变电路产生的谐波,提高原边电能变换装置输出电源质量,减小原边开关管电流应力。
2.2 谐振电路阻抗特性
如图4(a)所示,双LCC原边等效电路,Zsp为副边反射到原边等效阻抗。图4(b)中,V0为副边感应电压,R为整流桥之后等效负载。
(8)
(9)
归一化角频率,即开关管工作频率ω与系统固有频率ω0的比值ωn=ω/ω0,发射端品质因数Q=ω0L/Zsp,L和L1的比值λ=L1/L,式(9)可以表示为
(10)
假设逆变输出电压uin相位为0,逆变输出电流为
(11)
(12)
则逆变器输出电压电流相位差表示为
(13)
当θ=0时,λ=1,系统工作在纯阻性状态;当θ<0时,λ>1;系统工作在感性状态;当θ>0时,λ<1,系统工作在容性状态。
2.3 恒流/恒压特性
2.3.1恒流输出特性
(14)
由式(14)可得,输出电流与负载大小无关,电路表现出恒流特性。输入阻抗为
(15)
当λ=1时,输出电流为
(16)
输入阻抗为纯阻性,如式(17):
ZP=ω0LQ。
(17)
此时电路不仅表现出恒流特性并且输入阻抗为纯阻性。
2.3.2恒压输出特性
(18)
输入阻抗为
(19)
无论λ取何值系统均无法表现出纯阻性状态。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中充电对象为动力电池,本设计选择恒流充电模式,即ωn=1,λ=1。
3 双LCC谐振补偿电路仿真
在Pspice软件中建模进行仿真,仿真电路模型如图3所示。根据双LCC谐振电路,结合电动汽车无线充电要求,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设计谐振补偿电路参数如表1所示,分别针对输出电流频率特性、阻抗频率特性以及恒流/恒压特性进行仿真。为了突出电路恒流/恒压特性,本文设计负载电阻变化幅度较大,实际充电过程中动力电池内阻发生变化幅度较小。
表1 双LCC拓扑参数设计Table 1 Double LCC topology parameters
3.1 系统频率特性
3.1.1输出电流频率特性
3.1.2阻抗幅频特性/相频特性
对系统频率进行扫描时,扫描范围20~100 kHz,输入阻抗幅频特性曲线与相频特性曲线如图6所示。当频率扫描到50 kHz时,输入阻抗相位角为0°,此时阻抗幅频特性曲线比较平滑,振幅没有出现陡峭变化,说明输入阻抗在此谐振点对频率变化不敏感。
当负载发生变化时,阻抗相位角0°保持不变,不同负载条件下此谐振点工作状态下阻抗振幅比较平滑,说明系统在这个谐振点工作比较稳定。
3.2 恒流/恒压特性
当ωn=1,λ=1时,开关频率与电路固有频率一致。设置仿真时长10 ms,初始电阻R=10 Ω,当t=6 ms时,R=20 Ω,t=8 ms时,R=40 Ω。不同负载条件下,恒流输出特性曲线如图7所示。不同负载情况下,输出电流恒定,系统表现出恒流特性,与前面理论推导结论一致,输出电压随负载增大而增大。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负载为电池,为了满足设计要求,方便对动力电池不同充电阶段的控制(如恒流、恒功率等),本设计选择恒流充电模式,开关频率与固有频率保持一致,ωn=1,λ=1时,电路不仅表现出恒流特性并且系统工作在纯阻性状态,逆变电源仅提供有功功率。
4 结论
针对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要求,设计双LCC谐振补偿电路,对LCC电路阻抗频率特性、恒压恒流特性、耦合系数对输出电压电流的影响进行理论推导,根据电动汽车充电要求,最终将系统设计成恒流充电模式,开关频率与电路固有频率相同,当ωn=1,λ=1时,系统工作在谐振状态,高频电源仅提供有功功率。研究表明,LCC谐振补偿电路可以有效滤除高次谐波,改善原边电路电压电流应力和增强系统鲁棒性,满足电动汽车恒流充电要求。
[参考文献]
[1]郭宗芝.应用于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的结构优化及控制策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
[2]LI W,ZHAO H,DENG J,et al.Comparison study on SS and double-sided LCC compensation topologies for EV/PHEV wireless chargers[J].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2016,65(6):4 429-4 439.
[3]任晓峰.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的研制及性能优化[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4]余奎.LCL型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系统的特性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
[5]LI Y,SUN Y,DAI X.Robust control for an uncertain LCL resonant ICPT system using LMI method [J].Control Engineering Practice,2013,21(1):31-41.
[6]邹爱龙,王慧贞,华洁.基于LCL补偿的多负载移动式感应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4,34(24):4 000-4 006.
[7]张浩波,吴巍峰.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电磁耦合机构的谐振拓扑理论计算及仿真[J].机电一体化,2016,22(2):31-37.
[8]LI S,LI W,DENG J,et al.A double-sided LCC compensation network and its tuning method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J].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2015,64(6):2 261-2 273.
[9]WANG C S,COVIC G A,STIELAU O H.Investigating an LCL load resonant inverter for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applications[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2004,19(4):995-1 002.
[10]李均锋,廖承林,王丽芳,等.基于LCCL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最大效率与传输功率解耦设计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2015,30(增刊1):199-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