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节水成为国家意志和全民行动
2018-04-09
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和70处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同步推进灌区用水计量设施建设。
同时,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以喷、滴灌为主的高效节水灌溉,积极推进东北节水增粮、西北节水增效、华北节水压采、南方节水减排等一批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据统计,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亿多亩,通过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由“浇地”变“浇作物”,彻底告别“大水漫灌”,农业生产方式也因水而变。5年来,农田灌溉水利用率与传统灌溉相比可提高20%~50%。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实现零增长。
全面加强工业、服务业和生活节水。水利部联合工信部公布两批国家鼓励的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目录,以及一批高耗水工艺、技术和装备淘汰目录,推广节水工艺、技术和设备,重点实施高耗水工业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加强城镇公共供水管网改造,普及应用生活节水器具;大力推进高耗水服务业节水技术改造,严控高尔夫、洗浴洗车等高耗水服务业;全面开展节水型单位和居民小区建设。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建成节水型企业、公共机构、小区等各类节水载体5.5万个。
此外,积极推进非常规水源利用。水利部印发《关于非常规水源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的指导意见》,加大污水集中处理再生利用、海水直接利用和淡化、矿井水利用、雨水集蓄利用等非常规水源利用力度。根据2016年水资源公报统计,我国非常规水源利用量已达70.8亿m3,海水直接利用量887.1亿m3。
创新机制“两手发力” 激发节水内生动力
节水,需要政府强力推动,但政府不能大包大揽,必须坚持政府与市场“两手发力”,通过建立长效机制,激发节水的内生动力。
近年来,各级水利部门,勇于创新,大胆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开展水权试点,建立交易平台。2014年7月开始,水利部选择河南、宁夏、江西、湖北、内蒙古、甘肃和广东等7个省、自治区进行水权试点,主要包括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水权交易和水权制度建设内容。经过3年多实践,探索了不同类型的确权方式,形成了流域间、流域上下游、区域间、行业间和用水户间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水权交易模式。2016年全国水权交易平台——中国水权交易所正式挂牌成立,截至2017年年底,已促成交易42单,累计交易水量14.68亿m3。
水利部出台水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和加强水资源用途管制的指导意见,规范水权交易,防止套取指标挤占合理用水,明确水权交易类型、程序和用途管制要求等。各试点地区也出台了一批制度办法。
水权交易激发了人们自觉节水的内在动力。以宁夏为例,这个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1/2的省份,通过水权试点,不仅实现了工业支持农业节水、农业节水支持给工业用水的双赢,而且用水资源刚性约束倒逼产业转型,万元GDP用水量下降28.7%,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9.8%,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464提高到0.511。确权没有影响发展,并且用水总量3年减少7.2亿m3,GDP实现年均7.6%的增长。
推进水价改革,发挥经济杠杆作用。统筹考虑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保护要求、社会可承受能力等因素,加快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可持续的精准补贴和节水激励机制,促进农业节水增效。全面推行城镇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充分发挥水价在节水中的杠杆作用。
此外,水利部联合发展改革委等印发《关于推行合同节水管理促进节水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引进第三方服务模式,培育一批专业化节水服务企业。在工业、农业和生活用水领域开展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示范带动各行业节水。目前,11家重点用水企业水效领跑者已公布,灌区水效领跑者已完成遴选。落实《水效标识管理办法》,建立我国水效标识制度。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启动以县域为单元的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
同时,持续加强节水宣传。水利部联合团中央等有关单位开展“节水护水”志愿服务行动大赛,全国节水办开通官方微信公众号“节水护水在行动”,组织开展“节水在路上”公益宣传活动,联合教育部有关单位举办节水辅导员培训活动,累计培训中小学教师360余名,推动节水进学校、进课堂。
成绩属于过去,新征程已经开启。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国家节水行动”,这标志着节水成为国家意志和全民行动。水利部门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更大的力度、更高的标准、更强的举措推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为实现水资源安全可持续利用、建设人水和谐美丽中国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