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我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
2018-04-09邢晓凤
本刊记者/邢晓凤
于 漪
1929年生,江苏镇江人。语文特级教师,历任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上海市杨浦中学语文教师,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校长、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兼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一、二届副会长、教育部第一、二、三届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中学语文学科审查委员、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会长、上海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多次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首届教书育人楷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著有《我和语文教学》《语文教学谈艺录》《于漪文集》《于漪新世纪教育论丛》《于漪语文教育论丛》《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教育的姿态》《语文的尊严》《于漪知行录》《岁月如歌》等。
于漪有句名言:“我上了一辈子课,教了一辈子语文,但还是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在学做教师!”作为中国首批语文特级教师、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一辈子都执著于专业的提升,虚怀若谷,始终保持着一颗谦卑、反思的心。六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于漪留下了无数经典教案和闪烁着智慧与人格魅力的教育思想,有着难以计数的各种荣誉,但在心底,她最喜欢的还是被学生亲切地叫上一声“于老师”。她说,讲台是她这辈子最舍不得、最牵挂的地方,让她觉得自己的生命在闪光。在于漪眼中,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教育之有爱,犹如池塘之有潋滟,山岳之有巍峨,江海之下百川。因为有爱,所以桃李满天下,因为有爱,所以栋梁立乾坤。
学无止境:一辈子学做教师
在于漪心中,教育不是一个结果,而是面向未来的生命展开过程。教师要做到诲人不倦,先必须学而不厌。她说,一个人一旦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同时选择了高尚。首先要“知如泉涌”,而且要有伟大的人格力量,你的思想言行要能够做别人的榜样。一个教师想要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学生和身边的人,没有底蕴和底气是不行的,而底蕴和底气要靠善于学习。于漪的教育教学经验是学来的,她把每一次听课,都当成一次学习的机会,抓住一切机会向他人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
从锦瑟年华到耄耋老者,于漪在教育岗位上一站就是67年。语文教育家张志公说,“于漪教书教得‘着了魔’”;学生说,“于老师对教育有着‘宗教般的虔诚’”。于漪就是这样把自己对教学的热爱浸入了骨髓。
1951年,于漪大学毕业走上讲台,在上海工农速成中学工作了7年,沉淀了7年。1958年,被调往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为了打牢基本功,于漪从汉语拼音开始,一点一点地钻研,一点一点地学习,把中文系的主要课程吃透,还独立钻研了上百篇教材。为了备好一堂课,于漪常常花上十几个小时。“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于漪一直用《后汉书·列女传》中的这句话鞭策自己。她不断向高手求教,广泛阅读,回忆自己求学时的学习经历……这些方法都成为于漪迈入语文教学之门的指南针。
不重复自己才能成就经典。于漪在教学上从来不重复自己。即使是同一篇课文反复地教,于漪也绝对不重复。教育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于漪说自己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正如维纳斯的美在于她的不完美:遗憾是因为不完美,不完美预示着还有提升的空间。于漪从不满足于眼前的成绩,时代在进步,学生在进步,于漪的教学也在进步,她不断地发现自身的课堂之不足和遗憾,因遗憾而改进,因遗憾而创新,凭着过人的勇气和智慧,营造了一个真实、生动而又令人心醉的教育行动画卷,迈向了教育的至高境界。
敬畏教学:精心提炼“教学法”
于漪的全部教学改革活动,贯穿着一条鲜明的红线,就是“教文育人”。于漪所上的语文课,充分地体现着“文道统一”的精神,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结合着思想教育,似春风化雨,渗入学生的心灵深处,真可谓教养与教育的和谐统一。
让学生感受文字之美。于漪心中有着一份解不开的汉字情结,在她眼里,有的字就是一幅画,山、川、鸟、鸣;有的字就是一个故事,国、家、善、思;有的字声像俱全,诗、词、歌、赋。于漪老师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炽热情意,浓烈、执著地反映在了她的教学中。她的课堂,充盈着诗意与情趣,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于漪诗意的语文课,如同高山流水,春雨缠绵,情景交融,自然流放,充满着灵魂的飞升和投入生活的热忱。
于漪常说,汉字是世界上少有的“双脑”文字,不仅锻炼逻辑思维,同时还锻炼形象思维;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激发孩子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让孩子知道文字从古至今的发展对中华文明所起的重要作用,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的感情。
三个关注,两个反思。于漪把每一次讲课都看成一次生命的绽放,每堂课都要经过三次备课的过程。第一次备课就是“读白文”,不看任何参考书,全凭自己的理解对教材进行一次整体把握,静下心来反反复复阅读文本,不断给自己提问题;第二次备课广泛收集各种参考文献资料,看名师、教育专家对教材的分析,同时不断思考;第三次备课是在上过平行班之后总结经验,教学反思之后再备一次课。她说:“我在阅读教学中试图引领学生通过咀嚼语言进入文本的深层结构,读出文本结构深层的文化密码,引导学生透过语言的表层进入语言表达的深层世界,力求将阅读课特别是经典阅读课上出点深度和难度,上出点文化味。”这里的“引领”与“引导”展现的都是语文教师扎实的备课功夫。在教学中,于漪贯彻着“三个关注”(关注自己、关注理念、关注学生)与“两个反思”(理念反思和行为反思)。她用汪曾祺的一段话勉励自己:“人总要把自己的生命精华调动起来,倾力一搏,就像干将莫邪一样,把自己炼到剑里去,这才叫活着,这才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于漪精通教学艺术,对于一堂课怎么开头,选择什么突破口以带起全局,怎样展开教学进程,怎样收尾,都有独创的整体设计。听她的课,所感受到的是:起承转合,环环紧扣;节奏鲜明,抑扬顿挫;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由于她的整个教学能“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所以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惠泽千秋: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习近平主席曾说过,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学生的幸运、学校的光荣,于漪以一己之力做到了,并且做得至臻至善,但她并不满足,她“心系天下”,要竭尽全力为教育事业培养出更多优秀接班人。
于漪非常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她在担任上海第二师范学校校长时,常常深入课堂听课,然后对老师点评指导。“上一堂课,师生都应该是有收获的,所以评课才能让老师知道,课堂好在哪里,为什么好;不足之处在哪里,如何改进。”于漪常常手把手地带教年轻教师。“学校的质量说到底就是教师的质量,教育的希望在青年教师身上。”
于漪常常开设公开课,在她的教学生涯中,她的公开课多达2000堂。凡是观摩过于漪上课的学生和同行,无不为她的教学艺术所吸引和折服。如今,她的近50堂公开课已成为教师教学研究和培训的经典。
为了系统地培养青年教师,退休后于漪成立了“于漪语文名师培养基地”“于漪语文学科德育实训基地”,来自全市各区县的几百名年轻教师,在于漪的帮助下成为教学骨干。在基地授课过程中,于漪注重引导学员之间彼此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为了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于漪首创了教师与教师的师徒“带教”方法。如今,她带教的教师中,有的已被评上特级教师,有的多次在全国的教学大赛中获奖,有的已走上领导岗位。“我很骄傲,我带出了年龄跨度达三代人的特级教师。”于漪说,“我老了,做不了太多事情了,而教育事业是常青的,中青年教师的手里掌握着国家的未来。”
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说人生四境: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功利乃天赐,道德天地靠修行,前两种境界每个人都会经历,达到第三个境界便可谓是一个成功的教师,而第四境界是超越于众人的,那便是心怀天下的教育事业。而于漪便是一个胸中有天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