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恐怖片精神分析探析
2018-04-08王彤
王彤
摘要:恐怖电影作为电影产业的一项重要支柱产业,在处处充满威胁恐惧的时代,为了满足人们对恐惧心理的欲望。也许就是对死亡的恐惧,对黑暗的恐惧,那些最本能的恐惧心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恐惧是与人“潜意识”和精神心理有关系,是最贴近精神分析理论的影片类型,所以我们可以从精神分析学的方面的分析日本恐怖片中所使用的精神分析学的原理。
关键词:日本恐怖片;恐惧心理;精神分析
一、日本恐怖片——恐惧与死亡
(一)恐惧心理的受众
恐惧是一种人人都会体会的一种正常的内心体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在童年的恐惧体验式作为成人后对特定事物,情景产生恐怖的根源。而在恐惧的哲学意义中,尼采、海德格尔、萨特、康德等都有对恐惧进行哲学上的研究,尼采认为:“人们集体害怕自毁厌倦和麻木,于是唤出一切恶魔,让他们像猎人驱赶野兽一样来驱赶自己,人们渴望痛苦、愤怒、仇恨、激昂、出其不意的惊吓和令人窒息的紧张,把艺术家当作这场精神狩猎的巫师召唤到自己面前。”①在孟德斯鸠的“怕”的结局是“静”理论中,引导着人们对未来的恐惧,不再像无头苍蝇一样莽撞,遵循着规律小心谨慎的行事,还要负起社會责任。康德还对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感到畏惧,在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的有关论说中有“毁灭和终结是人类恐惧产生的源泉”的类似表述。
其实从本质上讲恐惧就是一种心理上情绪的体验,无论对日本恐怖电影还是各国恐怖电影都是恐惧伴随着焦虑虽然焦虑与恐惧有很大的不同“焦虑是标识在预期到有危险而对它无防备时的一种特殊状态,既是对这种危险是什么还不知道;恐惧就需要有一个使人害怕的固定的对象;惊恐是当人们遇到一种危险而对它毫无防备时所处的那种状态的名字。”②当代人的恐惧与焦虑都可以从恐怖电影中体现,其实也可以说看恐怖片是为了感受这种焦虑,这种焦虑浅层的是人们观看的快感,一种合跳的感觉,目的就是吓自己一跳,因为平常的生活太过于平淡无奇了,需要获得这种超乎常规的刺激感受。这种体验的目的,就是为了舒缓压力,宣泄内心的不满之情。相比较现实生活,虽然惊险影片的幻想色彩更浓烈,但是,正是因为现实的需要,才会想要去实现这种幻想,而这也是我们选择观赏影片的初衷。在心理上来说,是人们的一种需求,一种欲求,与人们的“潜意识”相关,也与人们的受虐性质有关,恐怖片中最基础的因素就是疯狂、暴力与虐待。
(二)日本恐怖片与死亡本能
在一般意义上讲生本能代表爱和建设的力量,像母爱的本能,对家人、恋人的爱,以及与朋友的友谊它们根据快乐原则支配人们的活动,其目的是生命的生长与增进。另一种本能则是恨与破坏的力量。他们迫切的追求破坏,甚至在破坏受阻时进行自我毁灭,其目的是死亡或回复到无生命、无机物和生命的解体状态,将这种本能成为死亡本能,这种本能通常以破坏性或毁灭性的内驱力来支配人们进行变态的行为活动。死亡本能中,施虐狂和受虐癖是典型的表现,恐怖片在残忍和可怕的性质上体现了这个名词涵义,精神分析学已经证实攻击性可以转向外部也可转向内部,并且提出了两种倾向究竟谁是原初形式的问题。其中外部的施虐倾向,内部的就是受虐心理,弗洛伊德说过爱可以转变成恨,两者融混则演变成施虐的现象,并把生物学意义上的死亡本能与受虐狂这种形象联系起来,施虐狂代表的是死亡的外向倾注,是把心理缺陷转变为杀人欲望,像日本恐怖片《异常》中的变态狂将恋爱的男女囚禁进行施虐,其中有很多重口味的镜头。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是怎样获得旨在损害对象的施虐本能呢?这种施虐性实际上就是一种死的本能。无论生死本能都与爱欲和性相关联,是生命本能冲动的整体。在双重施虐、受虐的光影过程中,观众释放着攻击本能和受虐本能的原初冲动,一方面发现自我有多么脆弱;一方面又发现自我有多么暴虐,既想看又不敢看的观影状态都证明这一论断。
二、精神分析再显现
(一)潜意识与释梦
我们的现实感知领域存在潜意识,在我们的感官对于真实影像,情景及声音做出反应之际,他们就以某种方式从现实领域转换到心灵的领域之中去了。在心灵的领域中,它们变成了心理事件,它们的终极本质是不可能被认识的。另外,存在我们尚未有意识的注意到的事件;可以说,它们依然位于意识的阙值之下,甚至被阙值同化掉了,我们只能在直觉的瞬间感知这类事件的发生,或者通过导致后来认识到它们一定发生过的深刻思想过程来感知它们,以反思的形态从潜意识之中涌现出来。例如潜意识可以以梦的形态展现出现。一般来说,潜意识领域中的认识事件都以梦的形态向我们展现,在梦中,它并不作为理想的思想出现,而是作为象征性的一项浮现出来。弗洛伊德《释梦》中提到:“相反,他们是完全有效的精神现象——是欲望的满足。它们可以被插入到一系列可以理解的清醒的心理活动之中;它们是心灵的高级错综复杂活动的产物。”③时至今日,没有人可以反驳弗洛伊德的理论学说:梦象征的明显起因是压抑和欲望的满足。
日本恐怖短片《长梦》是恐惧大师伊藤润二的漫画作品的翻拍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害怕死亡的女孩,害怕时间的流逝,在医院里有一个病人得了一种怪病,也有会做奇怪的梦但时间的跨度越来越长,病人只会老但不会死,医生想提取脑细胞一直到女孩的的身上,但是从头到尾只是那个医生的梦。在影片中长梦是一种病,有的是梦中梦的场景,在影片中医生所想的可以将红色的晶体治愈女孩的病症,这里的想法是医生个体的欲望,看着最后几个镜头,在床上躺的是医生自己,房间的墙上写的是女孩的名字,便可知道女孩其实是在他复杂的心理存在的,也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是他所处环境联想的。根据弗洛伊德的看法,“梦像所有复杂的心理产物一样是一个创造,意见尤其冬季,尤其先行联想序列的作品;并且像所有思考活动一样是一个逻辑过程的成果,是多种倾向性的斗争和其中一个倾向性胜利的成果。”④
(二)窥探的快感
心理学家说,对于高等动物而言,要在世界上生存,好奇心非常重要。人也是这样,天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驱使他弄清周围的一切,更重要的是弄清楚身边同伴的一举一动,作为自己行为的参考,而且越是不容易了解到的东西越能引起他的兴趣。因此,偷窥成为人成长的需要。在心理需求不稳定,社会情境不确定,缺乏安全感的形势下,偷窥成为一部分人为了缓解内心压力,寻找行为参照,获得有价值信息的一种方式。偷窥还可以满足窥探者的征服欲与控制欲,有些人的偷窥可以说是一种变态的人格,这些人在现实生活中比较懦弱,但心中充满强烈的原始欲望,在社会规范之下实现不了,不得不压抑下来,渐渐扭曲。他们在窥探别人隐私的时候,会下意识的将自己压抑的欲望、憎恶或期待投射到别人身上,尤其是性隐私。拿弗洛伊德的话来说,“窥视”是在一个超我对自我压迫的背景下进行的。有压抑,就随之有反抗压抑的人的“攻击本能”,面对压抑,人会爆发一种“死本能”的冲动。弗洛伊德说:“当对这些欲望进行压抑时,观看他人生殖器官的欲望就成了一种折磨人的强迫行为,正是这种强迫行为为后来神经症症状的形成提供了最强大的动力。”因此,窥视癖是好奇心的一种变异形态,这种好奇心既是生理的,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快感本能的需要,另一方面又是社会性的,是认知外部世界的精神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无论是在日本恐怖片《咒怨》小男孩向下看的镜头还是在《鸡皮疙瘩》系列中丑陋的女人俯视,以及通过门镜向里看的镜头等,都是在之前接一个常规镜头来烘托氛围,这样更容易达到光影人的凝视的快感。
结论
通过对日本恐怖片精神分析探析,使我们不用再只从视听表面体会日本恐怖片的恐惧,而更深层次的从心理理论机制方面读取其中所表达的感受。恐怖片表现的是人性的黑暗面,也有可能是整个时代问题,它是隐藏在秩序外表下非理性、压抑的本我,有时也是性别权力的申述。对日本恐怖电影本身的艺术文本以心理要素分析,是跨学科理论援引与对位,是以新的研究方向来诠释恐怖电影。
注释:
①徐晓东《镜中野兽的醒来:论电影奇观》[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年10月1版.
②东文博 主编《弗洛伊德文集》(第六卷)[C].长春:长春出版社 2004年5月1版.
③弗洛伊德.释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6年:108.
④荣格.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5月1版.
参考文献:
[1]严俊. 精神分析视角下的恐怖电影. 学术论坛, 2015.
[2]黄汉平. 拉康与弗洛伊德主义. 外国文学研究, 2013.
[3]季广茂. 在战栗中成长:对恐怖电影的分析及再分析. 河南社会科学, 2009,01.
[4][美]利福德·T·曼拉夫.视觉“驱动力”与电影叙事:在拉康、希区柯克和穆尔维作品中读解“凝视理论”. 电影杂志,2007.